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寧
[摘 要]泰勒被全世界的管理學界尊稱為“科學管理之父”。他是第一個認真研究勞動的人;第一個把管理當作一門科學的人;一個影響了人類工業(yè)化進程的人。弗雷德里克·泰勒和他的《科學管理原理》開創(chuàng)了一個管理新時代,時至今日,仍能從他的思想光芒里找到借鑒的意義。
[關鍵詞]科學管理原理;勞資關系;利潤;最大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8.23.109
1 實現(xiàn)財富最大化的途徑
市場中的企業(yè)都會把追求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目標,強調高利潤和低成本,在這一目的的引導下,企業(yè)會通過增產提效降成本的方法合理配置資源,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如何提高工人的工作積極性以及如何控制工人的工資成為令很多管理者頭疼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計件工資制,按照生產的合格品的數量(或作業(yè)量)和預先規(guī)定的計件單價來計算報酬,而不是直接用勞動時間來計量的一種工資制度被眾多企業(yè)采用。表面來看,這確實是一個能激發(fā)工人生產積極性的舉動,但是,按較高速度進行生產一段時間后,企業(yè)就會想辦法分享快速生產的好處,這時,計件工資率就會降低,盡管工人努力工作,收入也不會顯著增加。同時,這一制度將產品的質量、成本的管理都交給了員工,產品的質量難以得到保證,而管理者在此過程中擔任的類似于監(jiān)工的職責,實際上是偷懶的??茖W管理堅信:雇主與雇員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除非實現(xiàn)了雇員的財富最大化,否則不可能永久地實現(xiàn)雇主的財富最大化。同時滿足工人的高薪酬這一最大需求和雇主的低產品工時成本這一目標是可能的。[1]
泰勒認為,通常實行的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每個工人為了保護其最大利益而磨洋工,大多數情況下,工作現(xiàn)場的很多動作是浪費的,如果不是親身深入現(xiàn)場,就很難發(fā)現(xiàn)這種浪費,粗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只有以最低的全部支出完成企業(yè)的工作,才能為工人和雇主帶來永久的最大化財富。
一直以來,雇主與雇員的利益是對立的,雇主要想得到更高的利潤就要壓榨雇員的工資,而這種做法無疑會使勞資矛盾激化,而科學管理想要解決的就是讓真誠合作代替殘酷斗爭,只有協(xié)調雇者與雇員的關系才能真正實現(xiàn)財富最大化,泰勒所提出的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實則就是統(tǒng)一雙方利益的表現(xiàn)。通過一系列的實驗進行工作分析,建立有激勵意義的工資制度,最后協(xié)調好管理者和工人的合作關系,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目的。
下面筆者將具體分析科學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如何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的。
第一,工作效率和工作定額管理。
通過實驗,研究工人每一個動作所需要的時間,簡化工作步驟,改進生產工具,制定工作定額,使勞動生產率能夠得到最大的提高。
第二,科學的選人用人。
為每一項工作挑選最合適的工人,將那些不能勝任的工人調整到其他崗位上,通過科學的培訓,將簡化的工作步驟傳授給每一位雇工,培養(yǎng)出最一流的工人以達到每一生產線上的效率最大化。
第三,標準化管理。
使用的工具,工作的方式方法都進行標準化管理。管理者需要意識到員工也是有馬斯洛需求層次的個體,所以管理者應致力于提高公司效率,在效率提高的同時也要改善工人的收益。
第四,差別計件工資制。
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對于在規(guī)定時間內按照標準化方式生產并完成任務的工人給予較高工資。這一制度尤其區(qū)別于計時工資制,工人為了自身利益采用磨洋工方式來對抗管理者的問題能得到有效的解決。絕大多數工人認為,如果他們全力以赴地工作,那么對整個行業(yè)來說就是做了極不公平的事。從本質上來講,磨洋工有兩個原因:第一,人的天性使然,“本性磨洋工”;第二,由于人與人的關系而造成的錯綜復雜的想法和重重顧慮而引起的,這可稱為“故意磨洋工”。[2]只有排除造成磨洋工的原因,才能進而消除磨洋工。
第五,把計劃職能和作業(yè)職能分開。
管理人員負責去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規(guī)律,并且要傳授工人最快捷的方法完成任務。以往的生產中,頭等工人在工作中通過日積月累發(fā)現(xiàn)的有利于效率提高的經驗是不會向外傳授的,而管理者承擔發(fā)現(xiàn)總結傳授工作方法的職能后,每一個在生產線上的工人都能受益,企業(yè)的生產效率提高了,工人的待遇也會得到保障。
