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學英
花木一般都有其別稱,菊花也不例外。菊花又稱金英、日精、壽客、甘菊花、帝女花、笑靨金。菊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同時享有“四異”、“五美”的美譽。菊花以其獨特的韻姿獲得了人們的喜愛,以其凌霜自放的品格得到了歷史上文人墨客的青睞,在宋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菊花文化。
目前學界關于宋代菊花研究主要集中于詠菊文學、菊花譜錄、菊花文化等方面。秦惠蘭、黃意明所撰的《菊文化》一書從菊花審美意識的原因分析、菊花的評比與欣賞、菊花與生活、菊花與人文精神等方面全面論述了菊花文化的深刻內涵。涉及宋代詠菊文學、菊花譜錄和菊文化研究的單篇文章較多。概述如下:彭茵《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菊花意象》、閻艷《“菊”的文化意義初探》、陳小芒、廖文華《菊詩與菊文化》、毛靜《中國傳統(tǒng)菊花文化研究》、王子凡等人所編寫的《中國古代菊花譜錄存世現(xiàn)狀及主要內容的考證》、齊共霞《中國古代菊花譜錄及個案研究》等。較為綜合的文章有:魏華仙《宋代花卉實用性消費》、張榮東《中國古代菊花文化研究》、李琳《北宋洛陽花卉研究》、郭幼為《宋代花卉與社會生活》、張祥云《“南陽菊”溯源》①等等。以上著作和文章主要是從詠菊文學、菊花譜錄、菊花文化角度來研究宋代菊花,較少涉及宋代菊花的品種與分布。本文擬就這兩方面予以探討。
菊花為草本植物,對環(huán)境要求不高且具有多種實用性,從漢代后人們便開始大量栽培,至宋代,菊花栽培進入鼎盛時期。
宋代菊花品種之多、顏色之奇從宋代菊花譜錄中可見一斑。據(jù)史記載,劉蒙、史正志、范成大、胡融、馬揖、沈兢、史鑄等人都曾撰寫菊譜。單從作者所處年代來講,南宋菊花專譜居多,但北宋劉蒙撰寫的《菊譜》是我國第一部菊花專譜,開創(chuàng)了編纂菊譜的先河,并且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關于這些菊花譜錄所載菊花品種詳敘于下表:
表1 宋代菊花譜錄簡表[1]
從上表可以看出,南宋時期不僅菊譜數(shù)量多,而且菊花品種也是北宋的11倍多。劉蒙《菊譜》記河南洛陽菊花品種35種。史正志《菊譜》所記江浙地區(qū)菊花品種28個。范成大《范村菊譜》也以江浙地區(qū)菊花為敘述對象,記菊花品種共36種。馬揖、胡融、沈兢三人所著菊花專譜現(xiàn)已佚失。史鑄的《百菊集譜》為宋代菊譜的集大成者,編錄了一記(《洛陽花木記》中的菊花品種)六譜(表中各譜)并加上史氏本人自撰新譜,共記菊花163種。史鑄《百菊集譜》記菊花163品,今人學者王微便以該書為參照,對菊花品種進行綜合整理,經統(tǒng)計宋代菊花品種為221種[2]。
宋代,菊花品種迅速增多并有了具體的名字。在此以洛陽和開封地區(qū)為例。劉蒙《菊譜·定品》對菊花鑒賞定了標準,先顏色香味后形態(tài),按品類高下,以品名序列。依此標準,劉蒙將洛陽園圃中35種菊花排名如下:龍腦第一、新羅第二、都勝第三、御愛第四、玉毬第五、玉鈴第六、金萬鈴第七、大金鈴第八、銀臺第九、棣棠第十、蜂鈴第十一、鵝毛第十二、毬子第十三、夏金玲第十四、秋金鈴第十五、金錢第十六、鄧州黃第十七、薔薇第十八、黃二色第十九、甘菊第二十、酴醿第二十一、玉盆第二十二、鄧州白第二十三、白菊第二十四、銀盆第二十五、順圣淺紫第二十六、夏萬鈴第二十七、秋萬鈴第二十八、繡毬第二十九、荔枝第三十、垂絲粉紅第三十一、楊妃第三十二、合蟬第三十三、紅二色第三十四、桃花第三十五。此外,劉蒙《菊譜》中還記有其它品類。如《菊譜·敘遺》中記載了當時很罕見的菊花品類,諸如麝香菊、錦菊、孩兒菊和金絲菊。[3]《菊譜·拾遺》中記載有黃、碧單葉等?!堵尻柣居洝分杏涗浡尻柈?shù)厣杏小白暇铡?、“五色菊”、“碧菊”、“紫榦子”等菊花品種。從中可以得知當時洛陽菊花品種是非常多的。汴京城內也種植了很多品種的菊花。《東京夢華錄》記載的汴京菊花品種主要有黃萬齡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鈴菊和喜容菊?!盵4]
