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 讀有很多種方式,通過文本細讀、有感情地朗讀增強文章體會,以讀促學、以讀促寫,在閱讀中思考,將思考落實到筆尖,最終讀寫融通,給學生精神世界以滋養(yǎng)。筆者將以《想北平》為例,記錄、分析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關(guān)鍵詞 文本細讀 以讀促學 讀寫融通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1以讀促學
閱讀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傳遞情感、傳承精神的重要手段。讀,有很多種形式,不同的文體,我們要采取不同的形式,以讀促學。
將散文有感情地朗讀出來,讀出意境,讀出心聲。讓學生在朗讀中通其情,曉其理,更好地促進情感的共鳴,設身處地的感受、體會,合理地聯(lián)系自己直接或間接的人生經(jīng)歷,更深地理解其情感,實現(xiàn)學生的精神成長。
本文以《想北平》為例,通過文本細讀與朗讀結(jié)合,帶著學生一起思考,發(fā)現(xiàn)其隱含的一腔深情。
《想北平》中“不說了,要落淚了。”“不說了”,因為他全篇都在“說”,說什么?說“我”對北平的愛。
為什么用“落淚”,不用“哭”?“哭”多用于口語,“落淚”用于書面語。同樣的,為什么用了“落淚”,不用“流淚”?兩者都是哭,“落”字為什么比“流”或“掉”好?我們知道古代文人多用“落”,如“無邊落木蕭蕭下”,表現(xiàn)樹葉紛紛落下的情形,“落英繽紛”形容花瓣掉落。而“流”,是緩慢地流動,情感較舒緩。
這就涉及到“淚”的狀態(tài)不同:一個是“流”的淚水,一個是“落”的淚珠,好像是一個個大淚珠往下砸。流淚是一種淡淡的悲傷。悲傷來得太猛、太快的“淚”是大滴大滴地往下掉。所以“流淚”的悲傷程度是不及“落淚”深的。
從朗讀讀音的角度思考,“落”,音節(jié)“o”,它是開口音,讀起來比“流”字更有力,更有利于作者情感的抒發(fā)與宣泄。
從上下文來看,“落淚”與前文“只有微笑或落淚,才足以表達情感”照應?!拔⑿Α笔且驗橄肫鹨郧捌届o的生活,想起以前一草一木的可愛而微笑;“落淚”,所有想到的一切將因戰(zhàn)爭而不復存在,所以“落淚”。
從文章標題來看,“想北平”的“想”,想得太深,太想念了,想念又不能回去才落淚。這里用的“北平”,而不是“北京”,聯(lián)想歷史,國民政府遷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作為“北京”,它是一國之都,而作為“北平”,便不再是一國之都,而是被政府放棄掉的一個城市。那么,前文作者將北平與倫敦、巴黎、堪斯坦丁堡作比較,就不無道理了,北平在作者心目中永遠是國都,就像倫敦之于英國、巴黎之于法國一樣。
“北平”之于老舍,是家園,是故鄉(xiāng),是民族存亡,是國家危機的生發(fā)。文本細讀以后,不斷地讓學生帶著自己的興發(fā)感動進行朗讀,將更多地體會到作者的興發(fā)感動。
2以讀促寫
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愛上閱讀、學會閱讀。不是為寫而寫,而是有感而寫。以讀促寫,讀寫融通。
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散文就像一首很長的詩,充分細讀課文之后,請同學們對《想北平》進行改寫,可以抓住詩歌的意象、音節(jié)、結(jié)構(gòu)、情感等要素,將這篇散文改寫成詩,進行分享、交流。請其他同學傾聽,并提出寶貴意見并修改。
在此摘錄學生的作品展示:
生1:
想北平
呂秦竹
想北平,
茶香一院、花滿半城,
猶記故土晚風拭卻淚痕,
繞過寒夜馬蹄聲聲。
異鄉(xiāng)寒,落淚憑欄,
笑顏僵,心緒彷徨。
輾轉(zhuǎn)反側(cè),依稀是故鄉(xiāng)顏色。
獨悵惘,惟有彼時心靈契合過往。
城郭遠,
遠時花影錯疊蛺蝶翩。
都城靜,
靜處園址屏立錦繡齊。
而今居異城,
雖勝似北平,
卻不如將其擬作青鸞影。
念及此,
情思難止,
如云煙流轉(zhuǎn)年歲斑斕。
倏忽之間已了然,
長嘆如許,
若得北平一回眸,
且愿以魂記三生。
生2:
江城子·讀《想北平》有感
徐博石
耄耋故園桑梓旁,陶然閬,亦滄桑。古巷茗茶,輕風傍墻漾。欲見潛公悠然意,夕陽下,東籬長。
廿七梅綻映燕黃,心凄涼,淚沾裳。幽州一別,何日國槐芳?深深四合憑欄望,見故里,靜思鄉(xiāng)。
3讀寫融通
閱讀,讓我們遇見文字;寫作,讓文字更好地陪伴我們。
通過細讀,讓我們更好地走進文本,走進作者;通過朗讀讓我們更好地體會作者思想感情,走進作者內(nèi)心;通過改寫讓我們更好地把握情感,轉(zhuǎn)化成自己的興發(fā)感動,將情懷落實到寫作中。
如果說閱讀是自我的快樂,那么寫作就是分享的快樂。因為閱讀,所以寫作,因為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期望以后更多的人能夠在輕松愉快的閱讀氛圍中,學會觀察,懂得體會,并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表達,最后引導學生將感受落實到筆尖。
我們期望我們都能成為會閱讀、愛思考、擅表達、能寫作的人,讓我們從閱讀書本,到閱讀生活、閱讀大自然,從而獲得創(chuàng)造及體驗幸福深度的能力。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讓寫作成為一種使然。讓我們在讀寫融通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 劉曉梅.以寫作為主導的中學語文教學模式之建構(gòu)[J].教育評論,2005(01)
[2] 韓紅苗.寫作天地別有洞天——開辟學生寫作新思路[J].閱讀與鑒賞(下旬),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