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夏
來英國不久,所謂的英倫風情還沒領略幾分,倒先對英式排隊有了深切的體悟。因為只要你待在英國,就免不了要排隊。天天排,事事排,一言不合就排隊。
當然,排隊是一種美德。不過,英國人民排起隊來,尤其具有觀賞性,不但自覺自愿、秩序一流,而且頗有耐心,甭管怎么排,都很少有人焦躁、催促,心態(tài)好得出奇。
然而英式排隊也有個大“槽點”──秩序有多好,效率就有多低。低到什么程度呢?我覺得孟夫子要是生在英國,可能會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讓其排隊?!?/p>
前兩天,我剛剛經歷了一次典型的英式排隊。因為搬了家,需要改銀行注冊地址,但由于“神秘”的技術原因,在線更改失敗,于是我只好跑一趟銀行。為了逃避排隊魔咒,我特意挑了中午。一進門,果然人不多,大堂經理笑臉相迎,詢問來意后,親切地領我到辦理此項業(yè)務的柜臺,還指給我看:“前面只有兩個人喲,很快的?!?/p>
這里需要插一句──典型的英式排隊,不僅排隊的人秩序好,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也十分好,弄得你都不好意思抱怨。
但人有時候就是這么不走運:我前面那兩位,也不知道辦的是何復雜業(yè)務,各自耗了二十多分鐘。在這段時間里,我身后又陸續(xù)排了好幾個人。我在百無聊賴中觀望了一下,排隊群眾情緒十分穩(wěn)定,看書的看書,聊天的聊天,彼此保持著禮貌的距離。其間有其他柜臺的工作人員經過,熱心地詢問我們辦什么業(yè)務,聽畢露出愛莫能助的表情,表示“這些,臣妾都管不了啊,各位還是繼續(xù)排吧”。
過了仿佛一個世紀,終于輪到了我,兩分鐘迅速搞定。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排隊一小時,辦事兩分鐘”吧。
當然,公平地說,各國人民都會經歷銀行排隊,在國內可能排得更久。但起碼我們有“叫號”這個偉大發(fā)明,不用直挺挺地站在那兒干等。更不要說越來越多的業(yè)務可以通過手機或網銀解決,能不排隊就不排隊。
但我懷疑,即使引進了“叫號”業(yè)務,英國人民也不會放棄排隊這一“崇高”的行為。因為他們不但“善于”排隊,簡直是“熱愛”排隊──只要把一群英國人撮堆放在一起,他們就會自動排起隊來。排隊這件事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大概等同于Burberry風衣、英式下午茶和標準倫敦音,乃是英倫名產、不列顛之光。
就拿一年一度的溫網來說,值得圍觀的不只是比賽,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排隊藝術。那排隊陣勢不是一般的浩大,年年有好幾千人自帶帳篷在現場安營扎寨,排兩三天隊只為買一張門票的情形十分尋常。
老實說,數千人露營排隊,秩序井然且自得其樂,還是蠻讓人佩服的。但對我這樣的外國人而言,除了佩服,更覺得難以理解:有必要這樣嗎?現在網絡支付這么發(fā)達,就算排隊不可避免,總可以簡化一下程序,節(jié)約一點時間吧?然而英國媒體振振有詞:溫網排隊買票,那可是能追溯到1927年的光榮傳統,是溫網盛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排的不是隊,排的是大英之歷史、國民之自豪。
說到這份兒上,就沒啥可爭的了。一句話,親,想修身養(yǎng)性、磨煉耐性嗎?來英國排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