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慶泉
摘要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下偵訴關系具有在指控犯罪上的通力協作和檢察機關對偵查工作監(jiān)督的強化等特征。我國目前的訴偵關系現狀是:退回補充偵查難以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公訴介入偵查缺乏機制保障。為了實現刑事訴訟審前程序公訴的主導作用及實現公訴對偵查活動的監(jiān)督,有必要完善公訴介入偵查機制。本文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對公訴介入偵查完善立法和制度保障,并明確公訴介入偵查的原則、權力邊界及啟動方式、案件范圍。
關鍵詞審判中心主義 公訴介入 偵查 訴偵關系
一、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下的訴偵關系定位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立了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該項改革,將對我國刑事訴訟模式產生重大影響,傳統的“偵查、起訴和審判”流水線式訴訟模式將逐步被“控訴、辯護、審判”的三角結構所取代。這也意味著傳統的公、檢、法關系模式將進行調整。這是對現行偵查中心主義的反思和調整。同傳統訴偵關系相比較,審判中心主義下的訴偵關系具有以下特征:
(一)強化了偵訴機關在指控犯罪關系上的協作
以審判為中心意味著庭審在整個追究犯罪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一切證據都應該法庭上出示并經過認證和質證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同時,以審判為中心也意味著控辯對抗的加強,控辯雙方對抗的重心應該是證據問題,從證據的可采性到證明力都是對抗的重點。既然控辯雙方爭議的焦點是證據問題,這就要求公訴機關對證據的收集、審查和判斷有一個總體把控。同時,對于偵查與檢察的關系,我國司法體制實行偵訴分立。偵查機關是證據收集主體,偵查取證工作決定著案件的證據質量,沒有偵查機關的前期工作和合作,公訴職能將很難順利實現。因此,合理的偵訴關系應當有效地收集犯罪證據、查緝犯罪嫌疑人,提升公訴質量和效果。
(二)強化了檢察對偵查工作的監(jiān)督
從近年來的司法實踐看,檢察機關因證據不足不批捕、不起訴的案件日益增多,同時偵查工作取證不規(guī)范甚至違法取證現象也時有發(fā)生。這一切都意味著偵查機關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這對我國目前的偵查機關查辦案件的封閉性和缺乏監(jiān)督的工作機制提出了挑戰(zhàn)。隨著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推行,刑事訴訟的中心由偵查逐步向審判過度,庭審實質化進一步加強,對證據的要求和偵查取證的合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他機關介入刑事案件偵查過程并對其進行必須的監(jiān)督能防止偵查權的濫用并保證其合法性。我國法律規(guī)定,檢察機關是法律監(jiān)督機關,同時也是刑事訴訟的公訴機關,因此,檢察機關是監(jiān)督偵查機關的主要力量,為了適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應加強檢察機關對偵查機關的監(jiān)督。
二、我國刑事訴訟訴偵關系的現狀及問題
盡管我國提出了要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但長期以來我國偵查、起訴、審判機關在刑事案件辦理過程中是“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關系。刑事案件辦理中,偵查機關、起訴機關、審判機關各自分別完成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工作,基本是一個流水線上的三個不同步驟。偵查機關負責刑事案件的偵查工作,檢察機關負責審查是否可以提起公訴,法院則負責審判。這種流水線式的訴訟模式決定了前面行為是后面行為的基礎,司法實務中,有人將其戲稱為“做飯”、“端飯”、“吃飯”模式。而承擔“做飯”任務的偵查機關明顯是整個模式的中心,從而形成了刑事訴訟模式的偵查中心主義傾向。雖然在法庭上檢察機關作為公訴機關要履行指控犯罪的職責并承擔指控不利的后果,但檢察機關起訴和指控犯罪所依據的案件材料基本都是在自己沒有參與的情況下由偵查機關搜集的。案件偵查材料是否完備,是否滿足起訴及指控的需要主要依賴于偵查機關的自身偵查行為是否盡職。盡管檢察機關介入后可以要求偵查機關完善證據并提出偵查的方向和建議,但由于現行偵查、起訴之間分工、配合、制約的關系定位,往往難以起到決定性作用。
