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敏 李晶晶(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開始過上了定居生活,儲藏食物要用到容器。人們開始制作容器。除了定居生活以外,火的發(fā)明為陶器的早期制作提供了條件。制陶工藝的發(fā)展是人們探索了數(shù)年的結果。我們可以從中得出結論,那就是火的發(fā)明對陶器發(fā)展有重要的作用。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以彩陶為主,所謂“彩陶”,是指以赤鐵礦粉和氧化錳為顏料,使用畫筆工具,在陶的表面上畫出圖案,燒成后,會在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xiàn)出黑、紅、白等顏色。彩陶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的工藝。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延續(xù)時間最長,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藝的杰出作品。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仰韶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文化發(fā)展的最重要一支,彩陶藝術在這段時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成為中國原始藝術創(chuàng)作的范本,人面魚紋彩陶盆便是重要代表作。
現(xiàn)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陶器的代表作品。上世紀五十年代出土于陜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高16.5厘米、口徑39.8厘米,由細泥紅陶制成,敞口,盆內壁用黑彩繪出兩組對稱的人面魚紋。彩陶是在陶器表面以紅黑赭白等色作畫后燒成,彩畫永不掉落。古代半坡人在許多陶盆上都畫有動物紋和網(wǎng)格圖案,這應與當時的經(jīng)濟生活有很大關系。半坡人在河流谷地建聚落,過著以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同時也會采集和漁獵,這種魚紋裝飾是他們生活的寫照。稍稍變形的魚紋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神靈,表達出人們以魚為圖騰崇拜的主題。
這件彩陶盆其實是兒童甕棺的棺蓋。仰韶文化流行一種甕棺葬的習俗,把不幸夭折的兒童放到陶甕中,以甕為棺槨,以盆為棺蓋,埋在自家房屋附近。這件陶盆上畫有圓形人面,人面耳朵兩側各有一條小魚。有的學者根據(jù)《山海經(jīng)》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師“珥兩蛇”的說法,象征著巫師請魚神附體,為夭折的兒童招魂祈福。在遺址中出土了很多件相似的彩陶盆,多用作兒童甕棺的棺蓋,就像是一種特殊的葬具。由人魚合體而成形象,極具巫師的身份特征,因此這類圖畫一般被認為寓意為巫師請魚附體,進入冥界為夭折的兒童招魂,也有人認為人面與魚紋合體的形象,寓意魚已經(jīng)被完全神化,可能是已經(jīng)作為圖騰來崇拜了。
人面魚紋彩陶盆是紅陶泥質,盆內壁畫有人面紋和魚紋,魚紋形象描繪的非常生動,反映了半坡遺址彩陶已經(jīng)多以魚紋來裝飾陶器。在器物內壁用黑彩畫人面紋和魚紋,繪畫手法大膽夸張。人面呈圓形,頭頂上的三角形發(fā)髻高高豎起,額頭左半部涂黑,右半部畫一條曲線,雙眼瞇成一條線,嘴銜兩魚,人面兩側耳部也有兩條小魚相連魚頭雖是寥寥數(shù)筆,卻把魚的形神勾畫得具體而細微。在人面之間還有兩條大魚,魚身及魚頭都是類似三角形,魚眼呈圓形,神態(tài)栩栩如生。魚紋刻畫得十分生動,魚身上沒有了魚鱗,以對稱的菱形圖案裝飾,富有律動感,充滿生機。整體圖案看似簡單卻又顯得奇幻、怪異。
新石器時代是中國氏族社會的繁榮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逐漸形成的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有數(shù)量眾多、分布地域廣的陶器,已經(jīng)有了相當高的水平。陶器,是新石器時代在造型美術方面遺留下來的主要創(chuàng)作,也是人類獲得的一項跨越時代的珍品。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里出土的陶器,展現(xiàn)了先賢卓越的審美智慧和藝術創(chuàng)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