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云
摘 要 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是思維的出發(fā)點。數(shù)學概念的形成是指學生依據直接經驗,從大量的具體例子出發(fā),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形成表象,并對表象進行分析、歸納、抽象、概括,抽取出一類數(shù)量關系或空間形式的共同屬性,從而獲得初級概念,并把概念的本質屬性推廣應用到同類事物中的過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概念是比較抽象的理性知識。加強概念的教學,既可使學生加強對數(shù)學系統(tǒng)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培養(yǎng)他們對數(shù)學文本的閱讀能力和自覺鉆研的精神。
關鍵詞 小學數(shù)學 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1深研教材、找準目標、巧引學生
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二年級下冊《克與千克》的教學,正是突顯了學生的概念感知、活動的技能情感、數(shù)學的思想策略這些境界,同時數(shù)量間的關系也蘊含著數(shù)學建模的過程?!翱撕颓Э说恼J識”是一節(jié)集概念教學、實踐操作、思維訓練為一體的高密度、大容量、全方位的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質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認識,建立了初步的質量觀念,本節(jié)課在此基礎上教學質量的知識,幫助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千克=1000克。因教師設定知識目標: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并認識質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觀念,知道1000克=1千克。能力目標:使學生知道用秤稱物體的方法。情感目標:在建立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意識。教師圍繞這些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突出了建立克和千克的觀念,知道它們的關系,突破克和千克質量觀念的建立難點。教材呈現(xiàn)靜態(tài)的知識,在備課時教師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先請學生“用手掂一掂你的數(shù)學書和一支鉛筆,你有什么感覺?”引出物體有輕重,感知引出探究興趣。找準“知識的最近生長區(qū)”,誘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接下來使用主題圖,讓學生交流圖中人物購物中的一些發(fā)現(xiàn),學生學會了認識商品的質量標注,從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識是真實的、親切的,為學生學數(shù)學建立了充足的信心。同時在揭題之時,就滲透規(guī)范數(shù)學語言教學,使學生知道“克”和“千克”是國際標準質量單位,為學生今后在物理學中的認知打下知識基礎。
2遵循認知規(guī)律,給予充分感知,主動能動發(fā)展
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概念,關鍵在于揭示概念的本質特征,也就是反映事物的根本屬性及其主要表現(xiàn),是該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或該概念區(qū)別于其他概念的根本之處。小學生對物體質量的感知,看一看是根本不夠的,必須親手感知物體的輕重,才能理解、掌握、運用這兩個質量單位。教師在上課時,充分開發(f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渠道,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分散學習難點,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有效地組織學生通過想一想、掂一掂、比一比、說一說、估一估、稱一稱的實踐活動,讓分為8個組的學生每人都親身經歷和體驗感知了1克、10克、100克、500克、1000克的物體的質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想像一下,一克有多重?學生迫切需要親自體驗。接著學生用一枚1角的硬幣手掂一掂,換只手再掂一掂。放桌上,閉上眼,回憶一克的感覺。睜開眼,拿一枚回形針,掂一掂,它有一克重嗎?對質量的感覺進行比對,形成初步感知表象。科學是需要求證與驗證的,于是,我們思考多少枚回形針大約重一克呢?用天平秤一秤。小組合作,每人體驗三枚回形針有多重。從表象中找出同類物質,擴展概念外延: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約重1 克?讓學生充分感知了1克有多重。在感知“克”這個環(huán)節(jié),最有效和最出彩的就是物體質量間的比對、找標準參照這些策略的應用?!罢埫拷M同學,在組長的指揮下,動手感受1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你感受到什么?(越來越重)請1號同學起立,掂一掂10克和100克,放下100克,掂一掂500克。放下兩種物品,請用動作表示你掂10克和100克時的感覺,請用動作表示你掂10克和500克的感覺。其他同學,你感受到什么?(500克比10克重得多)全組同學用這樣的方法,再體驗一下這三種質量。教師同時在教學時,滲透數(shù)學思想:在數(shù)學學習中,所有的估一估都是有標準有依據的估計。使學生通過自主能動的學習活動,在已有的單位質量觀念的基礎上,初步判斷物體質量的“大致范圍”,培養(yǎng)估計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物體質量的感知能力、估計能力,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些通過掂實物,循序漸進地感知了不質量的輕重,為后面學習1千克打下知識基礎和方法基礎。接下來,教師很自然的引出秤的認識:但生活中,我們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光靠估計是不行的,還得用秤稱。于是學生自然而然地因需要而求知。建立了1克的質量觀念后,學生初步掌握了探究認知實踐的方法技能。因此,1千克的認知也是通過掂、看、比、估等感官活動,刺激肌膚與神經記憶,使具體的質量感不斷內化,形成經驗,使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實踐、操作、體驗的過程。
3教師引導、學生主體、形式多樣中求發(fā)展
操作實踐課要充分體現(xiàn)教師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轉變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生不僅學到知識,還學會了應用、辨析、操作。根據數(shù)學概念形成的階段性特點,數(shù)學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為概念的形成搭好“支撐點”:概念的“感知”階段—在操作中。“建立表象”這一環(huán)節(jié)處在“事例~表象”階段,主要是運用直觀性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有一些初步的感性認識。概念形成后,學生要真正地掌握,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復,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練習,不斷地鞏固與深化,逐步形成系統(tǒng)。
4由操作到建模,思維再一次發(fā)展
學具的操作僅僅是把學習數(shù)學知識的智力活動方式“外化”為動手操作的過程,其目的是通過這一外部程序“內化”為學生的智力活動形式,從而準確抽象出理性的結論,避免概括前的思維斷層。同時完成了通過建立模型的方法來求得問題解決的數(shù)學活動過程,這也就是數(shù)學建模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曹培英.小學數(shù)學問題解決的教學研究(一)[J].小學數(shù)學教,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