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洺萩
講師和茶文化作家,在茶的世界浸淫十幾春秋。企業(yè)文化和品牌顧問。上海交通電臺常年訪談類嘉賓。日本綠茶協會特邀法人會員。荷蘭Solidaridad 可持續(xù)發(fā)展公益機構茶項目專家組成員。上海市中國陶瓷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4月收到杭州朋友的邀請,是為了一個地方,那里被叫作“越鄉(xiāng)”,不僅出產越劇,還以“越劇之鄉(xiāng)”為龍井茶定名,創(chuàng)建了富有詩意和意蘊的“越鄉(xiāng)龍井”品牌。除此之外,此行還為了去見一款快被忘卻的茶——泉崗輝白。
嵊州,古時稱“剡”,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譽,有“剡茶聲,唐已著”之稱,有茶僧皎然、茶圣陸羽論道之雅,是一個注定與茶相愛相生的地方。
嵊州地處浙江東部,境內山林環(huán)抱、四水交匯,中為盆地,地貌特征“七山一水兩分田”,山清水秀,生態(tài)優(yōu)越,大部分茶園都地處海拔300 ~800 米的山區(qū),常年云霧繚繞,土壤種類多樣,有機物含量豐富,為茶葉的生長提供了一個優(yōu)良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茶葉的定名通常與地名結合在一起,比如“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太平猴魁”“桐城小蘭花”,而“泉崗輝白”產自嵊州一個叫“前崗”的村子,這個村子現在叫“泉崗”,好在嵊州人發(fā)音“前”“泉”不分,稀里糊涂地聽來也就只有這個村。
在茶文化和喝茶熱的大勢推動下,當地政府為了將這款清代的名茶發(fā)揚光大,將它正式定名為“泉崗輝白”,共同推動茶產業(yè)、鄉(xiāng)村旅游業(yè),一舉多得。
泉崗輝白,所有人告訴你這是款綠茶,但你一定會覺得非常困惑,首先從外形看,它完全不綠,還有白霜,讓人以為發(fā)霉了;其次從制作流程上看,乍一眼以為是在做巖茶,一個個炭火坑,茶葉不斷輪流被灸烤著,這茶怎么會是綠茶呢?再看名字,還以為是款什么白茶呢!
中國的茶,不僅分布廣闊、品種豐富、制作工藝多樣,名字也是千奇百怪,你可以了解這么多復雜的“名相”,但也要跳出這些復雜的“名相”。
唐宋時期,我們所了解的茶都是制作成餅茶,明代朱元璋廢棄“龍鳳餅團”,散茶開始盛行。“泉崗輝白”的成品茶樣似圓非圓,盤花卷曲,翠綠披霜,白中隱綠,葉底嫩黃,據說這款茶的外形在清初已經成型,屬于圓形綠茶中的珍品。
作為一款綠茶,我每年監(jiān)制的“入翠魁尖”(這款烘青綠茶必須用炭火烘焙再一步步手工制作)算是比較復雜的了,但若嚴格按照貢茶的工藝,“泉崗輝白”是我見過的制作工藝較為復雜的一種綠茶。它的炒制分殺青、初揉、初烘、復烘、炒二青和輝鍋六道工序。
作為一款被現代人定義的綠茶,頭一道必須是殺青,不然就不叫綠茶了。殺青的鍋溫為 200℃~220℃,采用竹筷叉翻炒,多悶少拋,時間為 8 ~ 9 分鐘。初揉時,將殺青葉趁熱用雙手滾揉,揉至有黏手感即可。初烘時,將揉葉解塊后,用沖(形似烘籠,當地俗稱“沖”)在炭火中烘焙,烘至葉色轉暗,不沾手即可下烘,然后再復揉 2~3 分鐘,再復烘 10 ~12分鐘。炒二青用斜鍋,鍋溫為 120℃左右,用雙手推炒,炒至外形略圓并能分開為止,時間約為 30 ~35 分鐘。輝鍋是形成輝白茶外形特征的一道關鍵工序,在斜鍋內進行,方法是用雙手輕輕推炒,時間需 3 ~ 4 小時,一直炒到茶葉外形盤花卷曲,輝白起霜,即成毛茶,然后稍經攤涼,篩去茶末,揀出黃片、雜物等,再用鐵皮箱密封貯放。真正意義上的“泉崗輝白”,每道工藝都不可馬虎。
光看這一堆制作工藝,真是把人整暈了。我的朋友們、學生們問我:有必要做這么復雜的工藝嗎?茶葉滋味到底如何呢?
關于是否有必要做這么復雜的工藝,嚴謹的說,這是一個歷史傳承問題。茶葉是個可講究也可將就的事情,縱觀整個飲茶史的演變,唐代之前直接咀嚼或者作湯作粥,唐宋之時文人飲茶又煮又點,到現在又功夫茶又演藝茶的,不知道 100 年后又會演變成怎樣。 不管怎么樣,如果是一款清代盛行的貢茶,那么復雜的制作工藝如果真的能傳承下來,何不讓我們去好好感受 150 多年前的人喝的是什么滋味的茶呢?據說,民國時期的人還把它列為“十大名茶”,風靡過上海灘。
我個人品飲的感受是,比起“碧螺春”“西湖龍井”等知名炒青綠茶,這種經過炭火烘焙的綠茶總的來講滋味醇厚而內斂。芽葉因為是谷雨前后采摘,一芽二三葉,做成顆粒狀,泡茶放幾顆,一粒粒的在水中舒展開來,是經過揉捻和炭火的嫩黃,香氣裹在水中,有其獨特的嫩烈香滋味,屬于耐泡型。我國茶葉的品類實在太多,老百姓往往喜歡外形比較好看的,所以像這類外形不怎么突出的珠茶也就慢慢沉寂下來了。
不算小時候與茶的緣分,我正式與茶結緣已近 17 個年頭了。面對紛繁復雜的茶世界,每年我都會安靜地等來與某些茶的緣分,然后親自去了解它們的生長地,和當地的人訪談,花些時間去研究它。如此一年年的積累,讓我在祖國的遼闊山河中,通過茶深刻感受著風土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