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正鋒
摘 要:常規(guī)教學的側重點是教,即教學任務本身。也就是說,其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是教學任務的完成方式,是以教定學。而個性化教學的側重點是學,及所教的學生的個性的培養(yǎng),素質的內化與提高。其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是學生個性品質的形成,是以學定教。本文提出的“51035”教學模式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在此分析了這種模式的應用及其優(yōu)勢。
關鍵詞:“51035”教學模式;利與弊
“51035課堂教學模式”是我校在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提出的高效課堂改革模式,其設計的基本理念是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原則,重視“構建主義”先進理論,在遵循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上設計了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內容包括:“5”:教學五步即導、學、展、歸、練?!?”:整體推進,不讓一個學生掉隊,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課堂教學根據(jù)學科特點靈活多樣,體現(xiàn)“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教學精髓。“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三查”和學生學習過程的自查、互查、巡查?!?”:以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為方向??傊?,就是要以“導學提綱”為載體;以現(xiàn)代多媒體班班通為教學工具;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為突破口。
另外,這幾個數(shù)字還包括時間的分配安排:“5”就是“五個以”分別是:以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為方向;以“導學提綱”為載體;以現(xiàn)代多媒體班班通為教學工具;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以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為突破口?!?0”就是老師教學時間,主要體現(xiàn)在“導”和“歸”上;“35”就是學生的學習時間,主要體現(xiàn)在“學、展、練”上。
所“導”,就是通過各種方法引出新課所要講述的課題,把學生領進學習的“大門”,這是學習知識的第一關。課堂導入的方法會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一位教師上課,如果面對不同的教學對象,課堂導入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課堂導入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方法多種多樣,不拘一格,絕不可生搬硬套、千篇一律。
所謂"學”新課導入后,教師要讓學生開展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即“自學和互學”,設置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這個環(huán)節(jié)主要是學生之間互教互學、是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學生在自學和互學(互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形成自身的學習方法和認知體系,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又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和諧發(fā)展。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注意的一點就是要深入到各小組中進行“困難”指導,針對學習新課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指導性的講解。當然,在小組討論時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的情緒,隨機應變地想出調節(jié)課堂氣氛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積極認真地思考問題。在小組合作中教師應在各小組間巡回指導,引導學生采用正確、有效的合作方法,及時給予點撥、鼓勵和幫助。
“展”即展示學習成果,讓學生的思維再次碰撞,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以達到增強記憶、吸收新知識的目的,分享學習成果,也是教師查驗學生理解知識情況的重要階段,即教師二查。在展示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以鼓勵學生為主,不要惡意批評和惡意對比。
“歸”,即“歸”出要點,形成知識再提高。
教師要利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歸納整理,通過“學習到了什么”“不解之處”“需要鞏固的地方”等幾個方面,小組整理,最后歸納。與以往不同,一直以來,"歸",教師要求學生自己歸納,往往是提出問題“這節(jié)課你都學會了什么?”學生踴躍回答,然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這個過程看似設計合理,其實卻存在許多隱患,因為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學生只是想到了一個方面就積極回答,還沒有形成歸納整理的能力。
“練”,即“練”出本領,鞏固知識再提升。
本環(huán)節(jié)主要以學生的“練”為主,小組合作完成。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想象,所以,課堂練習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設計的練習盡可能多地涉及知識點。這樣有針對性的練習活動,通過合作能夠實現(xiàn)兵練兵的目的,完成知識內化吸收,教師利用學生練習過程走進每個小組查看學生運用知識情況,做指導性檢查,即教師三查。
“51035” 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著一些弊端:
(1)部分基礎差的孩子有些跟不上。好比預案上的內容,成績好的同學通過自學、互學能掌握的內容, 基礎差的孩子卻不行,在課堂教學之后,基礎好的孩子沒有問題,可基礎差的孩子問題多多。
(2)課堂時間僅有40分鐘,合理化分配時間還需進一步探索。比如隨堂小測環(huán)節(jié),常因為前面用時較多而被擠占了,小測流于形式。
(3)作業(yè)的開放性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學生學案的完成情況的檢查方式,作業(yè)的完成的積極性的促動有待提高。
針對以上存在的種種不足,在此提出今后的思考:
(1)實施“一對一”幫扶,并制訂評比制度。
(2)為學生搭建平臺,讓他們有機會交流自己的作品、探討學法等。
(3)老師根據(jù)不同學生的水平設置不同的問題,包括學案、隨堂測以及課后作業(yè),都進行分層設計,從而使不同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4)針對不同的課型,合理分配各環(huán)節(jié)的時間。
(5)課后作業(yè)多樣化、分層化。課后作業(yè)可以完成學案內容,可以自選開放型的作業(yè),也可讓學生嘗試自編題目。
對學生最核心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關注學生的基本經驗,關注科技社會的最新發(fā)展,使之具備終身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边@就從一種宏觀的角度點明了,要讓學生學會適合于自己發(fā)展的學習方法,必須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以自由探索,個性發(fā)揮的空間,教師要針對各不相同的學生因才施導。課堂教學改革會讓教師輕松,讓學生快樂;課堂教學改革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