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樂,吳義祥,葉俊男,肖旺群,程建新
?
基于魅力因素的微型電動車造型設計
席樂1,2,吳義祥1,葉俊男1,肖旺群1,程建新1
(1. 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上海 200237;2.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面向城市通勤出行的微型電動車日漸得到廣泛關注。不同于燃油汽車的技術與結構布局,微型電動車在概念造型設計時其創(chuàng)意自由度較高,然而創(chuàng)新型產品是否能夠滿足用戶偏好是設計師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基于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用戶與產品之間吸引力問題魅力工學研究方法,通過評價構造法和數量化I類對微型電動車樣本進行用戶偏好分析,尋求能夠有效滿足用戶偏好的形態(tài)魅力因素,植入設計方案中。該方法對提升創(chuàng)新型產品的形態(tài)吸引力提供了一定參考,也對用戶感性層面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案例。
魅力工學;造型設計;微型電動車;評價構造法;數量化Ⅰ類
隨著世界各國汽車排放標準的不斷提升,電動車受到了廣泛的重視,成為國際上研究與開發(fā)的熱點[1]。電動車結構相對簡單,更容易做到乘員空間最大化、機器空間最小化的設計目標,因此在外部形態(tài)上也與傳統(tǒng)汽車有了一定的差異[2]。然而由于長期認知,傳統(tǒng)汽車外形已經深入人心,而電動車的“另類”造型是否能夠得到用戶認可是設計師首要考慮的問題。另外,受限于目前的電池技術,電動車難以達到或超過燃油汽車的續(xù)航里程[3]。因此,國內上市的電動車大多是以城市通勤定位,續(xù)航里程在200 km以內,這些產品體量小巧,乘坐2~4人,主要用于城鄉(xiāng)低速通行[3]。很多產品采用成熟的平臺和傳統(tǒng)設計[4],缺乏較為準確的用戶偏好設計依據,也難以擺脫“山寨”和“廉價”的特點。由此,電動車的造型風格依然需要圍繞用戶偏好進行研究,使設計師明確能夠提升用戶滿意度的特征和形態(tài)因素。日本學者[5-7]提出的魅力工學理論和相關研究方法能夠提供針對性的支持。
魅力工學可以深入發(fā)掘產品造型中的魅力因素,能夠較為準確地捕捉用戶偏好,從而對設計師的造型設計起到積極地參考和導向作用。研究主要運用魅力工學的評價構造法與數量化I類來進行微型電動車的形態(tài)魅力因素提取與分析,期望捕捉車輛形態(tài)中對用戶具有吸引力的魅力因素,從而指明設計開發(fā)的方向。
魅力是一種正向吸引力和影響力,是源于個人性格與行為的表現[5]。由日本魅力工學[5]提出的魅力因素(attractive factor)是指使某事物具備正向吸引力之因素,魅力因素是產品體現魅力特征的載體,當產品具備魅力因素時,可以大幅提升用戶對于產品的滿意度。魅力工學是1991年由日本學者宇治川正人集合多位學者發(fā)起的研究,以“創(chuàng)造具有魅力的產品、空間的技術與學問”為目的,主要是捕捉個人認知概念并列表整理的研究方法[6]。魅力工學是一種以消費者喜好為主的設計觀念,使設計師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6],其研究有助于設計師更準確地了解用戶偏好,幫助產品提升吸引力[7]。魅力工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評價構造法和數量化I類。
評價構造法是日本學者讃井純一郎學習KELLY[8]所提出的個體構造法(repertory grid method)并加以改良的一種有助于深入了解受測者對于某一事物的心理認知層面方法。評價構造法主要是通過個人訪談,經過對物件A與B的成對比較法,明確討論出物件的相似或差異關系后,再整理出目標物件的個別特質[9]。評價構造法得出的魅力因素包含3個項目,即:中位項目——魅力特征、上位項目——魅力意象語義(形容詞)、下位項目——具體魅力特征。在此基礎上,文獻[9]提出新產品開發(fā)中的魅力設計策略(design strategy for attractiveness of new products, DSANP),即通過運用魅力工學之評價構造法,對新產品如何建立用戶吸引力的設計策略進行研究,通過評價構造法捕捉和探知用戶在同類產品選擇中表現出的情感反饋和偏好,從而有效地提取產品魅力因素,進而在產品設計策略中應用其來提升設計對象。
