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上海工匠”稱號獲得者、中國載人航天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
◎微光
1970年出生的王曙群從小生活在上海閔行。多年前的一個夏天,畢業(yè)于新中華廠技校的王曙群抱著“離家近點”的念頭邁入了上海新中華機器廠(現(xiàn)為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有限公司),成為一名產(chǎn)業(yè)工人。
進廠后,王曙群的第一份工作是一線操作鉗工,鏨削、銼削、鋸切、劃線、鉆削……他每天跟著帶教師傅學習這些基本技能。王曙群記得,當時的新中華機器廠效益其實并不好,身邊的許多同事都在想著辭職轉(zhuǎn)崗:“那個時候很多親朋好友都和我說,小王啊,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企業(yè)效益不好,不如自己辭職‘下海’闖一闖?!?/p>
在那種情況下,能讓王曙群堅持下來的,是帶教師傅一番真誠的話語。他至今記得,自己的師傅有一個擰螺絲的比喻:“做工人這一行的,不僅基本功要扎實,更要耐得住寂寞,其實不管做任何一門工作,都是從擰好一顆螺絲開始的?!碑敃r不滿20的王曙群也許并未想到,多年后,自己將成長為中國航天最年輕的特級技師、國內(nèi)唯一的載人航天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一位聲名遠播的“大國工匠”。
1995年,技校畢業(yè)6年的王曙群在全廠技能比武大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讓當時正在組建的對接產(chǎn)品研究機構團隊向他敞開了大門。那時,航天對接技術只有極少數(shù)的國家掌握,并且嚴格封鎖,在沒有任何技術經(jīng)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王曙群和團隊按照一臺簡單的原理機開始打造對接機構,他在心里暗暗定下了目標,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早日攻堅克難,啃下對接機構這塊硬骨頭。
2011年11月3日凌晨1點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順利完成首次交會對接,這被稱為美麗的“太空之吻”。而這個太空“穿針引線”超高難度動作的完成,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空中會接技術的國家。
當天直播中,觀眾看到的電視畫面是對接機構成功上演“太空之吻”的短短5分鐘,但觀眾不了解的是,為了這5分鐘,王曙群和他的團隊卻蟄伏、奮斗了16年。
“起初接到任務時,我們感覺信心很足,但是一做實驗,大家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蓖跏锶焊嬖V筆者,隨著對接交會技術研發(fā)的深入,一些從未遇見過的技術難題接連出現(xiàn),他和團隊成員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其中最大的技術難題是對接鎖的同步緊鎖、同步分離。太空交會的關鍵是解決對接機構的12把柔性傳動對接鎖如何在2把主動鎖的帶動下實現(xiàn)同步傳動,從而保證對接的密封性,這12把鎖一絲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導致飛行器的飛行姿態(tài)發(fā)生嚴重的變形,從而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當時的實驗情況其實并不理想,操作間堆著不少由于位置沒對準而產(chǎn)生切割磨損痕跡的核心部件。面對數(shù)萬個零部件、上萬米的導線,問題查找起來無疑如大海撈針;而研發(fā)時間卻分秒流逝,王曙群沒有頭緒,只得苦苦思索答案。
2008年到2011年是對接機構研發(fā)最關鍵的沖刺階段。那幾年中,王曙群只要一摸腦袋,頭發(fā)總大把大把地掉;而自己家里的事他也早已無暇關心,只得交給身為小學老師的妻子打理,大多數(shù)的時間,他把自己關在實驗室中,心無旁騖地搜尋著問題的答案。回憶起自己跋涉難關時的心路歷程,這位“大國工匠”卻認為沒有什么特別的:“其實就是咬咬牙、努努力,一個坎接一個坎地過,直到把這件事情干成為止?!眻允刂@樣的信念,經(jīng)過一年多的苦苦摸索,王曙群在150多萬個數(shù)據(jù)中終于發(fā)現(xiàn)控制鎖鋼絲繩的張力變化導致了鎖的不同步,他迅速提出了方案,一舉解決了對接鎖同步性協(xié)調(diào)的難題。
對接交會任務實施的當天,下班后的王曙群悄悄找了個地方看電視直播,自己的忐忑不安之心猶如參加高考的學生。成功的一剎那,同樣守在電視機前的妻子發(fā)來了短信:“今晚你終于能睡個好覺了?!?/p>
從2011年開始,中國航天陸續(xù)完成了7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而最讓王曙群自豪的,是對接機構實現(xiàn)了完全的自主可控?!皩?9%以上的東西,全是我們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比缃瘢跏锶旱膱F隊不僅承接了交會對接的任務,還投入到了月球車、衛(wèi)星系統(tǒng),以及后續(xù)空間站眾多機構的研制中。隨著已交付的月面巡視器在月球表面深深印出一道中國制造的痕跡,我國第一次地外天體軟著陸實現(xiàn)了,而在這激動人心一幕的背后,是王曙群和他的團隊帶著精益求精、銳意進取、持之以恒的“航天匠心”執(zhí)著耕耘著,他們?yōu)槲覈教旒夹g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家的發(fā)展,民族的復興,離不開各行各業(yè)勞動者的共同努力,其中優(yōu)秀的技術工人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來,王曙群通過不斷努力學習提升,先后被命名為上海市技能大師、國家級技能大師,“航天空間機構”工作室負責人。除了項目攻堅之外,他還始終堅持以培養(yǎng)“四硬”人才為目標,推動工作室人才平臺建設,先后培養(yǎng)出國家級考評員1名、上海市考評員6名、集團級考評組專家2人,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提升、競爭、領先”的職業(yè)精神。在他推動之下成立的“火箭總體裝配工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成了上海市首批資助的實訓基地之一,近3年中已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了42名高級工、17名技師。
如今,培養(yǎng)新秀也已成為這位“大國工匠”的重任之一,在工作中,王曙群通過師徒結對的方式,為企業(yè)帶出了10余名骨干技能人才,其中2名徒弟已被評為高級技師。王曙群坦言:“這些年來,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面臨的挑戰(zhàn)也越來越多。但是,一想到自己正在帶領著團隊不斷探索著未知的世界,一想到征程的目標是永無止境的‘星辰大?!?,我就有了不斷前行的足夠動力?!?/p>
在未來嶄新的航程上,王曙群將繼續(xù)帶領著他的團隊為探索“星辰大海”筑夢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