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道鋒
我一直欠老家那把老茶壺一篇文章。
從我記事起,家里簡樸的餐桌上就有一把粗瓷的老茶壺,壺把手早就從竹篾變成了兩根細鐵條,但茶壺腹部的四個大字一直沒有黯淡過:可以清心。
我一直試圖念成“心清以可”,覺得這樣更能顯示漢語的博大精深。終于,當(dāng)我喝茶成癮,才悟到,”可以清心”這四個字原來這么懂喝茶的人:這是功能表述,更是意境升華。清心,已是奢望;可以,更是妙不可言。
于是,在必須的學(xué)習(xí)過程中、在必須的工作時光里,我一直沒有放下對“可以”二字的念想。像是命中注定,在今年這個夏天的一個周末,我對這個”可以”又有了一次清涼體驗。奉命主持沈光偉先生的中國畫小品新作展,主題竟然是沈先生親題的“可以納涼”四個大字。字寫得很頑皮,畫更是清新自如,日常風(fēng)物信手成畫,確實愜意清涼,生動表達了生生之美。談起創(chuàng)作體驗,沈先生說:畫畫,你不能想太多,你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就不自然了,也就沒有味道了。這段話讓我再次對“可以”這個詞肅然起敬:萬物,看一眼就滿心歡喜,這大概是最自在的狀態(tài)了。我們的日常,有些是必需的,但更多的是“可以的”。“可以”不能包治百病,但能和一切達成了和解。奇妙的是,沈先生一開始想把展覽的主題定為“可以清心”,這和我多年的心事真是一種默契。
必須或必需,貌似已經(jīng)成為我們當(dāng)下最熟悉的心跳。你我太著急、太急切。我們常向往的“快節(jié)奏、慢生活”,其實就是在探討更多“可以”的可能性:沒考上北大,考上個一本,也是可以的;沒成為大腕,但你演了自己喜歡的戲,唱了自己喜歡的歌,也是可以的;創(chuàng)業(yè)沒成為獨角獸,但你一直在進步,也是可以的。“不是必需品!”這是一本主流雜志的推廣語,讓我過目不忘。在紙質(zhì)媒體衰落的大背景下,我贊嘆并佩服同行的淡定。不那么必須地強調(diào)自己是“必需品”,恰恰是內(nèi)容生產(chǎn)者的一種自信,這種自信,如同美文,讀起來很舒服!
行文至此,我終于可以飽滿而清涼地領(lǐng)悟一下老茶壺上的“可以清心”了:生活,本來就是各種念想的集合,我們習(xí)慣了必須或必需,卻怠慢了很多“可以”。原來,靈魂一旦跟上腳步,我們是可以定義很多“可以”的。懂得了更多“可以”,是可以過好這一生的。但愿這篇于炎炎夏日“熬”出來的、不是必需品的“雞湯”小文,也可以納涼、可以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