數量化Ⅰ類是多元統(tǒng)計分析的一個分支,是針對自變量為定性變量、因變量為定量變量的情況,利用多元回歸分析,建立其之間的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對因變量的預測問題,揭示事物間內在的聯系和規(guī)律[10]。數量化Ⅰ類通過量化分析,能夠揭示和反映魅力因素各項目之間的關聯關系,通過模型的決定系數可以判斷預測結果的信度。因此,通過結合評價構造法與數量化Ⅰ類可以實現魅力因素的分析和提取。
在以往的研究中,評價構造法之訪談過程較為漫長而繁瑣,如果樣本形態(tài)過于復雜則會對受訪者產生困擾,影響訪談結果的準確性。本研究重新調整了評價構造法的流程與方法,促進訪談過程的流暢和高效。整個研究過程如下:
(1) 樣本準備。為避免樣本不足對數量化Ⅰ類分析產生影響,本研究共收集制作了68款微型車(軸距在2 500 mm以內)樣本卡片(樣本中包含微型電動車、混合動力車以及微型燃油車,還包括概念車型)??ㄆ笮锳6規(guī)格(105 mm×148 mm)。每張卡片上分別由前部、后部、側部及軸側4張視圖組成,隱去車輛的色彩風格與型號、名稱。在訪談時將卡片全部打亂,由受訪者隨機選取成對比較。
(2) 確定受訪者。本研究設A組(專家組)和B組(普通組)。A組由17名設計師和汽車愛好者組成,主要目的是將大量樣本中的形態(tài)魅力因素進行分類、篩選、凝練。以期通過整理,將樣本中難以描述的魅力因素具體化、清晰化,便于受訪者做出選擇,從而縮短訪談時間,提高訪談效率;B組由60名受訪者組成(年齡20~47歲,男女各30人,其中有汽車駕駛經驗的37人,無汽車駕駛經驗的23名),通過B組的訪談積累充足的調查數據,用于后期分析。
(3) 問卷制作。首先邀請A組受訪者分析比較所有卡片,挑選出其認為有形態(tài)吸引力的卡片。運用評價構造法詢問受訪者認為其具有吸引力的原因,記為中位項目;并敘述其特征的吸引力造型風格1~3個,以形容詞為主,記為上位項目;以及該風格對應的具體形態(tài)特征細節(jié),記為下位項目。由工作人員完成項目記錄。通過分析比對將近似的項目合并(圖1)。根據匯總的A組訪談結果進行評價構造問卷制作,以各項目的多項提示選擇為主,同時設置備注欄可以補充。為了便于受訪者分辨下位項目的具體形態(tài)特征,根據A組匯總結果制作形態(tài)特征分解圖(圖2),以供受訪者準確描述形態(tài)特征的具體位置和名稱。
圖1 根據樣本進行魅力因素近似項合并
圖2 車輛形態(tài)特征分解示意圖
(4) 評價構造訪談及評價構造圖制作。組織B組受訪者進行評價構造訪談,匯總所有問卷結果,整理、繪制評價構造圖(上位在左、中位居中、下位居右,關聯提及的進行聯線,提及次數顯示在項目右側,如圖3所示)。根據評價構造圖羅列的結果,對中位項目、上位項目提及的次數進行排序(表1)。取排名前3位的上位因素分別是:科技感、動感和酷。隨后,列出提及次數較多的中位項目(選取前4位)及與之對應的下位項目。
(5) 數量化Ⅰ類分析。組織B組受訪者圍繞樣本對3組上位項目(科技感、動感和酷)運用李克特量表進行評分,用“非常同意、同意、無所謂、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代表5種感受,分別計分:5、4、3、2、1。
各樣本加權平均后分別轉化為最后得分,并將此得分作為因變量。針對每個上位項目對應的排名前4的中位項目,將其對應的多個下位項目轉化為自變量,以0或1來說明對應關系,即具備此特征的記為1,反之記為0。以科技感為例,將所有變量統(tǒng)計結果輸入表2,運用數量化I類VBA計算工具[11]進行計算。
圖3 微型電動車造型評價構造圖
通過數量化Ⅰ類計算可以得到各上位項目對應的中位項目的偏相關系數、下位項目的得分以及復相關系數和決定系數2。偏相關系數表示該中位項目對各上位項目的貢獻大小,決定系數2表示該模型的精度,其值越接近1,說明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線性相關程度越高,也就說明模型的擬合度越優(yōu),精度越高,一般而言,決定系數2值大于0.7時則可信度較高[12]??萍几嘘P聯魅力因素之數量化Ⅰ類分析結果見表3。
