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
【摘要】目的 研究消化性胃潰瘍的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方法 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到醫(yī)院就診的消化性胃潰瘍患者11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分別納入58例患者。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方法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對比不良反應。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9.31%(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45%,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0.69%(P<0.05)。結論 在消化性胃潰瘍的治療中,相比于傳統(tǒng)西醫(yī)療法,采用中醫(yī)辨證分型的治療方法,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消化性胃潰瘍;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西醫(yī)治療
【中圖分類號】R57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18..02
消化性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潰瘍性疾病,一般發(fā)生在胃部、十二指腸等位置,主要是由于酸性胃液對黏膜的損傷而形成的潰瘍。消化性胃潰瘍患者,通常具有節(jié)律性疼痛,同時存在反酸、嘔吐、惡心等表現(xiàn)。在以往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傳統(tǒng)西醫(yī)療法治療,效果一般,同時還有較多不良反應[1]。而與之相比,利用中醫(yī)辨證分型的理念,針對患者不同的證型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而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诖?,本文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到醫(yī)院就診的消化性胃潰瘍患者116例,研究了消化性胃潰瘍的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8月~2017年8月到醫(yī)院就診的消化性胃潰瘍患者11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納入58例患者,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6例,年齡在25~78歲,平均年齡為(42.5±3.6)歲,病程在2~24個月,平均病程為(13.4±1.2)個月;觀察組納入58例患者,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在24~76歲,平均年齡為(41.8±3.5)歲,病程在2~22個月,平均病程為(13.1±1.1)個月。所選患者中,有78例患者是胃潰瘍,38例患者是十二指腸潰瘍。納入標準:均符合消化性胃潰瘍的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辨證分型,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過敏體質的患者,巨大性胃潰瘍的患者,有心肺肝腎功能疾病的患者,有可疑或惡性病變的患者。兩組患者對比性別、年齡、病程,均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西醫(yī)治療方法,口服甲硝唑0.4 g,阿莫西林0.5 g,每日3次,連續(xù)服用2周。口服膠體果膠鉍200 mg,每日3次,連續(xù)服用4周。口服奧美拉唑20 mg,每日2次,連續(xù)服用4周。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對氣滯血瘀型患者,使用失笑散聯(lián)合丹參飲加減治療,藥方為,丹參15 g、當歸12 g、延胡索12 g、香附12 g、蒲黃10 g、五靈脂10 g、炙甘草6 g、砂仁6 g。對肝胃濕熱型患者,使用化肝煎加減治療,藥方為,白芍15 g、牡丹皮12 g、佛手10 g、陳皮10 g、山梔子10 g、黃連9 g、青皮9 g、吳茱萸6 g、甘草6 g。對肝郁氣滯型患者,使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藥方為,柴胡12 g、白芍12 g、郁金10 g、延胡索10 g、香附10 g、川芎9 g、炙甘草6 g。歲脾胃虛寒型患者,使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藥方為,黃芪20 g、白芍15 g、大棗13 g、延胡索12 g、郁金12 g、白術12 g、炙甘草9 g、桂枝9 g。以上藥方以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用,連續(xù)服用4周[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對比不良反應。療效評價:顯效為,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顯示胃潰瘍愈合;有效為,臨床癥狀好轉,胃鏡檢查顯示胃潰瘍面積減少50%以上;無效為,臨床癥狀未緩解或加重。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得出數據通過SPSS 19.0軟件統(tǒng)計處理,以數(n)或率(%)表示計數資料,以x2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1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9.31%(P<0.05)。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45%,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0.69%(P<0.05)。
3 討 論
消化性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容易出現(xiàn)周期性發(fā)作的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十二指腸潰瘍?;颊呷绻霈F(xiàn)中上腹疼痛發(fā)作,將會持續(xù)較長時間,緩解也避免滿。另外,很多患者還會出現(xiàn)嘔吐、噯氣、噯酸、范圍、燒心等胃腸道癥狀,雖然仍有較好的食欲,但在飲食后病情發(fā)作,給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傳統(tǒng)西醫(yī)療法,可一定程度上緩解癥狀,但是難以徹底根治。中醫(yī)認為該病是痞滿、胃脘痛、腹痛的范疇,可根據不同的疾病分型,采取辨證分型治療方法,以提高治療針對性和療效[3]。對于常見的氣滯血瘀型、肝胃濕熱型、肝郁氣滯型、脾胃虛寒型患者,基于消化性胃潰瘍與脾胃之間的關系,通過肝臟疏泄保證正常升降,達到治療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消化性胃潰瘍的治療中,相比于傳統(tǒng)西醫(yī)療法,采用中醫(yī)辨證分型的治療方法,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可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路 陽.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胃潰瘍的效果評估報道[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17):3347-3348.
[2] 石 蕾,尹一然.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出血及對胃內pH的影響[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8):1897-1899.
[3] 鐘之洲,王邦才.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消化性胃潰瘍臨床療效觀察及其安全性評價[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6(3):747-749.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