實際上,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與當時的新教主義倫理思想相一致,新教主義倫理思想認為,雇主與工人在工廠的生產與管理中浪費時間和體力會阻礙效率的提高。[3]
2 “機械模式”還是“人性模式”
在大多數人眼里,這種科學管理制度是有些不近人情的。它似乎將人看成一個機器,每一步的生產過程該用哪個動作,什么時候需要用什么工具,每天的工作定額都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通過這種工作方法所得到的工作效率甚至比大機器生產都要高。
以鏟運工作為例,對頭等鏟運工,規(guī)定鏟運負荷,只要他一天中平均鏟運負荷為21磅左右,他每天就能完成最大的鏟運量。每位工人在開始工作前都會領到合適的工具還有作業(yè)指南。如果工人未能完成任務,就要有一名專門的老師指導他,這種貌似機械化管理實則是人性模式的體現(xiàn)。
首先,鏟運工作中各工作量的規(guī)定是在對工人進行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所得到的結果,鏟運負荷的規(guī)定是為了幫助工人更好地分配體力,以實現(xiàn)其自身價值的最大化,要知道就算是最有力氣的工人都很難完成的目標,在運用了科學管理的方法后其生產效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一旦有工人未能正確領悟科學的方法,便會有經驗豐富的老師進行指導,進行個性化教學。如果沒有科學管理方法,工人可能還會日復一日地重復著那些不必要的步驟,浪費著自己的體力與潛能,若生產的規(guī)律只掌握在少數人手里,工人群體的工資又如何實現(xiàn)大幅度的提高呢?
其次,人所奮斗的一切都與利益相關,泰勒主張雇主和工人的利益基本一致,雇主和工人的利潤都要實現(xiàn)最大化。并且,泰勒主張給工人以關懷和友好接觸,強調了雇主與工人良好關系的重要性,雇主與工人之間不應該是相互榨取價值的敵對者,而是有著同樣的目標,為實現(xiàn)利潤最大化的盟友。這一點,他把工人看成了人,有著自己的需求,有情感和被尊重的需要,有自我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的需要,這是人文主義的關懷,更是人性管理模式的最佳體現(xiàn)。
3 科學管理原理對當今社會的啟示
第一,要推進生產流程的科學化與標準化。
科學的、標準的生產流程是產品質量的最有力保障,這正是科學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作為制造業(yè)大國,繼續(xù)推進生產的體系化與標準化將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
第二,個性化的員工培訓。
在科學管理之前,工人們依靠經驗進行工作,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學習才能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泰勒首先提出對工人進行系統(tǒng)培訓,使其掌握標準的生產方法。如今人人追求個性,我們需要設計多樣化的適合員工特點的培訓方式,既要向員工傳授科學的方法,又要充分發(fā)揮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為每個員工制訂適合的職業(yè)發(fā)展計劃。[4]
第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雇員和企業(yè)的目標要實現(xiàn)高度一致,企業(yè)不能通過壓榨勞動力的方式來取得經濟效益,管理者和員工要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實際上,在企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管理者與員工的責任應當是均分的,管理者要調節(jié)企業(yè)矛盾,并關注員工的不良情緒和需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管理者承擔著研究分工優(yōu)化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職責,員工應認真地執(zhí)行工作任務并提出自己的工作想法,企業(yè)內部應形成雙向循環(huán)和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學管理原理[M].馬風才,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2.
[2]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學管理原理[M].馬風才,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11.
[3]洪麗帆.科學管理原理評析[J].經營管理者,2013(14):115.
[4]左麗麗.科學管理原理對當代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意義[J].學理論,201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