阮清河(越南文化、體育及旅游部,越南 河內(nèi) 440000)
越南歷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代,紅河流域就生息著原始人類。越南各民族的祖先,是生活于紅河中下游一帶的“雒越人”,是中國古代東南部“百越”的一支。公元前4世紀開始逐步形成后稱為“甌雒 - Au Lac”的部落聯(lián)盟。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兵平定了嶺南,在該地區(qū)設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公元前207年建立“南越”,作為中國的一個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公元679年,唐朝在南越設安南都護府,“安南”的名稱由此而來。公元968年,丁部領趁唐朝末年地方封建勢力紛紛割據(jù)之機,建立“大翟越國”,史稱丁朝,從此越南成為獨立的封建國家,開始了越南歷史的新時期。此后,越南幾經(jīng)改朝換代,先后經(jīng)歷了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等封建王朝。
在越南文化與印度文化交流中,印度的宗教文化對于越南文化的影響是最大的。公元1世紀,印度的小乘佛教就開始傳入越南,到公元6世紀的時候,中國的大乘佛教也傳入了越南。佛教傳人了越南,也通過越南人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改造,由此產(chǎn)生了適應越南環(huán)境并與越南本土本文化融合的越南占婆文化和越南佛教文化。在此基礎上,越南人創(chuàng)立了許多佛教教派,如:草竹林禪宗派、拙公派、水月派、蓮宗派、元紹禪派、了觀禪派和寶山奇香派等。越南的文學、哲學、建筑、雕刻、美術和音樂等方面與佛教思想相結(jié)合,從而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許多僧人兼修佛學和儒學,他們寫的詩賦、碑銘和散文成為越南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眾多佛教著述中闡述的佛教哲學則是越南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另外,越南傳統(tǒng)的民間信仰和佛教緊密結(jié)合給佛教帶來新的面貌,如 “前佛后神”的建筑格式,帶有趨向于女性特征,佛教和越南人的祭供祖先的習慣也有了融合。
丁朝是越南建國后的第一個朝代,前后13年(公元968—980年)。前黎朝持續(xù)30年(公元980—1009年)。丁朝與前黎朝,是越南封建國家的初期發(fā)展階段,這兩個朝代仿效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quán)制度,同時利用佛教幫助維持封建秩序,寺院擁有大量土地,貴族與寺院建立了許多大莊園,成為兩個朝代統(tǒng)治的支柱與經(jīng)濟基礎。
自從丁部領統(tǒng)一并建立大翟越國之后,一直到11世紀的這段時間,越南音樂在中國的要素中加有印度文化的元素。其原因在于:第一,越南人與中國人屬于同宗一脈,而且即使是建國了,越南還是把漢字作為全國通用的文字,13世紀之后才開始出現(xiàn)屬于自己的民族文字——“漢喃”。甚至從儒學佛教到王朝的典章制度一律效仿中國,所以說這段時期的音樂文化是建立在中國的基礎上是一點不為過的。第二,那時候的越南與臨近的泰國、柬埔寨、占城國(也叫占婆國)關系極為密切,尤其是受具有印度佛教文化的占城國的影響,因此,也就奠定了越南音樂里的印度元素。
在文化交流史上,越南文化與中國漢文化的交流是直接而連續(xù)。由于從中國的秦朝到唐朝的一千余年中,越南一直是作為中國的藩國而存在,從越南成為自主封建王朝之后,仍與中國王朝保持著一定得為藩屬關系。因此,中國的漢文化可以不斷隨著兩國之間的人員來往進入越南。直到法國殖民者征服越南之后,漢文化和越南文化的直接文化交往才被隔斷。由此可見,在歷史上的越南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交融具有大規(guī)模的、多層次、長期和持續(xù)的特征。但是,越南人不僅接受了漢文化,而且對漢文化進行了一定的改造,并使這些因素與越南本土文化融合,成為越南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以說,越南文化在與中國漢文化的交流得到了融合發(fā)展。例如,越南人不僅接受了漢字,還按照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創(chuàng)造了越南文字——喃字。喃字出現(xiàn)后,具有越南民族風格濃厚的喃字文學得到了蓬勃發(fā)展,其中《金云翹傳》被譽為“越南最偉大的古典名著”。有趣的是,越南人接受中國儒教和道教時出現(xiàn)“解構(gòu)現(xiàn)象”,即吸收儒教和道教的因素,再把這些因素與越南人的風俗習慣和民間信仰進行重構(gòu),使中國的儒教和道教與越南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融合。
在李朝 (1010—1225年)時期的考古資料中能夠見到的音樂史料最早見于越南河北省仙山縣佛跡寺(據(jù)首都河內(nèi)約20 公里),是1057年建造的。以前用來做神柱底座的方石塊,那些方石塊的四面的浮雕刻有一個樂隊,其中有以下的樂器清晰可見:
一人在彈古箏、一人吹笙、一人吹笙、一人在彈琵琶、一人彈月琴、一人打鼓。
圖、越南河北省仙山縣、佛跡寺1057年
根據(jù)這幅雕刻,陳文溪教授認為雕刻中所繪的內(nèi)容就是“越南李朝的宮廷樂隊同時也就是佛教音樂樂隊”。
上述論點十分明確,從清晰的石碑上看到的樂器成了越南在李朝就已擁有這些樂器的觀點。但是,我們從壁畫中看到的并不是越南本地人員的演奏,而完完全全是印度原產(chǎn)的佛教雕塑。很明顯這些雕塑并不是出自于越南工匠之手。該畫很難說明當時越南音樂的情景而是從中國傳過來的樂器,倒是十分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印度佛教的音樂場面。由于在越南的文獻記載,最早出于14世紀,這尊11世紀的印度浮雕很難證實當時越南就已經(jīng)存在上記的樂器。很可能印度工匠憑借記憶描述其佛教故事,也不能排除這些浮雕是由印度直接輸入越南(占成國)的裝飾品。
中國文獻
越南古典文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