表1 評價構造訪談提及次數統(tǒng)計表
表2 數量化I類變量統(tǒng)計表–科技感
“科技感”一詞提及次數最多,說明了受訪者更希望微型電動車能夠體現出科技風格。前部形態(tài)中前大燈的偏相關系數最高,達到了0.634,說明前大燈在前部形態(tài)中最能吸引受訪者,而且只有修長型的前大燈為正值,說明此形態(tài)設計能夠帶來較為強烈的“科技感”。在其他較為顯著的下位項目中(得分為正值,且較高),一體貫穿型前臉形態(tài)、半月型前格柵、導流型前翼子板也能夠帶來一定程度的“科技感”。由決定系數2=0.782可知該模型精度較高,說明評價構造法篩選出的上位項目與中位項目、下位項目間具有較為顯著的相關性。
另經計算,對應“動感”一詞,前部形態(tài)中:導流型前翼子板、修長型的前大燈、一體貫穿型和X型前臉形態(tài)、無進氣格刪能提供“動感”特征。側部形態(tài)中,內凹型與外凸型棱線、座艙型側門、懸浮與黑色車頂等都能夠提供一定程度的“動感”特征。對應“酷”一詞,前部形態(tài)中:導流型前翼子板與X型前臉形態(tài)得分最高,能夠提供強烈的“酷”感覺。后部形態(tài)中,輪罩一體式與分體式后保險杠、弧圈型門窗、分體式后翼子板等能夠提供一定的“酷”特征。
通過數量化Ⅰ類的計算,可以對評價構造法中篩選出的魅力因素進行量化分析,進而篩選出與對應風格相關性較強的形態(tài)魅力特征,通過決定系數可知該模型精度較高,所分析的結果較為可信。
表3 科技感關聯魅力因素分析結果
(*:最高值)
在分析中發(fā)現,3組上位項目具備特征相似的下位項目,這是由于評價構造法篩選出的上位項目與受訪者的偏好有較強相關性,用戶會傾向于選擇某一風格范圍內的產品形態(tài)。因此,3個上位項目在風格上會產生一定的重疊,同樣在3個上位項目對應的下位項目中,也會出現同一個下位項目關聯多個上位項目,這也說明了同一個下位項目會表現出多種風格特征。
除了顯著性較高的項目,對于得分為負的形態(tài)魅力因素在設計中應盡量避免采納。例如圓潤型前大燈對“科技感”的支持比較消極,應避免在設計中采用。
通過分析還可以發(fā)現在某些涉及電動車造型特征方面的創(chuàng)新,比如“無格刪”顯著性并不高,說明受訪者的接受程度較低,也從側面證實電動車為了降低風阻的無格柵設計目前仍然難以得到大多數受訪者的偏好。
將設計分析的結果進行匯總,以“動感”關聯的側面形態(tài)作為動勢設計風格,通過折線和外凸棱線來表現。以“科技感”和“酷”關聯的X型前臉造型作為前部形態(tài)的整體風格,輔以修長型的大燈、導流型翼子板等造型風格。車頂采用拱形、懸浮和黑色3種風格相結合的設計。綜合多種形態(tài)魅力因素進行車體草圖概念創(chuàng)意(圖4)。確定概念草圖設計方案后將草圖導入Rhino軟件進行數字模型構建,完成微型電動車造型設計(圖5)。
圖4 微型電動車概念草圖(節(jié)選)
在研究中,由于微型電動車正處于推廣、發(fā)展階段,樣本風格較為單一,雖然利用傳統(tǒng)汽車進行部分替代,但受測樣本的風格類型依然不足以覆蓋更多的形態(tài)魅力因素發(fā)掘與提取。隨著新款電動車的不斷發(fā)布上市,以期能夠在未來進一步豐富樣本。
圖5 微型電動車造型設計方案
本研究邀請的受訪者多為熟悉汽車造型設計的設計師、專業(yè)學生或汽車愛好者,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戶的專業(yè)性,但是考慮到電動車的產品定位以及受訪者的國別、年齡、性別、職業(yè)背景等多種因素對測量結果的影響,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將繼續(xù)拓展受訪人群范圍,以探知人群差異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從而獲得更為可靠的數據。
綜上,通過魅力工學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能夠幫助設計師有效地把握設計中吸引用戶偏好的魅力因素。對于全新的產品類型,魅力工學能夠有效地發(fā)掘、吸引用戶的形態(tài)魅力因素,通過在設計中的分析應用,以幫助設計師提升產品設計的用戶滿意度。
[1] 陳震邦. 微型電動汽車總體設計原則的探討[J]. 江蘇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03, 24(5): 32-35.
