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中漢唐帝陵分布及陵區(qū)水土流失觀測分析

        2018-09-13 05:35:50杜忠潮
        咸陽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五陵華表神道

        杜忠潮

        (咸陽師范學院 關中古代陵寢文化研究中心,陜西 咸陽 712000)

        陜西省關中地區(qū)是周秦漢唐等十三朝的古都和京畿之地,集中分布著以漢唐為代表的帝王陵寢。該地區(qū)帝王陵墓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在我國乃至世界上實屬罕見,被譽為“東方帝王谷”,堪與同緯度地帶的“埃及帝王谷”相媲美。這些帝王陵寢是周秦漢唐歷史的縮影和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旅游資源價值[1]。因此,關中地區(qū)漢唐帝陵的空間分布及陵區(qū)水土流失問題,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譬如就漢唐帝陵的空間分布,楊哲峰采用現(xiàn)代電子地圖(Google earth)所提供的地理坐標數(shù)據(jù)等信息觀察發(fā)現(xiàn),渭北西漢9陵的空間布局基線是以長陵東、西陵之間的中點與茂陵封土頂部正中的連線,其與東西向緯度線之間形成21°左右的夾角[2]。于志飛等推斷西漢11帝陵范圍的設計基線應為一直徑75 km的圓形。茂陵、霸陵、杜陵等共同標示出該基線的邊界,其他西漢帝王陵的方位均不出此圓,形成帝陵布局的空間秩序[3]。李世忠等認為西漢11帝陵圍繞漢都長安城呈現(xiàn)為“勺柄形”帶狀分布[4]。王雙懷提出關中唐代帝陵“以唐都長安為中心,東連泰陵,西連乾陵,可形成一個102°的扇面,東西長140 km,總面積將近3 000 km2,分布的地理范圍相當廣大”[5]。就漢唐帝陵區(qū)水土流失問題,桑廣書分析了秦末以來渭河河道北移和咸陽原邊坡地貌的變化,得出侵蝕溝谷的發(fā)展速度和原邊窯洞帶的村莊平臺是人類斬齊原坡,挖掘窯洞,使原邊逐步后退的結果[6]。雷祥義等[7]、許領等[8]、范立民等[9]、王德耀等[10]、桑廣書等[11]分別對涇河南原邊坡滑坡的類型、形成條件、發(fā)育機制和影響因素等進行分析,并提出滑坡的防治措施。張俊輝[12]、杜忠潮等[13]分析了五陵原邊坡地貌發(fā)育所致水土流失,及其對文化遺存的破壞,提出五陵原文物保護利用的關鍵是綠色營造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秦建明等指出滑坡可使區(qū)域文物受到嚴重的或毀滅性破壞,輕則建筑傾斜倒塌,遺址被切斷并扭曲擾亂,重則建筑徹底毀滅或埋沒、消失于土中水下[14]。此外,桑廣書[15]、雷祥義[16]、何小林等[17]、王文勝[18]等還就涇陽南原(五陵原北坡)滑坡發(fā)育機制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觀測分析,等等。

        筆者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間,對關中漢唐帝陵分布區(qū)所作的有關西漢帝陵(主要是五陵原上9座帝陵)及其陪葬的皇后陵地理坐標(經(jīng)緯度、海拔高程等)和唐代帝陵(主要是端陵和建陵)陵園南司馬道(神道)侵蝕沖溝發(fā)育狀況進行觀測和考察。本文就該考察中所觀察的現(xiàn)象和觀測的基礎數(shù)據(jù)作梳理、分析和總結,旨在探究漢唐帝陵空間布局的奧秘及陵區(qū)地表侵蝕的趨勢,為帝陵大遺址保護利用提供借鑒。

        圖1 西漢帝陵及其陪葬的后妃陵空間布局

        1 漢唐帝陵空間分布的觀測與分析

        1.1 五陵原西漢帝陵空間分布的觀測與分析

        筆者在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期間,對咸陽五陵原(現(xiàn)屬西咸新區(qū)秦漢新城)上的9座西漢帝陵及其陪(合)葬的皇后陵所處空間位置的地理坐標(經(jīng)緯度、海拔高程等)進行了系統(tǒng)觀測。采用的儀器設備為GARMIN公司(臺灣)制造的eTrex手持GPS。對每一座帝(后)陵封土(陵冢)頂部中心點各測量一組地理坐標(經(jīng)、緯度)、相鄰陵間距及其連線的方位角(表1)。

