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物理課堂存在機械模仿訓練多、學生認知負荷重的現(xiàn)象,微課設(shè)計不是簡單地把整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拆分,進行“分段教學”,而是應(yīng)該回歸物理教學的本質(zhì),讓學生正確理解好物理概念,并養(yǎng)成循證思維的習慣。
關(guān)鍵詞:物理概念;科學方法;微課設(shè)計
一、 為什么學生在機械效率的計算中屢屢失手
(一) 常見的“歸類訓練”模式
常見的“機械效率計算”習題課,通常是把問題歸為下表中的三種情況:
1. 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的情況:
2. 利用滑輪組水平拉動重物的情況:
3. 利用斜面拉動重物的情況:
隨后學生進行分類訓練,分別對照類型,代入相應(yīng)的公式。整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記熟3套計算公式,而這3套公式往往是教師進行快速地示范推演得出的。
(二) 學生典型錯誤評析
1. 物體勻速前進,F(xiàn)=f嗎?
案例:如圖所示,有一斜面長為L,高為h,現(xiàn)用力F沿斜面把物重為G的物體從底端勻速拉到頂端。已知物體受到斜面的摩擦力為f,則下列關(guān)于斜面機械效率η的表達式正確的是()
學情描述:許多學生認為表達式如A。錯誤的由來是機械套用第3套公式,而把水平勻速拉動的受力情況,與斜面上物體勻速拉動的受力情況混淆在一起。
2. 同樣的滑輪組,改變繞法,機械效率會變化嗎?
案例:用滑輪組提升同一重物G,滑輪組的裝置是一樣的,繩子繞法如圖甲和圖乙,哪種情況機械效率高一些?
學情描述: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認為兩者機械效率不同,認為甲高的認為因為繩子的股數(shù)n比較小,根據(jù)公式:η=W有用W總=GnF,故而效率高些;認為乙效率高的學生則是考慮到用乙拉更省力,所以乙的效率較高。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學生概念不清,物理方法的缺失,是導致在機械效率的變式題中屢屢失手的主要原因。
二、 機械效率計算的微課設(shè)計
(一)習題要為厘清“有用功”“額外功”等概念服務(wù)
例1:如圖所示,用滑輪組打撈水中的物體G,已知物重為1000 N,物體的密度是4×103 kg/m3,加在繩子自由端的拉力是270 N,求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在例1中,課堂討論的重點可以落在“什么是有用功”的討論上。把有用功是指“為完成任務(wù),不利用機械,人手直接所做的功”——這是理解所有情形下“有用功”的核心,在這道題中教師再引導學生理解此處就是“把物體從水里打撈起來的過程,如果直接用手提升需要做多少功”,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建立“有用功”這一概念。
(二) 習題要培養(yǎng)學生物理量求解的“全景意識”
例2:利用一個傾角是30°的斜面勻速拉動重物,已知物重100 N,物體與斜面的摩擦力是25 N,求斜面的機械效率。
在例2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機械效率:η=W有用W總可以計算機械效率,同樣η=W有用W有用+W額外也是計算機械效率的另一個角度,至于使用哪個公式,則應(yīng)根據(jù)已知條件來進行選擇。這樣的意識在求解電學問題中也非常有用,如計算電阻R,可以用R=UI,也可以用R=U2P或R=PI2,有“全景意識”,就不會被問題困住。
(三) 習題設(shè)計要培養(yǎng)學生用物理表達式討論問題的習慣
例3:用如圖所示的滑輪組提升同一重物G,已知每個滑輪重為G′,若不計繩子與滑輪的摩擦力,則:甲乙兩種情況哪個機械效率較高?(需用演算說明)
在例3中,用字母代替具體的物理量的值,也就是引導學生利用代數(shù)式η=W有用W有用+W額外=GhGh+G0h=GG+G0表示機械效率,并加以討論的解題習慣,初中物理教學要對學生的抽象思維進行訓練,不能僅止步于具體的數(shù)據(jù)計算上。在此題中,甲、乙機械效率一樣高。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解決機械效率計算的關(guān)鍵是:(1)要通過習題弄清“有用功”“總功”“額外功”的概念,而這一概念應(yīng)具有“普適性”。(2)要從η=W有用W有用+W額外和η=W有用W總兩個角度去探討效率問題,知道哪些已知條件只有“有用部分”,哪些涵蓋“額外部分”,哪些指的就是“額外的部分”,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讓學生辨認清楚。(3)建立把“勻速運動”和平衡力之間的正確關(guān)系。習題設(shè)計做到以上3點,就能突破此處的難點。
作者簡介:
鄧穎,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市福田區(qū)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