一些獨特的菊花品種主要記載于南宋史正志《菊譜》和蘇頌《本草圖經》中。蘇頌在《本草圖經》中記載的有白菊、黃菊、珠子菊等等。如南宋史正志《菊譜》記載有“芙蓉菊”和“十樣菊”。史鑄《百集菊譜》中有綠色菊花名“鋪茸菊”、“九華菊”。
宋代菊花不僅品種多,而且分布也很廣。尤以南陽、洛陽等地的菊花最為繁盛。劉蒙說“洛陽之風大抵好花,菊品之數(shù)比他州為盛”,列入譜中的洛陽菊花有35種?,F(xiàn)將其產地記敘如下表:
表2 宋代洛陽菊花原產地表
從表2可以看出,洛陽這一時期的菊花不僅有原產自洛陽的品種,如棣棠、秋金鈴、金錢、銀盆、繡球、荔枝、垂絲粉紅和紅二色,還有來自其他州的精品,如龍腦、御愛、順圣淺紫、鄧州黃、鄧州白等,甚至有產自海外的,如新羅。洛陽名圃中差不多匯聚了來自中原各個地方的菊花。
南陽菊在宋代達到鼎盛時期。正如蘇頌《本草圖經》說“菊處處有之,以南陽菊潭為佳”[5],宋代南陽菊的品種主要有甘菊、鄧州黃、鄧州白、順圣淺紫和珠子菊。劉蒙《菊譜》載,“鄧州白在九月末開放,單葉雙紋”。[6]劉蒙《菊譜》載,“順圣淺紫,出自陳州、鄧州,九月中開放,葉子數(shù)目不僅多而且比其它菊花的葉大,一朵花下面大概有六七片葉子,每片葉子上面盤疊有三四層花。”[7]劉蒙對菊花的特點描寫如此詳細,據(jù)此推測可知,當時南陽菊花很繁盛,分布范圍很廣。
此外,開封和杭州也盛產菊花。開封城內種植了很多種菊花。重陽節(jié)時,“其黃白色蕊若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曰金鈴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菊花隨處可見,酒家都用菊花縛成洞戶?!盵8]南宋時臨安菊花種植很盛行。范成大《吳郡志》卷三十載“城東城西都有賣菊花的人,菊花充滿人們的視野,各家住戶也都各自種植菊花?!盵9]反映了當時菊花種植之盛。
宋代時菊花已經在海南種植。蘇軾被貶官到海南,他曾在詩中描述過在所在地種植菊花的情景:“吾在海南,藝菊九畹,以十一月望,與客訊菊做重九,書此為記。[10]”“藝菊九畹”可見當時菊花種植面積之廣。綜上可知,在宋代,以黃河流域為主、南到海南島的大部分地域都有菊花的存在。
菊花分布范圍如此之廣,主要是因為菊花對環(huán)境的要求不高和當時栽種菊花技術的發(fā)展。
表3 菊花生長條件表[11]
宋代菊花的廣泛分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人對菊花栽培技術的掌握。主要栽培方法有菊花的四時變接法、菊花摘心促其分枝繁花、播種菊花籽、菊花的嫁接技術和菊花提前開放技術。
(1)菊花的四時變接法。根據(jù)四時的不同而因時栽種花卉。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三月谷雨節(jié),分諸般菊”[12]是對菊花最佳種植時間的記述?!栋倬占V》中也記錄了種菊苗的時節(jié)?!按悍智熬栈ǜ袝l(fā)出很多小芽,用手將各個枝柯擘開,每一柯上種一枝?!盵13]
(2)菊花摘心促其分枝繁花?!斗洞寰兆V》記載吳中花農已掌握摘心促其分枝繁花的技術。其說云:“吳地老圃等到春天菊花的幼苗長到一尺多高時,摘去它頂端的幼芽,幾天之后菊苗就會分出兩條側枝,再次摘去兩條側枝頂端的幼芽,再摘其幼芽,如此這樣反復多次,每次摘去幼芽后都會有更多新的側枝分出。(照此方法)到了秋天,從同一株菊花主干上分出的側枝上,能夠開出百甚至千朵菊花,菊花如同車蓋和熏籠一樣呈傘狀開放?!盵14]從中可知宋代已經掌握了菊花“摘心促其分枝繁花”的技術。