        從這些實測結果來看:(1)咸陽五陵原上西漢帝陵及其陪葬的后妃陵地理坐標緯度最低(偏南)的武帝茂陵(34°20'18.13"N)與緯度最高(偏北)的孝景王皇后陵(34°26'47.1"N)緯度相差6'28.97";地理坐標最偏西的李夫人英陵(108°33'42.9"E)與最偏東的孝景王皇后陵(108°56'50.8"E)經(jīng)度相差23'07.9";相鄰陵冢間平均經(jīng)、緯度差各為1.22'和0.20'。(2)以各陵冢地理坐標(經(jīng)度為橫坐標,緯度為縱坐標)在Excel 2016軟件系統(tǒng)中生成散點折線圖(圖1),并借助“添加趨勢線”功能生成西漢帝陵及其陪葬后妃陵的空間分布基線(圖1中虛線)。該圖中每座西漢帝陵與其陪葬的后妃陵形成相對聚集的“帝-后陵”組合,這些“帝-后陵”組合之間相對分散,并在地平面上呈西南—東北走向“一”字型排列。每個“帝-后陵”組合內帝陵與其陪葬的后妃陵之間的經(jīng)度差介于15.7"~47.2"、緯度差介于0.44~11.97";相應的帝、后陵之間間距介于408~1 209 m;“帝-后陵”組合間的經(jīng)度差介于52.10"~3'52.5"、緯度差介于 4.48"~1'23.07";相應的“帝-后陵”組合間距介于1 337~6 353 m。(3)咸陽五陵原上9座西漢帝陵及其陪(合)葬的后妃陵的地理空間分布,絕大多數(shù)與長達百里的西南—東北向的空間分布基線(圖1中虛線)極為接近。其中孝武李夫人英陵、孝昭上官皇后陵(平陵西陵冢)、孝元王皇后陵、哀帝義陵、孝哀傅皇后陵、惠帝安陵及呂后陵(長陵東陵中)處在該基線上,昭帝平陵、元帝渭陵、高祖長陵等與該基線十分接近,武帝茂陵、成帝延陵和景帝陽陵等距離該基線稍遠些,離開基線最遠的是平帝康陵和孝平王皇后陵。

        表1 五陵原西漢帝陵及皇后陵地理坐標(經(jīng)緯度)GPS觀測值

        上述現(xiàn)象極為耐人尋味,西漢朝(前202—8)綿延二百余年、歷11位皇帝。咸陽五陵原上9座帝陵,一般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三陵中的高祖劉邦前195年、呂后前180年合葬長陵,惠帝劉盈前188年葬安陵,景帝劉啟前141年、孝景王皇后前126年合葬陽陵;中期的茂陵和平陵墓主葬年分別為前87年(武帝劉徹)和前74年(昭帝劉弗陵);后期“四陵”中前33年元帝劉奭葬渭陵、前7年成帝劉驁葬延陵、前1年哀帝劉欣葬義陵、公元6年平帝劉衎葬康陵。其中史書明確記載建造周期的有:漢景帝陽陵(前153—前126)、漢武帝茂陵(前139—前87)、漢元帝渭陵(前40—前13)、漢成帝延陵(前31—前7,中途棄建4年)等。從時間上看,漢高祖葬長陵至漢平帝葬康陵200多年,這期間僅有漢文帝劉恒選葬渭河南的白鹿原北端的霸陵(前157)和宣帝劉詢選葬杜東原(鴻固原)的杜陵(前49),也就是說漢景帝劉啟和漢元帝劉奭繼位之后分別重回咸陽五陵原主陵區(qū)選址建造壽陵;從空間上看,漢武帝劉徹繼位于漢景帝劉啟,其所建造的茂陵與漢陽陵相距50 km以上。然而,這一切時空上的演化變遷,卻未能改變一個客觀事實:西漢相繼葬于咸陽五陵原的9位皇帝及其陪葬的后(妃)18座陵冢,基本沿著一條長達百里的空間基線東西排列。有前賢認為渭北的西漢9陵,“表現(xiàn)為一種松散的、事先未經(jīng)規(guī)劃的、甚至是無序的“大墓地”形態(tài),與商周那種“集中公墓制”有著本質的區(qū)別”[19]。觀測結果表明,咸陽五陵原上的西漢帝陵表現(xiàn)為有別于商周“集中公墓制”的“大墓地”形態(tài),無疑是中國古代陵寢制度演化史上的創(chuàng)新之舉??墒牵J為這些帝陵的空間排布“事先未經(jīng)規(guī)劃的、甚至是無序的”說法未必有充分的依據(jù),或者說此種定論還有待考證。在2 000多年后的今天,可以借助現(xiàn)代測繪技術和Google earth衛(wèi)星影像地圖的信息,確定出西漢帝陵及其陪葬的后(妃)陵冢在咸陽五陵原上的地理空間分布基線(西南—東北向)與大地平面上地理經(jīng)線的交角為76.05°①西漢帝陵及其陪葬的后妃陵空間布局圖中,諸陵冢的空間分布基線基本與漢哀帝義陵—孝哀傅皇后陵、漢惠帝安陵—呂后陵(長陵的東陵冢)的方位線重合,故其方位角可依據(jù)該兩段陵冢連線的方位角確定為76.05°。,與當?shù)氐乩砭暰€的交角為23.95°。如果只考慮9座帝陵的地理坐標,則該空間分布基線(圖2)大體同漢哀帝義陵陵頂中心點—漢惠帝安陵陵頂中心點連線的空間方位一致,其與大地平面上的地理經(jīng)線交角為70.75°,與當?shù)氐乩砭暰€交角為19.25°。除了漢平帝康陵稍顯偏離之外,其余8座西漢帝陵幾乎是處在這條空間分布基線或與之極為接近。古代人的觀測定位技術,及其對咸陽五陵原地貌大勢的諳熟令人叫絕。

