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頭暈腦脹,去醫(yī)院看醫(yī)生,醫(yī)生看我臉色,而后按我頸椎,說,不要久坐,坐也注意姿勢,適當仰視。
“久”是多久?
同事做了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聽他病情描述,頓時覺得自己的髖部也有不適,以前居然沒怎么注意。愛人置疑,你是受了心理暗示吧?日復一日,髖部依然感到隱隱不適。核磁共振,CT,結果顯示,囊腫退變,差點當作腫瘤,收院手術。最后,醫(yī)生給出建議:不要負重,走路也要適度——不要久走。
前段時間,左側坐骨神經發(fā)作。醫(yī)生聽了陳述,一連蹦出三個“不要久”:不要久坐,不要久站,不要久彎。
幼年在學校里讀書時,調皮搗蛋,上課不是隨便插話就是交頭接耳,坐立不安的狀態(tài),經常遭到老師嚴詞批評:怎么老坐不住?你是猴子的屁股?這樣能搞好學習嗎?小學到高中的成績單上,“希望你戒驕戒躁……”成為高頻句。驕、躁,就是不能淡定,不能持久也。而現(xiàn)在,醫(yī)院里來一次,就被耳提面命一次:不要久……不要久……
事實上,人到了一個特定年齡段時,也都會面臨一樣的尷尬:不能久看,不能久喝,不能久玩,不能久躺……可“久”能多久?
生年不滿百,哪有多長久!有網友將不同年齡的人生余額轉換成一張手機剩余電量的圖表,一目了然,觸目驚心。余額不多的人生,猶如電量不足的手機,令人有危機和警覺:不能再把有限的時間耗費在無謂的人和事上——人生的真相是,不是“不要久”“不能久”,而是“不會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