(一)現行退補制度難以滿足指控犯罪及監(jiān)督偵查行為的需要
偵查機關在破案抓人方面優(yōu)勢明顯,但在綜合運用證據指控犯罪及全面收集庭審所需的證據特別是細節(jié)證據方面往往不如檢察機關。為此,我國刑事訴訟設立了退回補充偵查制度。即:檢察機關如認為移送的案件事實不清或者證據不足,有權將案件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該制度在《刑事訴訟法》第171條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退補制度是法律賦予檢察機關為完成審查起訴及庭審指控職責而對偵查活動進行指導及對偵查活動是否合法行使監(jiān)督、制約權的重要制度設計。但司法實踐中,對很多案件來說,偵查期間沒有解決的問題,通過退補往往也難以徹底解決。一方面,由于多數刑事案件都是在經歷了數月的偵查期限之后才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此時刑事證據的最佳調取窗口期已經過去。退補時常常因為所需調取的案件證據已經滅失或者已經失去了重新調取的可能導致無法完善證據體系。另一方面,由于長期的偵查中心主義傾向,對檢察機關的退補決定,有些偵查人員盡管無法明確拒絕,但心里卻是抵觸的。實踐中常常出現一個月的退補期限內偵查人員不按檢察機關要求認真補充偵查,而是到期后隨便寫幾份情況說明應付了事。對于監(jiān)督偵查活動的合法性來說,由于偵查活動是在沒有檢察機關參與情況下由偵查機關獨自完成的,檢察機關通過單純審閱案件材料及退補等方式也很難發(fā)揮出有效作用。綜上,現行退補制度難以滿足檢察機關指控犯罪需要及對不合法偵查行為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的目的。
(二)偵查階段公訴介入機制尚不完備,難以發(fā)揮監(jiān)督偵查作用
一般刑事案件偵查期限往往長達數月之久,如前所述,如果等待案件移送審查起訴后起訴機關再提出補充證據的要求,好多案件往往失去了最佳取證窗口期。因此,司法實踐中,就一些疑難復雜案件或一些影響巨大的案件,偵查機關有時會邀請起訴機關在偵查階段就介入到案件的偵查活動中,為案件取證及下一步順利起訴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介入偵查活動也有力于發(fā)現偵查活動的違法之處,防止冤錯案件發(fā)生。但哪些案件檢察機關需要介入、何時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等常常是由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就個案進行協商的結果,且主動權基本在偵查機關手中。盡管檢察機關公訴人員在介入偵查活動中,對偵查機關全面調取指控犯罪所需要的證據材料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但有些案件如果偵查機關不想讓檢察機關介入,檢察機關往往難以介入。且即使公訴提前介入偵查的案件,介入活動往往也主要是在幕后看偵查人員形成的材料,一股不參與偵查行為。因此公訴介入偵查活動,多是從有利于偵查活動順利進行的角度開展,而對于通過介入偵查活動來達到發(fā)現并糾正違法偵查行為從而監(jiān)督偵查行為合法性的目的則難以實現。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司法實踐中運行的公訴介入偵查活動尚停留個案協商的層面上,沒有形成有章可循的工作機制,特別是缺乏法律及制度層面的剛性約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引導是弱性的。建立一種毫無約束力、沒有任何程序后果的引導,當檢警關系緊張時是毫無價值的。缺乏強力制約的引導只能是空中樓閣與美妙的幻想”。由此可見,公訴介入偵查要實現有利控訴和強化監(jiān)督的期望價值,必須增加剛性措施。