        圖2 渭北西漢9座帝陵的空間布局

        表2 關中地區(qū)唐陵的地理經(jīng)緯度位置及其差距

        1.2 唐代帝陵的空間分布基線

        關中唐代“十八座帝王陵墓都分布在首都長安以北的渭北地區(qū)(跨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和蒲城六個縣區(qū))。具體些說,分布在東經(jīng)108°13'至109°39',北緯34°34'至35°03'的范圍之內”[5]?;谇叭说难芯?,筆者根據(jù)各帝陵陵位的經(jīng)緯度數(shù)列(換算為十進制),借助Excel 2007系統(tǒng)的“圖表工具”生成關中地區(qū)唐代帝陵陵位分布圖(散點圖)及其空間分布趨勢線(基線,圖3)。并在現(xiàn)代地圖(百度地圖),對關中“唐十八陵”西起乾陵、東至泰陵,按相鄰帝陵之間的直線距離進行測距、并計算了二者之間的經(jīng)緯度差異(表2)。

        (1)關中地區(qū)唐18陵地理位置的緯度差為0°29',經(jīng)度差為1°26';空間上相鄰帝陵地理位置的緯度差最大為11',最小為0',平均為1'46";相鄰帝陵經(jīng)度差最大為16'最小為0',平均為5'07";相鄰帝陵的間距最大為26 km,最小為3.5 km,平均14.5 km。剔除三原縣境內莊陵、端陵、獻陵與富平境內簡陵、元陵、章陵、定陵和豐陵之間的南北向間距,唐代18帝陵相鄰陵位東西向平均間距為8.82 km??紤]到唐代帝陵陵園的規(guī)模和形制,從整體上看,唐代帝陵在地理空間上是相對聚集的。

        (2)關中地區(qū)唐代14座依山帝陵是沿著一條地理空間基線分布的。該空間分布基線大致是通過章陵(富平縣天乳山峰頂)與景陵(蒲城縣金幟山峰頂)的連線及其延長線,并與緯線成24°13'交角或與經(jīng)線成65°47'交角(圖3)①以連接章陵和景陵陵位點的連線為斜邊作直角三角形,并以該兩個陵位點的經(jīng)度差24'(本地區(qū)同緯度線上經(jīng)度相差1',空間直線距離為1.5 km)和緯度差09'(本地區(qū)同經(jīng)度線上緯度相差1',空間直線距離為1.8 km)。從而可求得該唐陵空間分布基線與緯線之間夾角為24°13'或與經(jīng)線之間夾角為65°47'。。從關中唐代14座依山帝陵的分布與該基線的關系看,除章陵和景陵之外,光陵、橋陵、定陵、貞陵、建陵、昭陵和乾陵基本貼近該基線,距離該基線較近的還有豐陵和元陵,稍為遠離該基線的有簡陵、泰陵和崇陵。因此,這條地理空間基線頗為耐人尋味,在東西延綿150 km的范圍內,串綴了不同時期營造的依山為陵的14座帝陵,其中有建陵、昭陵、章陵、定陵、橋陵、景陵等12座皆貼近該基線。這究竟是大自然的造化,間或是人為的刻意設計,尚值得進一步探究。

        (3)從各相鄰帝陵經(jīng)度差來看,在唐陵所分布的6個縣中,各縣境內帝陵之間經(jīng)度差較小,如乾縣境內乾陵與靖陵(經(jīng)度差3')、禮泉縣境內建陵與昭陵(經(jīng)度差為5')、三原縣境內莊陵、端陵和獻陵(經(jīng)度差3~4')、富平縣境內五陵(彼此間平均經(jīng)度差1~4')和蒲城縣境內橋陵、景陵、光陵和泰陵(相鄰陵位經(jīng)度差3~5'),皆呈小集聚特征。其中涇陽縣境內貞陵和崇陵例外,二者之間經(jīng)度差達到11',直線距離20 km。若以各縣境內的帝陵為聚集組,則帝陵聚集組的組間距(自西而東):乾縣組與禮泉組為15.5 km,經(jīng)度差13';禮泉組與涇陽組為19.0 km,經(jīng)度差11';涇陽組與三原組為23.5 km,經(jīng)度差11';三原組與富平組為21 km(南北向距離),經(jīng)度差2';富平組與蒲城組為26 km,經(jīng)度差16'。顯然,關中地區(qū)唐陵以縣域為單元(聚集)組的組內相對聚集和組間相對分散的特征較為明顯。