[2] 潘建亮. 我國發(fā)展新能源汽車之分析[J]. 汽車工業(yè)研究, 2010(3): 6-9.
[3] 歐陽明高. 我國節(jié)能與新能源汽車發(fā)展戰(zhàn)略與對策[J]. 汽車工程, 2006, 28(4): 317-321.
[4] 陳軍, 張韻軍. 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新能源汽車發(fā)展政策研究[J]. 經濟與管理, 2013(8): 77-83.
[5] 魅力工學研究會. 魅力工學[M]. 東京: 海文堂, 1992: 10-11.
[6] 朝野熙彥. 魅力工學的實踐—熱門商品生成步驟[M]. 東京: 海文堂, 2002: 1-5.
[7] 宇治川正人. 魅力工學之提案[R]. 大阪: 竹中工務店技術研究所, 1991.
[8] KELLY G.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M]. A Theory of Personality. New York: Routledge, 1955: 101-103.
[9] MA M Y, CHEN Y C, LI S R. How to build design strategy for attractiveness of new products (DSANP) [J].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s and Service Sciences (AISS), 2011, 11(3): 1-10.
[10] HAYASHI C. On the quantification of qualitative datafrom the mathematic - statistical point of view [J]. Annals of the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Mathematics, 1950, 2(1): 35-47.
[11] AOKI S. QT-1 VBA tools online [EB/OL]. (2014-7-31)[2018-04-15]. http://aoki2.si.gunma-u.ac.jp/ BlackBox/BlackBox.html.
[12] 蘇建寧, 李鶴歧. 應用數量化一類理論的感性意象與造型設計要素關系的研究[J]. 蘭州理工大學學報, 2005, 31(2): 36-39.
Modelling Design of Mini Electric Vehicle Based on Attractive Factors
XI Le1,2, WU Yixiang1, YE Junnan1, XIAO Wangqun1, CHENG Jianxin1
(1. School of Art, Design and Media,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2. School of Art & Desig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China)
Mini electric vehicle (M-EV) is draw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technology and struc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vehicle, there is broad space for the creative modeling design of M-EV. However, whether this new product can meet users’ expectation is a tough challenge posed for designers. Research methods of Miryoku engineering can effectively handle the attractive problems on perceptual level between user preferences and product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users’ preferences of M-EV through evaluation grid method (EGM) and quantification theory type I (QT-I), trying to figure out the form attraction factors which can effectively satisfy users’ preferences. These factors will be implanted through the design applications.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a more reliable design method to enhance form attractiveness of new product design, and to provide a research caseforstudies on user perceptual level.
Miryoku engineering; modelling design; mini electric vehicle; evaluation grid method; quantification theory type I
TP 391
10.11996/JG.j.2095-302X.2018040661
A
2095-302X(2018)04-0661-07
2018-04-10;
2018-06-06
上海市設計學Ⅳ類高峰學科項目(DC17013);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172400410478);河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科研基金項目(13360006)
席 樂(1980-),男,河南洛陽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yè)設計、產品造型、感性工學等。E-mail:1955678@qq.com
程建新(1954-),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yè)設計、產品設計、環(huán)境設計與策劃等。 E-mail:1390163329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