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誠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持續(xù)推進,我國高中學校在對學生們進行教學時,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們進行素質方面的教育。通過對學生們進行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朝著全面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對于學生們情感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而這其中,人文精神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人格的塑造和養(yǎng)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主要對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滲透現狀和方式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而為促進學生們的進步和發(fā)展提供相應的幫助。
關鍵詞:人文精神;高中語文;滲透方式
0.引言
高中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學科,通過對高中學生們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們語言能力的提升,對于學生們人文精神的建設和發(fā)展也有著極大的幫助,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素養(yǎng)和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因此隨著我國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續(xù)推進,高中學校在對學生們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時,越來越重視將人文精神教學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以促進學生們的進步和發(fā)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致使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1.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現狀
1.1教師缺乏足夠的教學能力
通常情況下,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想對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擁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就需要經過教師的指導,從而通過這種方式,將人文精神滲透到高中語文知識的教學過程中,以促進學生們自身的進步和發(fā)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因受自身條件的限制,缺乏對人生深層次的思考,并且在科學人文素養(yǎng)方面也較為低下。因此通過這類教師對學生們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就無法幫助學生們深刻理解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從而導致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能力在進一步的提升方面受到諸多限制。
1.2缺乏合理的課程設置
雖然語文課程在高中教學課時中占據了較大分量,但是教師在對高中學生們進行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過程中卻缺乏足夠的時間進行這方面的指導工作。相對于培養(yǎng)學生們的人文精神,大部分的教師在對學生們進行教學時,通常都會將主要的教學時間運用于指導學生們對文言文進行理解,以及對考試常考知識點的講解方面,從而通過這種方式,為學生們在以后的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1]。因此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致使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在知人論世的閱讀方面相對較為缺乏,造成學生只知道作者所寫文章的主題,而不知作者是在何種情形下進行的創(chuàng)作,不利于學生們的進步和發(fā)展。
2.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式
2.1通過教材的使用滲透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是人文精神中的基本定義,是對人類遺留的各種精神文化的體現。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對學生們進行語文知識的教學時,為了充分體現課堂的人文性,教師需要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充分將人文精神滲透其中進行教學。而文學作品中主要以人生經歷為描繪的對象,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充分體驗人生,同時也有利于讓學生們感受到人性的善與惡,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價值,從而激發(fā)起自身培養(yǎng)友愛、熱情等良好的品質,有利于學生們的發(fā)展[2]。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們進行杜甫《新婚別》的學習時,由于作者的作品表達了對勞苦大眾的人文關懷精神,因此為了讓學生們對于作者的思想內涵擁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教師需引導學生代入情境,從而通過這種方式,指導學生們實際感觸作者內心的情懷。但是由于部分學生理解能力的限制,致使學生難以領悟作者的思想。因此為了更好的對學生們進行指導,教師需要努力理解研究教材,在字里行間鉆研高深的文學思想,從而更好的對學生們進行指導工作。
2.2通過營造氛圍的方式滲透人文精神
教師作為學生人文精神建設的引導者,在對學生們進行高中語文學科的教學時,為了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滲透人文精神,就需要對自身傳統(tǒng)的觀念進行相應的改善,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和培養(yǎng)觀念,并且積極構建濃厚的人文文化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這種氛圍種不斷受到熏陶,進而自覺培養(yǎng)人文精神,有利于學生們的進步和發(fā)展。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們進行《贈汪倫》這一首詩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李白對于汪倫濃厚的情誼,教師可以安排兩位學生分別扮演汪倫和李白,進而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使學生在參與中理解教材,體驗主人公感情。進而教師可就人物中的情感灌輸人文精神,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以促進學生們的進步和發(fā)展。
3.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對學生們進行高中語文知識的教學時,為了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滲透人文精神,就需要在對學生們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通過教材的使用滲透人文精神,同時還可以通過營造氛圍的方式滲透人文精神。從而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其中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夠全方位的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為今后學習語文打下一定基礎,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葉紅梅.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新課標理念帶給高中語文教學的三個轉變[J].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8(4):24-25.
[2]謝明霞.期待,讓學習更美好——淺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利用心理期待促進后進生的轉化[J].讀寫算(教研版),2015,8(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