        (4)從各相鄰帝陵的緯度差考察,三原縣的莊陵、端陵、獻陵組和富平縣簡陵、元陵、章陵、定陵、豐陵組緯度差10~11',表現(xiàn)出明顯的緯度差之外,其余的唐陵相鄰陵位的緯度差較小,如三原縣及其以西諸陵相鄰陵位平均緯度差1.8',富平縣及其以東諸陵相鄰陵位平均緯度差1.5'。這似乎印證了上述關中唐18陵的地理空間分布基線的存在。

        圖3 關中地區(qū)唐陵空間分布基線

        2 唐陵分布區(qū)地表水土流失觀測與分析

        關中地區(qū)唐代帝陵分布在渭北北山山地和山前洪、沖積扇、黃土臺原等地貌類型。其中有唐昭陵、乾陵、橋陵、泰陵等14座“依山為陵”的帝陵分布在北山山地南列,其主陵(地宮)選建于九嵕山、梁山、豐山、金粟山等山峰,陵園朱雀門門外的主司馬道建于山前洪、積沖積扇臺地。另有唐獻陵、莊陵、端陵和靖陵,以及追謚的永康陵、興寧陵和順陵等“堆土為陵”的帝陵分布在渭北黃土臺原上。這些帝陵的南司馬道有的延伸至黃土臺原的原邊。由于黃土與山前洪沖積性堆積物結構疏松、抗蝕性較差,加之渭北唐陵分布區(qū)氣候條件屬于暖溫帶半干旱氣候區(qū),雨量分布不均,降水變率大,夏季多暴雨[20]。從而在關中唐代帝陵分布區(qū),地表侵蝕所致的水土流失現(xiàn)象較為嚴重和多見。譬如筆者在實地考察中就發(fā)現(xiàn)唐端陵南司馬道南段發(fā)育的侵蝕沖溝,其溯源侵蝕致使溝頭位處神道東華表(西華表已倒塌)以北68 m、東乳臺闕遺址以北144 m;唐建陵南司馬道侵蝕沖溝溝頭更是溯源至華表以北588 m處(幾乎與神道兩側最北的石翁仲連線齊平);興寧陵司馬道南端的華表亦因侵蝕沖溝發(fā)育而倒塌,等。現(xiàn)就筆者2017年5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期間分別在唐端陵和唐建陵所做的觀測結果分析如下:

        2.1 唐端陵神道南端沖溝及相關遺存觀測分析

        唐武宗李炎的端陵,位于陜西三原縣徐木鄉(xiāng)桃溝村東北,東距唐高祖李淵獻陵4 km,西距唐敬宗李湛莊陵6 km。該陵墓在關中地區(qū)唐代18陵中屬于“封土為陵”的建制。唐武宗李炎是穆宗李恒的第五子,開成五年(840)被宦官擁立為帝,時年27歲,在位7年(840—846),年號會昌。會昌六年(846)崩于大明宮,同年8月葬于端陵。

        2017年5月24日和27日,筆者一行倆人分別赴唐端陵和唐獻陵(主要是對端陵)進行考察和觀測。唐端陵朱雀門外神道南端臨近徐木原的原邊,被一道自然沖溝將端陵神道南段從中間劈開伸向原下,使得此處的原坎(溝頭陡崖)呈前后錯落,中間向北凹進,兩邊向南突出之處正是神道南端的東西乳臺闕遺址和現(xiàn)存的神道東側華表。夯筑遺痕明顯的圓形乳臺闋址遺跡,東西隔溝相望,加之巍然屹立千年的華表(石柱),顯示著端陵的氣勢。

        據(jù)筆者利用eTrex手持GPS和電子測距望遠鏡的觀測:(1)獻陵陵冢(封土丘)底面標高530 m,頂部標高549 m,實測封土高度19 m(與文獻記載的獻陵墓冢高度值相吻合)。(2)端陵陵冢底面標高(海拔高度)531 m,頂部標高542 m,實測其陵冢高度11 m。陵冢與華表間距約541 m;現(xiàn)存神道東側華表底座標高525 m,東乳臺闋址底面標高524~522 m(西北高、東南低),西乳臺闋址地面標高528~526 m(西北高、東南低);兩個乳臺闕之間發(fā)育的沖溝溝頭(標高528~529 m)與現(xiàn)存東側華表相距68 m,與東乳臺闋址南北間距144 m(文獻記載唐端陵神道華表與乳臺闕址間距65 m)。與東華表對應的沖溝溝底標高518~519 m,西華表已倒塌,難覓蹤跡。與東、西乳臺闋址連線對應的沖溝底部標高約515 m(溝底被整修為落差6~8 m的平臺,兩乳臺闋址連線穿過標高511 m和519 m的平臺之間,故取二者之均值)。兩乳臺闋址連線處溝岸標高:東岸524 m,西岸527 m。溝頭處溝寬(溝沿間距)126 m,華表北32 m、26 m、15 m處溝寬分別為151 m、152 m、158 m;華表南10 m、28 m、65 m(兩乳臺闕址連線)處溝寬各為152 m、142 m、138 m。與華表南28 m處對應的溝底寬128 m,兩闕址連線處對應溝底寬72 m。按實地觀察的情況,該沖溝受到人類干擾的痕跡極其明顯(如削切坡坎筑窯洞居住、削切溝坡坡腳修路和溝底筑壩、形成落差為6~8 m的梯田等),基本已失去其原始形態(tài)。

