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 潔 陳 嵐 陳 鳳
食管癌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癌癥,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具有高轉(zhuǎn)移性、復(fù)發(fā)性與癥狀隱匿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狀態(tài)[1]。食管癌死亡率局高不下的根本原因為局部控制率不理想,因此如何提高食管癌的局控率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工作者的研究核心[2]。為探討周劑量奈達鉑同步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聯(lián)合體外高頻熱療治療局部晚期食管癌的臨床療效,將我院75例患者進行觀察,現(xiàn)報告如下。
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入院的75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隨機分為3組,每組25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同時排除[3]:①放化療或熱療禁忌癥患者;②合并遠期轉(zhuǎn)移患者;③非首程治療患者等。其中,放化療標準組患者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41~74歲,平均年齡為(62.1±4.8)歲,腫瘤長度2.5~8.5 cm,平均長度(5.1±1.2)cm;放化療實驗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為(61.7±5.3)歲,腫瘤長度2.4~8.6 cm,平均長度(5.5±1.7)cm;放化熱療實驗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齡44~69歲,平均年齡為(63.0±6.1)歲,腫瘤長度2.5~8.9 cm,平均長度(5.2±1.3)cm。本研究所涉及的三組患者性別、年齡與腫瘤長度等一般情況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放化療標準組:6MV-X醫(y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三維適形放療,2.0 Gy/次,5次/w,6~7 w;順鉑(DDP)25 mg/d,靜脈滴入,連用5 d,5-氟尿嘧啶(5-FU)750 mg/d,連續(xù)靜脈滴入,連用5 d,28 d為1個周期,共進行2個周期。放化療實驗組:6MV-X醫(yī)用電子直線加速器三維適形放療外照射,前2/3 常規(guī)放療,每次1.8~2 Gy,5次/周,5天/周,共39.6~40 Gy,后1/3改為加速超分割放療,1.5 Gy/次,2次/天,間隔6 h或以上,5天/周,加量21~27 Gy,同步行奈達鉑(NDP)化療,40 mg靜脈滴入,1次/w,共6次;放化熱療實驗組:放化方法同放化療實驗組,放療期間加用ZD-2001型體外電場高頻熱療機進行深部熱療,2次/w,溫度42.0 ℃~42.9 ℃,每次加熱1 h,共12次。
臨床主癥療效以食管癌10主癥評分減分率進行評定,減分率≥100%為痊愈,76%~99%為顯效,50%~75%為有效,0%~49%為無效。瘤體變化以影像學(xué)觀癌實體縮小≥90%為完全緩解(CR),癌灶實體縮小≥50%為部分緩解(PR),癌灶實體縮小在25%~49%之間為微效(MR),癌灶實體縮小1%~24%為穩(wěn)定(SD),癌灶實體增大或出現(xiàn)新病灶與轉(zhuǎn)移為疾病進展(PD)。進食梗阻、胸骨后疼痛與吐粘液癥狀評價標準參考臨床主癥,顯效率=(痊愈/CR/消失+顯效/PR/好轉(zhuǎn))/總?cè)藬?shù)×100%,有效率=(總?cè)藬?shù)-無效/SD/PD)/總?cè)藬?shù)×100%。生存質(zhì)量以食管癌量表(QLICP-ES)測定,分數(shù)越高代表生存質(zhì)量越高。
放化熱療實驗組臨床主癥、瘤體變化、進食梗阻、胸骨后疼痛與吐粘液癥狀顯效率顯著性高于其他兩組;臨床主癥、瘤體變化與進食梗阻有效率顯著性高于放化療標準組;瘤體變化有效率顯著性高于放化療實驗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胸骨后疼痛有效率明顯高于放化療標準組;進食梗阻與胸骨后疼痛有效率明顯高于放化療實驗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1。
3組患者白細胞下降、胃腸道癥狀、放射性食管炎與骨髓抑制發(fā)生率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2。
放化熱療實驗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共性癥狀與副作用、特異模塊、共性模塊與模塊總分組間比較均顯著性高于其他兩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3。
