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煦
(昭通市中醫(yī)院老年病科,云南 昭通 657000)
隨著護理技術(shù)的發(fā)展,靜脈留置針(本篇主要指淺靜脈留置針)被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尤其是老年病科。相較于普通鋼針它具有質(zhì)地柔軟,刺激性小,不易因患者的活動穿破血管[1],操作簡單方便,保留時間長,也可避免反復的靜脈穿刺造成患者的痛苦,在護理及治療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淺靜脈置管也是對護士最具挑戰(zhàn)性的技術(shù)操作之一。馬賽等采用云南白藥加雞蛋清外敷改善鼻內(nèi)鏡手術(shù)后面頰腫脹和疼痛取得較好效果[5],我科嘗試將研制的川香散與云南白藥貼敷用于靜脈置管,對比兩組疼痛、靜脈充盈度、穿刺成功率及活血化瘀效果,現(xiàn)將具體情況總結(jié)如下,僅供參考。
將2014年6月——2016年6月老年病科行淺靜脈置管的12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納入標準。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50例。實驗組男41例,女19例,對照組男42例,女22例,兩組年齡在52—83歲,平均62歲。納入標準:(1)置管部位或前臂靜脈(避開關(guān)節(jié)及靜脈瓣處)。(2)留置針穿刺操作及中藥外敷均由經(jīng)培訓責任組長完成。(3)留置時間為3—7天。(4)使用該靜脈留置針輸液,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置管部位、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ρ>0.05)。
試驗組:將中藥川香散(川芎100g,沒藥50g,檀香50g,黃柏50g,薄荷50g,紅花50g)打成粉末備用,用加溫至43℃—45℃的白酒調(diào)成糊狀貼敷治療。對照組:將中藥云南白藥粉用加溫至43℃—45℃的白酒調(diào)成糊狀貼敷治療,采用10cm×8cm穴位貼敷貼。每日輸液前用生理鹽水沖管,輸液完用預充式導管沖洗器封管,拔管后2h用中藥貼敷于靜脈留置管處,第二天取下,觀察兩組在疼痛、提高靜脈充盈度、活血化瘀、穿刺成功率療效并記錄。
穿刺前若青紫化瘀效果良好,疼痛得到明顯緩解,拔管后用中藥敷貼后無紅腫、疼痛、青紫化瘀效果良好為顯效。若靜脈易于穿刺疼痛有所緩解,青紫化瘀效果較好為有效,若疼痛沒有得到任何緩解,穿刺前拔管后使用中藥貼敷后青紫癥狀無任何改善為無效,測量使用中藥貼敷后血管寬度。記錄穿刺成功數(shù)。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ρ<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采用四格表資料的x2檢驗,因x2=6.0>3.84,故P<0.05。因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故說明試驗組患者在疼痛評分療效比較優(yōu)于對照組。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合計 總有效率(%)試驗組 44 4 2 50 96%對照組 32 8 10 50 80%
組別 顯效 有效 無效 合計 總有效率(%)試驗組 42 5 3 50 94%對照組 36 8 6 50 72%
采用四格表資料的x2檢驗,因x2=8.5>3.84,故P<0.05。因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故說明試驗組患者在活血化瘀療效比較優(yōu)于對照組。
組別 藥物 穿刺總數(shù) 成功數(shù) 失敗率 成功率(%)試驗組 川香散 50 48 2 96%對照組 云南白藥 50 42 8 84%
采用四格表資料的x2檢驗,因x2=4>3.84,,故P<0.05。因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故說明試驗組患者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較優(yōu)于對照組。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當皮膚作為一個給藥入口局部給藥后活血化瘀、行氣、通脈中藥外用通過皮膚黏膜轉(zhuǎn)運,可被毛細血管網(wǎng)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大部分直接進入給藥部位發(fā)生藥效。
本課題采用嚴格的科學對照研究,對比云南白藥外敷和川香散外敷對靜脈置管者從疼痛評分、靜脈充盈度、穿刺成功率及活血化瘀療效的差異性,從而分析并探討兩組臨床療效,并客觀評價其臨床應(yīng)用價值,其結(jié)果充分說明試驗組在疼痛評分、穿刺成功率及活血化瘀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能提高患者滿意度,經(jīng)濟廉價,操作簡單、易行,不需要特別的設(shè)備要求,任何一級醫(yī)院都合適,為以后開展更多的特色治療提供理論參考,為以后臨床護理及淺靜脈置管護理提供科學選擇,也為逐步向基層醫(yī)院推廣提供理論依據(jù),更好地服務(wù)于廣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