        以上初步測量的數(shù)據(jù),可能揭示和說明:(1)百度百科等網(wǎng)載資料唐端陵墓(陵臺)高15 m,與實測數(shù)據(jù)11 m比較有些夸大。(2)唐武宗端陵修筑時,其神道南端隔溝建乳臺闕的可能性很小。假定東、西乳臺闕址之間的沖溝是端陵南神道兩側乳臺闕建成之后發(fā)育的,那么,自唐武宗李炎入葬端陵(846)至今的1 170年間,端陵神道南端黃土沖溝至少切深6~11 m,其溯源侵蝕(溝頭向北延伸)的距離約為144 m,橫向拓展溝寬為145.57 m。這樣的話,該處黃土沖溝的年下切速率為0.51~0.94 cm/a,其溯源侵蝕的速率為12.31 cm/a,溝谷橫向拓寬速率為12.44 cm/a。該處侵蝕模數(shù)為6 643.08 m3/km2·a。(3)按此侵蝕速度,再經(jīng)歷一二百年,端陵神道南部的現(xiàn)存石刻(殘存的石人和翼馬等)必將與神道西側華表等石刻同樣坍塌溝底,蹤跡難尋了。此外,桃溝村(端陵封土西南、神道南段西側)南臨的更大更深沖溝,其更為劇烈的下切和溯源侵蝕,致使其溝頭相對于端陵神道南端沖溝溝頭更向北延伸175 m(實測值),其溝沿距離民居莊基邊界6~10 m。顯然,該沖溝終將迫使桃溝村居民遷徙異地。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jù)實測溝頭寬度126 m,華表南28 m處溝寬(溝沿間距)142 m,相應的溝底寬128 m;東、西乳臺闕址連線處溝寬(溝沿間距)138 m,相應的溝底寬72 m。可知該沖溝上部平面為以華表南28 m處溝沿連線為共同底邊,分別以溝頭線和乳臺闕址連線為上底的兩個梯形構成的不規(guī)則六邊形。同樣,溝底平面以華表南28 m處對應的溝底連線為共同底邊,分別以溝頭連線和乳臺闕址連線在底部垂直投影線(表示溝底寬度)為上底的兩個梯形構成的不規(guī)則六邊形。據(jù)此推算出端陵神道南端沖溝的上部平面面積19 584 m2,底部平面面積16 992 m2,取溝深均值為8.5 m,可簡略計算自乳臺闕址連線至溝頭的沖溝地表水土流失量(土壤及其母質侵蝕量)為15.54×104m3,故侵蝕模數(shù)為0.66×104m3/km2·a。

        黃土沖溝的侵蝕作用包括下切侵蝕、橫向侵蝕和溯源侵蝕。下切侵蝕會使溝底日愈加深,橫向侵蝕使溝谷越來越拓寬,溯源侵蝕使溝頭延伸、溝谷加長。由于黃土自身結構松散、豎直節(jié)理發(fā)育、濕陷性強等屬性,以及渭北黃土臺原地區(qū)植被稀疏,降雨量集中,易形成地表徑流等因素,導致黃土臺原的邊緣地帶水土流失、侵蝕沖溝和重力滑塌比較發(fā)育,地表土壤侵蝕的強度和速度相對較大。這當是端陵神道南端黃土沖溝發(fā)育較快的主要因素。有鑒于此,為了保障唐端陵及其神道石刻等文物的安全,規(guī)避地表侵蝕對當?shù)厝罕娚a生活安全的威協(xié)及危害,結合帝陵遺產資源的保護利用工程建設,迫切需要在端陵神道南端與桃溝村南一帶退耕,建造護岸林草。同時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有機結合,有效防治溝緣地表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抑制黃土沖溝的發(fā)育和發(fā)展。

        表3 唐建陵神道石刻群及沖溝發(fā)育狀況觀測數(shù)據(jù)