放化熱療實驗組治療后6個月生存率顯著高于放化療標準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后6個月生存率明顯高于放化療實驗組,治療后1年生存率明顯高于放化療標準組,存在明顯差異(P<0.05),見表4。
表1 三組患者近期治療效果比較 (例,%)
據(jù)最新流行病學(xué)資料顯示,食管癌發(fā)病率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左右,其死亡率位居全部腫瘤第六順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5]。我國食管癌病死率位居全球第一,約為20.40/100000,男性明顯高于女性,5年生存率不及8%,因疾病早期癥狀隱匿,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已處于中晚期,具有高復(fù)發(fā)性與轉(zhuǎn)移性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與生活質(zhì)量[6-7]。
針對該病的治療,臨床上主要以放療與化療為主,其中三維適形放射治療是利用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ǒng)而共面或非共面的不規(guī)則照射,因射野形狀與病變投影相同,減少非靶區(qū)的照射劑量,保護局部組織細胞,因此對機體的危害相對較少,是近些年來開展的放療新技術(shù)[8-9]。加速超分割放療可在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后半程應(yīng)用,通過加大照射劑量,提高放療治療效率,在臨床上應(yīng)用廣泛,可與三維適形放射治療共同應(yīng)用[10-11]。而化療選擇的藥物種類繁多,較為傳統(tǒng)的方案即為順鉑+5-氟尿嘧啶聯(lián)合化療,可有效殺傷局部癌癥組織,但也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12]。奈達鉑屬于第二代鉑類藥物,屬于細胞非周期性藥物,與第一代的順鉑作用機制一致,但其無需水化,對機體毒副作用較輕,因可單獨應(yīng)用于臨床或與其他藥物聯(lián)合使用,并可與放療產(chǎn)生相互增敏作用而廣泛應(yīng)用與臨床,具有安全性與高效性等優(yōu)點[13-14]。隨著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醫(yī)療目標日益嚴格,以往的放化療方案或改進方案已無法滿足現(xiàn)階段臨床患者的醫(yī)療需求,因此需要其他治療方案予以輔助,以提高治療效果[15]。
體外電場高頻熱療是在放療期間施加的抗癌癥方案,通過高頻電磁場對局部組織進行深度透熱,透熱深度良好,可貫穿整個胸腔,不僅可直接行使熱細胞毒效應(yīng),又能對放化療方案起到增敏作用,并改善局部血供,軟化瘢痕組織,提升局部炎性因子的吸收,有效解決癌痛問題,大幅度提高治療后生存質(zhì)量,屬于舒適治療,在食管癌治療領(lǐng)域中應(yīng)用廣泛,是近些年來出現(xiàn)的新抗癌癥手段[16-18]。
表2 三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yīng)情況 (例,%)
表3 三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存質(zhì)量
表4 三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例,%)
為探討周劑量奈達鉑同步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聯(lián)合體外高頻熱療治療局部晚期食管癌的臨床療效,將我院75例患者進行觀察。數(shù)據(jù)顯示,放化熱療實驗組臨床主癥、瘤體變化、進食梗阻、胸骨后疼痛與吐粘液癥狀顯效率顯著性高于其他兩組;臨床主癥、瘤體變化與進食梗阻有效率顯著性高于放化療標準組;瘤體變化有效率顯著性高于放化療實驗組;治療后1個月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共性癥狀與副作用、特異模塊、共性模塊與模塊總分組間比較均顯著性高于其他兩組;治療后6個月生存率顯著性高于放化療標準組;胸骨后疼痛有效率明顯高于放化療標準組;進食梗阻與胸骨后疼痛有效率明顯高于放化療實驗組;治療后1年生存率明顯高于放化療標準組??梢钥闯?,周劑量奈達鉑同步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聯(lián)合體外高頻熱療方案可明顯改善疾病癥狀,尤其對于進食梗阻、胸骨后疼痛與吐粘液癥狀效果顯著,并能有效殺滅腫瘤體,改善治療期間生存質(zhì)量,從而提高遠期生存率[19-20]。
本文結(jié)果表明,周劑量奈達鉑同步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療聯(lián)合體外高頻熱療治療局部晚期食管癌的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性較高,具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