三、完善公訴介入偵查機制是適應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的必由之路
如前所述,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刑事訴訟的重點放在庭審中,偵查、起訴作為大控方應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指控犯罪的任務。而由于案件偵查終結后,大多數情況下案件證據基本已經固定,很難有大的突破。因此在案件偵查階段完善公訴介入偵查機制對于確保案件質量和實現對偵查活動合法性的控制從而防止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必由之路。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對公訴介入偵查機制進行完善:
(一)對公訴主動介入偵查活動給予立法和制度保障
司法實踐中,檢察機關介入偵查活動大多是偵查機關主動邀請檢察機關介入的。對于偵查機關不想讓檢察機關介入的案件,檢察機關特別承擔指控犯罪職責的公訴部門甚至都無從得知案件己開展偵查活動,對偵查活動往往難以介入。為保證公訴對某些重大刑事案件的偵查活動能夠實施監(jiān)督,應當賦予檢察機關主動介入偵查活動的權力,并建立保證公訴主動介入偵查活動的工作機制及制度保證。筆者認為,為確保主動介入偵查活動的剛性約束力,有必要在《刑事訴訟法》中對檢察機關主動介入偵查活動的權力進行明確授權。同時,通過最高檢察院與公安部聯合發(fā)文的方式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介入偵查活動的工作機制。筆者認為,可以規(guī)定對某些重大刑事案件,公安機關立案后應該將有關案件情況通報同級檢察機關公訴部門。這樣檢察機關才能知曉案件偵查開展情況,并根據具體情況決定是否派員介入偵查活動。此外,在檢察機關內部,有必要建立完善負責批準逮捕的部門與負責公訴的部門之間的案件信息通報機制?;谛淌略V訟程序的順序性,批捕部門一般都會先于公訴部門了解掌握案件的偵查信息。建立批捕、公訴部門之間的信息通報甚至共享工作機制,非常有利于公訴部門及時全面了解案件偵查活動開展情況,以決定是否提前介入偵查活動。
(二)公訴介入偵查活動應遵循的原則及權力邊界
在我國刑事訴訟活動中,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等偵查機關屬于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監(jiān)督的關系。與其他實行檢警一體化的國家不同,刑事案件的偵查活動主要由偵查機關行使。公訴介入偵查活動中,應堅持“參與偵查、引導偵查、監(jiān)督偵查”的原則。公訴介入偵查活動,決不能代替?zhèn)刹槿藛T行使偵查權,公訴人員主要負責對偵查方向、證據搜集等方面對偵查人員進行指導和引導,同時對偵查行為是否合法進行監(jiān)督。具體來說,公訴介入偵查活動主要行使以下權力:一是參與重要偵查活動,即偵查機關在進行現場勘查等重要偵查活動時,公訴人員如果認為必要有權在場。這是保障對偵查活動進行有效監(jiān)督的前提;二是從查明案件事實及庭審需要的角度,提出證據調取及偵查方向建議。對公訴人員提出的上述建議,偵查人員一股應當采納。這對防止遺漏罪輕、無罪證據的收集至關重要,有利于全面客觀查清事實;三是對違法偵查行為進行監(jiān)督并提出糾正意見。對公訴人員提出的糾正意見,偵查人員應當認真研究并整改到位。這是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行使偵查監(jiān)督權的重要方式。
(三)公訴介入偵查的適用范圍及啟動方式
刑事訴訟活動中,我國以偵、訴分開為基本原則,因此公訴介入偵查應當嚴格限制在少數特殊案件范圍內,以防止權力的恣意濫用。筆者認為,根據司法實踐需要,公訴介入偵查的案件重點包括以下幾種:死刑案件;社會和媒體廣泛關注的重大敏感案件,如恐怖主義、黑社會性質犯罪等有組織犯罪等;司法實踐中較少出現的新類型犯罪案件等;雙方認為有必要介入的其他疑難復雜案件等。關于啟動方式,筆者認為對偵、訴雙方均應賦予程序啟動權。即無論是偵查機關主動邀請還是檢察機關主動提出由公訴人員介入偵查活動,對方都應積極提供便利,以推動公訴介入偵查活動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