        2.2 唐建陵神道大沖溝及相關遺存觀測分析

        唐肅宗李亨的建陵位于陜西省禮泉縣東北9 km的武將山。其陵園周圍20 km,陵墓曾經(jīng)屢遭破壞,今非原貌。據(jù)考古資料,陵園四個角闕遺址尚存。其中東南角闕和西南角闕間距1 050 m,東北角闕和西北角闕間距879 m,東南與東北角闕間距1 050 m,西南與西北角闕間距1 373 m。陵園為不規(guī)則四邊形,陵園面積為15×104m2。唐建陵如同乾陵和昭陵等,屬于依山為陵、鑿石為玄宮的建制。主陵山為武將山主峰,陵園四面各設神門及石蹲獅、門闕各一對,北(玄武)門外置石馬三對,南(朱雀)門外神道石刻群、乳臺等的種類、數(shù)量及布局與乾、泰諸陵相同,只是體量略顯小。但是,建陵石刻群整體雕琢細膩,尤其是朱雀門外石蹲獅和神道翼馬堪稱唐陵石刻中的精品。因沿山溝壑縱橫,交通歷來不便,游人較少,故建陵保存了唐18陵中數(shù)量最多、最完整的石雕刻群,被譽為唐18陵中石刻雕鑿最為細膩的一座帝陵。

        唐建陵建成(唐肅宗李亨762年入葬)至今的1 250多年來,由于較為劇烈的侵蝕所致的水土流失,陵區(qū)南部發(fā)育出縱貫南北的兩條大沖溝,使陵園神道及各種遺跡遭受到較為明顯的破壞,諸如神道西側華表倒塌折斷,部分石刻基底被淘蝕等。

        筆者等于2017年國慶節(jié)長假期間利用所攜帶的eTrex手持GPS、電子測距望遠鏡和佳能數(shù)碼相機等設施對建陵神道石刻群及大沖溝的發(fā)育狀況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考察、拍攝和觀測。拍攝到了神道石刻群系列和沖溝概貌等,并獲得有關石刻單體的標高、間距和沖溝的溝(底)寬、溝深和溝長,以及地表面坡度等基本數(shù)據(jù)(表3)。

        根據(jù)上述觀測數(shù)據(jù)可以得到如下幾點認識:

        (1)唐建陵營造初期,其朱雀門外神道地形整體當為自北向南傾斜的坡面,該坡面在朱雀門石蹲獅至神道石人10(神道最北石人)之間較為陡峭?,F(xiàn)代地形為當?shù)厝罕娦拗?級梯田,形成兩級陡坎,高差24~26 m,水平距離因通視不良(綠化植被遮掩)而未測量。自神道東、西側最北端石人(自南而北石人10)至神道南端石柱的平均坡度為5°(即神道東、西測華表連線處溝深47 m與該連線至溝頭的垂直水平距離586 m的比值為8%,意味著建陵神道原始地形坡度為平均每100 m,上升或下降8 m。按照坡降比與絕對角度的換算關系,該處地面坡度近似為5°)。國際地理學會地貌調查與地貌制圖委員會關于地貌詳圖應用的坡地分類中,劃分坡度等級規(guī)定:0°~0.5°為平原;>0.5°~2°為微斜坡;>2°~5°為緩斜坡;>5°~15°為斜坡;>15°~35°為陡坡;>35°~55°為峭坡;>55°~90°為垂直壁。據(jù)此坡度等級規(guī)定,建陵神道坡面為緩斜坡。1984年中國農業(yè)區(qū)劃委員會頒發(fā)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查技術規(guī)程》對耕地坡度分為5級,即 ≤ 2°、(2°~6°]、(6°~15°]、(15°~25°]、>25°。地面坡度的不同級別,對耕地利用的影響不同?!?°一般無水土流失現(xiàn)象;2°~6°可發(fā)生輕度土壤侵蝕,需注意水土保持;6°~15°可發(fā)生中度水土流失,應采取修筑梯田等高種植措施,加強水土保持;15°~25°水土流失嚴重,必須采取工程、生物等綜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5°為《水土保持法》規(guī)定的開荒限制坡度,即不準開荒種植農作物,已經(jīng)開墾為耕地的,要逐步退耕還林還草①360百科:https://baike.so.com/耕地坡度分級。。尤其是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qū)地面坡度15o和25o分別為流水侵蝕的下限和上限臨界坡角。

        圖4 建陵神道大沖溝西側(左)、東側(右)坡面發(fā)育的次級切溝(筆者實地攝)

