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桂芳
2018年7月20日,首屆“河長湖長故事”全國征文大賽總結會在京召開。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閻晶明、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偉平出席會議并為征文大賽獲獎作者頒獎。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聯(lián)部主任彭學明,水利部辦公廳巡視員李訓喜,中國水利報社社長董自剛,中國水利作協(xié)副主席陳功奎,以及獲獎作者、全國水利系統(tǒng)作家、文學愛好者等一百多人參加總結會。會議由中國水利報社總編輯李先明主持。本次征文大賽由中國水利報社、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聯(lián)部、中國水利作家協(xié)會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旨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中央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實施湖長制的指導意見,更好地促進河長制湖長制的推行和實施。征文內容主要集中講述河長湖長的治水新思路、新經驗、新措施、新成效,河長湖長的治水心路歷程、動人事跡,講好中國河長湖長故事。獲獎作者、部分河長、優(yōu)秀組織獎獲獎單位代表在總結會上共同座談了創(chuàng)作感受,并對下一步河長制湖長制宣傳工作提出建議。本次征文大賽歷時半年,得到了全國各地作家、記者和廣大寫作愛好者的大力支持,有來自全國29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作者參加了本次征文大賽。部分省市水利部門積極組織,發(fā)動地方水利、作協(xié)及有關媒體單位參與,邀請文學愛好者深入采訪挖掘各級河長湖長的動人事跡,報送了一大批質量優(yōu)良的稿件。各級河長湖長也積極執(zhí)筆寫作,講述自己的治水故事。大賽共收到稿件641篇,經過初評、終評、公示等環(huán)節(jié),共評出虛構類、非虛構類兩類作品一等獎2篇、二等獎4篇、三等獎6篇、優(yōu)秀獎30篇。
湖北作家阿木創(chuàng)作的《縣長釣魚》榮獲本屆征文大賽二等獎。這篇作品能夠獲獎,除了題材緊扣征文主題之外,主要是它在寫法上有許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其一,避實就虛、巧取支點。
一般情況下,要寫好一篇征文是需要做大量的調研工作的。征文如何選材,找準切入點就顯得尤為重要,稍不留神,還會出現(xiàn)專業(yè)性知識性的硬傷。所以,寫專業(yè)性征文是很多文友不愿意做的事情,因為費時費力,還很有可能不討好,遠不如虛構的純文學作品來得輕松。河庫長征文大賽旨在宣傳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中涌現(xiàn)出來的先進事跡先進典型,涉及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huán)境、修復水生態(tài)等內容。這是一個鏈條型的題材,可謂廣而專業(yè)。但阿木不怕,他自有絕招。首先他不寫實,選擇虛構類小說文體,這就減少了大量的采訪與求證工作,同時還更有利于理想化地塑造人物形象。然后他又選了一個最安全省力又不容易出錯的題材,那就是釣魚,從鏈條的最后一環(huán)倒向切入,毫不費力地以一個支點撬起整個鏈條。把前面的如何保護、如何防治、如何改善、如何修復統(tǒng)統(tǒng)拋開不表,單表這河釣不釣得到魚、釣得到什么樣的魚,把一個專業(yè)復雜的征文題材處理得如此風清云淡、輕輕巧巧。節(jié)約諸多口水和車馬費(倘使不獲獎,也不過浪費幾個腦細胞,不至于有物質上的損失),把成本降到最低,你說這不是狡猾取巧是什么呢?
其二,只走最后一公里。
眾所周知,寫小說的人都是會攪和事的人,攪和事就是制造矛盾,矛盾越復雜、越接近無解小說就越好看。阿木寫了幾十年小說,自然是攪和事的高手。當然,阿木知道事情攪和得越大,小說主人公的戰(zhàn)天斗地的陣線就越長,篇幅也就越長,所以這些年,隨著攪和的事情越來越大,阿木的小說也從最初的小小說一直寫到長篇,還意猶未盡??砂⒛疽幌?,應對一次征文,可不能寫太長,只能弄個三五千字的短篇,要不然不劃算。于是他在《縣長釣魚》里,巧妙地借王村長之口把稚水河治理的最大也是最后的難題拋出來:于理,化工廠是上屆村委會招商引資引回來的企業(yè),是批了的,于情,老板是回鄉(xiāng)辦企業(yè)的本村老村長的上門女婿,村里還有多人在里面務工,于法,環(huán)保局來人處罰了,也不奏效。該想的辦法都想了,能采取的措施也采取了,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化工廠就是不進行徹底的污水處理,稚水河治理、水質恢復的難題似乎到了無解的境地。小說一開篇就把矛盾推到一個接近無解的地步,把矛盾的復雜因素推到極致。讓主人公跳過前面解決矛盾的一般途徑,直接面對復雜矛盾。牢牢鎖定文本的敘說空間,迫使主人公使出非常人能達的招數(shù),解決復雜矛盾。這么無解的難題最終被主人公釣幾次魚就輕松解決了,主人公的形象就徹底豎起來了。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從而提升了小說文本的最終藝術性。所謂最后一公里,阿木的征文小說只走這最后最難的一公里,至于前面的路讓劇中人匯報就可以了。
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閻晶明為阿木頒獎
其三,吊的就是胃口。
自媒體時代,每天一睜眼就有無窮無盡花式各樣鋪天蓋地的文字撲眼而來。我們的閱讀胃口被越喂越小、越喂越叼,更不用說那些整天咀嚼精品文字的各級征文大賽的評委們了。如何讓自己的征文牢牢抓住評委的眼球,吊起他們閱讀的胃口,這方面,阿木是時時注意的。例如文本開篇第一個場景就是縣長釣魚,而且第一個發(fā)現(xiàn)縣長釣魚的是村長的老婆荷花嫂。日理萬機的縣長居然有時間釣魚,還是在根本就不可能有魚的化工廠排污口釣魚,荷花嫂好心提醒后,縣長居然說會釣到的,只是需要時間。還有吃飯時縣長和村長兩人悄聲商量的那個計劃到底是個什么計劃呢?只這一個場景就設置了多重懸念,一下子吊起讀者的胃口,不往下閱讀不行了。再例如縣長通過兩次釣魚解決了化工廠污染稚水河的問題后,鄉(xiāng)長也想效仿縣長之法,解決稚水河支流污染問題,卻事與愿違,不但沒有如愿解決問題還引來一身騷,又是怎么回事呢?當我們被吊起閱讀的胃口的時候,阿木卻狡黠地按下不表了。人家花開兩朵單表一支,又回頭敘述縣長釣魚的美好成就去了。徒留我們被吊起的胃口久久不能放下,文本讀完后,還得掩卷沉思一番、回味一番、探究一番。原來,阿木吊的就是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