(3)播種菊花籽。宋代菊花的種植也采用播種菊花籽的方法。周密《癸辛雜識》別集載:“菊花中的佳品,等到它枯萎的時候,用刀斧砍取帶有菊花的枝條,放置在籬笆下。到第二年正月十八后,將枯菊花枝放在土壤肥沃的田地里。二月時將枯菊花撒在土壤中,枯菊花中有細小的花籽,等到菊苗長到一定大小,便于社日時將菊苗一一分種?!盵15]可知,以菊花籽種菊可獲得上好的菊花品種。至于種子繁殖的具體過程則詳見于“插花種菊”條:“沈草庭說‘梅雨天,立即摘下菊叢中的嫩枝插于地下’,再找一處地方,用蘆葦作一個四五尺高的大棚覆蓋在菊苗上部。遇到雨天便將大棚除去,以便讓菊苗受到雨水滋潤,以此方法,菊苗可以全部成活,而且這樣的菊花適合盆栽?!盵16]
(4)菊花嫁接技術。宋時菊花嫁接技術已比較嫻熟。蘇軾《菊說》云:“近時都下菊品至多,皆以他草接成,不復與時節(jié)相應。始八月,盡十月,菊不絕于市,亦可怪也”[17]。當時菊花多以他草嫁接而成,因此八月至十月市場上的菊花從未間斷過。
(5)菊花提前開放技術。武則天令牡丹一夜開放成為佳話,而宋代已經掌握了使菊花提前開放的技術?!栋倬占V》中提到了菊花的促成栽培法:“菊花中大蕊還沒開放時,用龍眼殼將花蕊一一罩之,等到花將要盛開時,隔一夜用至欲開時,隔夜以硫磺水澆灌菊花,第二天早晨去掉龍眼殼罩,菊花便會盛放?!盵18]
陸游將菊花的栽培方法加以總結概括,寫成了種菊需要掌握的九個要領,主要包括養(yǎng)胎、傳種、扶植、修葺、培護、幻弄、土宜、澆灌和除害。[19]
綜上所述,宋代,菊花的栽培達到鼎盛。菊花的品種達221種之多,菊花分布范圍廣大,以黃河流域為主、南到海南島的廣大地區(qū)都有菊花的存在。尤以洛陽、南陽、開封、杭州等地的菊花最為著名。宋代菊花的興盛有其原因。宋代尚文抑武政策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一種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文人撰菊譜,使菊花的分布和品種為人們所熟悉。宋代科技的高度發(fā)展,使花農掌握了栽培菊花的方法和技術,培育出更多獨特的菊花,使得宋人對菊花的品種和分布認識得更加透徹,更加全面。
注 釋
①目前有關這一問題的研究,代表的作品主要有彭茵《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菊花意象》,《學術論壇》,1998年第6期;閻艷《“菊”的文化意義初探》,《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陳小芒、廖文華《菊詩與菊文化》,《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毛靜《中國傳統(tǒng)菊花文化研究》,華中農業(yè)大學園林植物與觀賞藝2006年碩士學位論文;王子凡等所編《中國古代菊花譜錄存世現(xiàn)狀及主要內容的考證》,《自然科學史研究》2009年第1期;齊共霞《中國古代菊花譜錄及個案研究》,曲阜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陳晶友《以菊入畫與文人的審美情趣》,《教育探索》,2006年第3期;魏華仙《宋代花卉實用性消費》,《中國農史》,2006年2期;李琳《北宋洛陽花卉研究》,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郭幼為《宋代花卉與社會生活》,河北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張祥云《“南陽菊”溯源》,《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年6月第3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