        唐建陵神道(司馬道)坡地目前仍為當?shù)厝罕姺N植農作物或果樹,似乎并不違反國家相關法規(guī)??墒?,客觀存在的事實是建陵神道自最北端石人(翁仲)至南端華表(石柱),乃至東、西乳臺闕址(據(jù)文獻記載,位于神道華表以南95 m處),由于1 250多年來地表侵蝕所致的水土流失,整個坡面發(fā)育出幾乎與神道東、西兩列石刻群等寬,南北縱向延伸680 m的大沖溝。據(jù)實地觀察,該沖溝橫剖面呈“V”形,表明處于侵蝕盛期的溝谷??疾熘杏^測到與神道東、西石柱連線對應的溝底寬度為6~11 m,溝底部縱向發(fā)育著串珠狀黃土濕陷“豎井”,目估其深者7~8 m,淺者4~5 m,表征該溝谷的下切侵蝕仍在繼續(xù)。而且,還發(fā)現(xiàn)南北向大沖溝的東西兩側坡面發(fā)育出平行排列、東西向延伸的次級切溝(圖4)。這些切溝長度規(guī)模不一。神道西側石柱(華表)因此種切溝溯源侵蝕至華表底座而仆倒于溝谷。本次考察中在該大沖溝西側海拔733 m處發(fā)現(xiàn)斷裂的石柱柱身殘塊,顯然已離開原處數(shù)十米。此外,神道西側翼馬底座距離其前方(東方)切溝溝頭僅數(shù)米之遙,也許在不遠的將來,該石刻精品也會像華表那樣毀倒于溝谷之中??疾熘袦y得東、西列石人7連線處溝寬227 m,溝底與東列石人7(地面海拔840 m)所在地面高差約40 m。以溝底中心點向兩側推算,該連線處大沖溝兩側坡面坡度平均為20°(35%)。還測得神道東、西石柱連線處溝寬294.5 m,溝底(海拔740 m)與東側華表地面海拔(798 m)高差58 m。同樣以溝底中心點向兩側推算,該連線處兩側坡面坡度平均為21°(39%)。按國際坡度分級標準為陡坡,在我國耕地坡度分級中屬于水土流失嚴重的Ⅳ級(坡地)??紤]到山前洪積山地表物質組成較疏松的因素,此種坡面水土流失的強度和速度比神道南北向坡面要更強更快。建陵神道大沖溝兩側坡面土地利用現(xiàn)狀幾乎全為耕地(或果園),始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土地、修造梯田),一方面改變了原始地形坡面形態(tài),使大沖溝兩側坡面形成3~4級梯田,每級梯田前端(朝向溝底)為高差2~3 m的垂直陡坎,另一方面修筑梯田使部分石刻下半截被埋入土中。如神道東側華表下半截掩埋于土中,考古調查資料中報道該華表高度5.5 m,應是其露出高度而已,并非其原始柱體通高。又如神道翼馬、仗馬和石人等石刻下半部分皆被埋入土中(圖5)。

        應該指出,唐建陵神道大沖溝兩側的多級梯田(圖6)可能會人為加大坡面侵蝕的速率。國家規(guī)定:坡度15°~25°的坡地,水土流失嚴重,必須采取工程、生物等綜合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此地還遺存有保存最為完整,雕鑿工藝極其精細、堪稱唐十八陵石雕刻精品的文化遺產。故呼吁和建議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盡快采取保護措施,如通過征用或租賃等途徑,改變唐建陵神道土地用途和利用方式,阻滯和延緩地表侵蝕所致的水土流失對神道石刻群等文物遺存的威脅和破壞。

        圖5 建陵神道下半部分埋入土中的石人、翼馬和仗馬(筆者實地攝)

        圖6 建陵神道大沖溝西側坡面修造的多級梯田與切溝溝頭(筆者實地攝)

        (2)實測唐建陵神道東、西列石刻間距為:東、西側華表(石柱)和東、西側翼馬的間距均為294.5 m,東、西側石人1(自南而北第一石人)間距269 m,東、西側石人4間距265 m,東、西側石人7間距253 m……建陵神道東、西列石刻群間距自南而北逐漸縮小。此外,文獻資料報道建陵神道東、西列石刻間距160 m,令人費解,值得懷疑。又如同列石刻單體間距,實測數(shù)據(jù)與以往報道的資料出入較大,有待進一步詳查證實。

        (3)前述有觀測資料可推知,建陵營造時期神道布局在向南傾斜度為8%(5°)的緩斜坡坡地。據(jù)當?shù)厝罕娮孑厒髡f,當時神道中間為寬9丈(約30 m)的大道(官道)。不妨以此為據(jù)假定整個朱雀門外神道南至乳臺闕址皆為緩坡面(坡降8%),自唐建陵建成(762)至今的1 250多年來,沿神道發(fā)育出的南北向大沖溝縱向溯源侵蝕的幅度至少為683 m(乳臺闕址—沖溝溝頭間距),平均侵蝕速率達0.54 m/a。東、西側石柱連線處溝寬294.5 m、溝深58 m,東、西側石人7連線處溝寬227 m、溝深40 m。故大沖溝下切侵蝕速率為0.32~0.46 m/a,橫向拓寬速率為0.18~0.24 m/a。至于大沖溝兩側次級切溝的發(fā)育明顯晚于大沖溝發(fā)育,而且其規(guī)模(溝深、溝寬和溝長等)存在自南向北遞減的趨勢。

