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芬
小時候有過一陣被小朋友欺負的經(jīng)歷。
每當遇到那個小男孩,他都會想打我就打我,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幼小的我也學習反抗,但每一次都打不過,只得一個人哇哇大哭。
有一次,父親從我的身邊走過,他看見我哭泣,但卻問也不問我一下,就走開了。而當時我心里期望的是我的爸爸,他能夠幫助我,幫我出頭,哪怕狠狠地警告一下那個男孩也好啊,可并沒有如愿。
這樣的場景記憶,一直困擾著我好久好久。我會想:父親不愛我,不關心我;我也會想:他喜歡男孩,不喜歡女孩;我還會想:在這個家里我是不是多余的。
成年后,有一次偶然的機會,嘗試給母親談談我當時的感受,希望她能夠從局外人的角度給我理解和支持??晌覄傊v完,母親就云淡風輕地說:“那么小的事,過去那么久了你還記得啊。你們都是小孩子嘛,打一下沒什么關系。我們不可能去找別人父母,都是左右鄰居,惹得大家都不高興?!?/p>
當時,我無語。
在他們眼里的沒關系,讓我負重前行了這么多年。在他們眼里的沒關系,讓我一次次經(jīng)歷無能為力的絕望,這份心碎的疼痛又有誰能理解?
父母的一句“沒關系”“沒事”是對孩子情緒的否定
一個孩子在奔跑的時候摔倒,膝蓋皮破未流血,不算嚴重,但孩子已經(jīng)傷心地大哭起來。媽媽這時候非常著急地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告訴孩子:“讓你別跑你要跑,給你說你也不聽?!?/p>
孩子聽了,不但沒止住哭泣,還越哭越傷心。
這時,媽媽繼續(xù)說:“好了,好了,別哭了,沒什么大不了的事?!?/p>
其實,孩子的哭泣說明他此時此刻是很痛苦和傷心的。孩子在奔跑時毫無準備地面臨摔倒這一“變故”,心里充滿恐懼。在摔倒那一刻,以孩子整個身體的重量把膝蓋壓倒在地,疼痛的力度很強,孩子只有通過哭泣來表達自己疼痛的感受。
孩子覺得自己發(fā)生了如此大的事故,媽媽責罵自己,好像是自己犯了錯,心里會感覺到內疚。媽媽還說,沒事,不要哭,這會讓孩子感到混亂,是聽媽媽的話還是聽從自己的感覺?
傷心、恐懼、疼痛、愧疚的感受被媽媽說成是沒事,是否說明疼痛不重要,“負面”情緒本身不重要,這些情緒就不應該出現(xiàn)?
無論是忽視情緒還是讓這些情緒消失,都是對情緒的否定。孩子從小就會認識到,所謂的“負面情緒”沒有理由存在,不應該存在。
即使肉體疼痛,也要強顏歡笑地對著別人說:沒事,我很好,媽媽希望我這樣做。這種“沒事”,是對孩子真實感受和處境的視而不見,是對孩子表現(xiàn)出的“負面情緒”的不接納。這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難以表露真實的感受,即使“有淚”也不輕彈,活在別人的外在評價里,壓抑、委屈。
父母的一句“沒關系”,是允許別人可以不尊重自己
一個心理咨詢師分享了一個他的經(jīng)歷,他說他喜歡收集杯子,然后把各種收集來的杯子都寫上自己的名字。有個朋友就問他,為啥你要每個杯子都寫名字啊,畢竟杯子都擺在他家里,不用寫名字也屬于他。這個咨詢師后來嘗試自己分析了一下,因為寫上了名字,別人就不會拿了。
他心里可能會有一種感覺,即使是他的東西,如果沒有寫名字,都可能隨時被別人拿走,他通過寫名字的方式來宣告自己的主權。
他回憶小時候,他有一個玩具,如果弟弟喜歡玩,媽媽會說,你是哥哥,把玩具讓給弟弟玩。其實,媽媽就是在告訴他:“沒關系,你是哥哥,失掉自己心愛的玩具,吃點虧,都是可以的,畢竟你比他大,需要有做哥哥的樣子?!?/p>
他說有一次一個同學穿了一件衣服,很眼熟,他就問同學,結果同學說是他送的。當時他自己都感覺到很驚訝,同學喜歡自己的衣服,他想也不想就送給別人了。無論是弟弟,還是同學,好像都輕而易舉地在他這里得到了他們想要的東西。
媽媽以這種“沒關系”的態(tài)度讓他妥協(xié),讓他感覺自己好像沒權利擁有自己的玩具,讓他在受到不公平對待時默默忍受,讓他一步步失去對自我的統(tǒng)治權。
當然,這位咨詢師通過分析和自我成長為自己在關系里找到了新的出路。在杯子上寫上名字,也就是讓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開始尊重自己的東西,尊重自己可以擁有的權利,尊重自己就是獨立的人。
父母的一句“沒關系”,是讓孩子提前走進成人世界
孩子眼中無小事。孩子天生充滿探索欲,一片葉子、一朵花、一塊石頭在他們眼里,都是一個大大的世界。
孩子感受世界的方式是敏銳的、具體的、形象的,他在試圖通過自己的視野和理解來解讀這個世界。成人活在這個世界已有足夠的時間,對太多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見怪不怪,對情緒、感受、應對方式、沖突、價值觀取向早已有了自己的要求和判斷。
所以,當孩子動不動哭泣的時候,我們覺得沒什么大不了,不值得大哭一場;當孩子的玩具被搶時,我們覺得沒關系,也不是什么珍貴的東西。
我們害怕流露不好的情緒,害怕別人說我們軟弱,害怕發(fā)生沖突,在乎別人眼中的形象和面子,舉手投足間都希望能夠表現(xiàn)得體,符合成人世界的運行標準??晌覀兺浟耍⒆觾H僅是孩子。我們口中的“沒關系”,卻是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而孩子無力反駁,即使心中憤憤不樂,可能還得面對父母有力的托辭:我們這是為你好。
如果你不愿孩子如此發(fā)展,那么請不要隨意對孩子說“沒關系”“沒事”;如果你希望孩子真實地做自己,就嘗試接納他那些“特別”的情緒反應,遵守孩子的“規(guī)則”。在孩子的世界里真實的待一會,什么也不必說,什么也不必做,體會孩子心理世界的真實和完整。
如此,你的眼里會不再有“沒關系”,只有“關系”。如此,孩子的世界也不再有“心碎”,只有“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