        (4)建陵神道大沖溝溝頭基本是與神道東、西側最北端的石人(石人10)之間連線持平而略有偏北,溝頭跨溝路面海拔高程為843 m,溝沿線呈弧形(圍椅狀),溝寬約為120 m、溝深達15 m;結合東、西側石人7連線海拔830 m處溝沿間距(溝寬)125 m、溝深約40 m;東、西側華表連線海拔733 m處溝沿間距(溝寬)185 m?;谝陨嫌^測數(shù)據(jù),可將該沖溝被侵蝕流失土體分段處理為:(a)神道華表—東西側石人7連線之間,為底面積為梯形,橫截面為三角形的倒椎體;(b)東、西側石人7連線—東、西側石人10連線,為底面積為矩形的倒椎體。依據(jù)土壤侵蝕模數(shù)計算公式,概略計算出水土流失土方量為217.72×104m3。故建陵神道大沖溝所致的地表侵蝕模數(shù)為1.16×104m3/km2·a①神道華表—石人7之間倒椎體計算:[(295+227)×482/2]×[(58+40)/2]/3=205.48×104m3;東、西側石人7—10之間倒椎體計算:120×102×(40+20)/2/3=12.24×104m3。。

        (5)建陵朱雀門外石蹲獅底面海拔高程為872 m,與東、西列石人10之間高差為23~26 m。參照有關資料記載該神道總長(門獅—乳臺闕)763 m,則朱雀門外石獅與神道石人10之間距為80 m,該段地形坡度可達31%(17°)。該段地面現(xiàn)狀為側柏林,加之歷史文獻有唐陵陵園為“柏城”的記載。顯然,正是在歷史時期和當今人工植被對地表的保護作用下,該段地面才未出現(xiàn)神道大沖溝的侵蝕現(xiàn)象。此外,現(xiàn)存于神道北端的“石馬嶺”村,頗為形象的概括了建陵神道兩側的地形特征??疾熘邪l(fā)現(xiàn),建陵神道東、西列石刻群基本處于梁狀溝間地(嶺),其東西兩側發(fā)育著規(guī)模更大的沖溝,其寬度、深度和溯源侵蝕的幅度,都遠遠超過建陵神道大沖溝(圖7)。似乎印證了建陵神道處地表侵蝕所致水土流失的強度遠遠弱于其兩側地表的事實,也進一步說明歷史時期唐陵陵園因多種植松柏而成“柏城”,植被對神道地表侵蝕的延緩和阻滯效應由此可見一斑。

        圖7 建陵神道大沖溝東側的侵蝕沖溝(筆者實地攝)

        3 總結與討論

        綜合上述分析,就關中地區(qū)漢唐帝陵空間分布及唐陵分布區(qū)的水土流失等問題,可以總結如下。

        3.1 西漢帝陵及其陪葬的后(妃)陵的選址營建在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演化史上開創(chuàng)性地采用了較為成熟的“大墓地”形態(tài)

        渭北西漢帝陵的空間布局采取的“大墓地”形態(tài),相對于商周乃至春秋、戰(zhàn)國早期的“集中公墓制”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相對于秦始皇陵“一陵獨尊”的獨立陵園制顯得更加成熟。此種“大墓地”形態(tài)是在相對廣袤的空間范圍內布局若干獨立陵園,這些相對獨立的帝陵陵園,各自結構復雜,自成一體。其空間布局有著內在聯(lián)系和規(guī)律,并非是“一種松散的、事先未經(jīng)規(guī)劃的、甚至是無序的‘大墓地’形態(tài)”[19]。至少在空間排布上存在著一條長達百里的“空間布局設計基線”,該基線以咸陽五陵原上9座西漢帝陵及其合(陪)葬的后(妃)陵的地理坐標綜合考量,其空間方位與大地平面的地理經(jīng)線交角為76.05°,與地理緯線交角為23.95°。若以西漢9座帝陵的地理坐標考察,則該“空間布局設計基線”大體上同漢哀帝義陵和漢惠帝安陵陵頂中心點連線的空間方位相一致,其與大地平面的地理經(jīng)線交角為70°45',與地理緯線交角為19°15'。無獨有偶,按類似方法推算出關中地區(qū)唐代14座依山帝陵的“空間布局基線”與大地平面的地理經(jīng)線交角為65°47',與地理緯線交角為20°30'。二者的空間方位較為接近,這究竟是一種大自然的造化、巧合,間或是人為作用所致,很值得進一步考證和研究。

        3.2 漢唐帝陵分布在黃土高原范圍內的低山山地和黃土臺原等地貌單元,特定的地形和地表物質組成條件致使地表侵蝕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普遍存在

        咸陽五陵原范圍內的秦漢新城窯店街道辦附近的聶家溝村—劉家溝村一帶,自秦末以來溝谷溯源侵蝕速度在16~26 cm/a之間,20世紀70年代以來溝谷發(fā)展速度增至37~56 cm/a,溝谷發(fā)展明顯加快。溝谷發(fā)展導致土壤侵蝕,溝谷年均土壤侵蝕量在102.68~529.12 t/a。此種土壤侵蝕造成秦咸陽一號宮殿遺址被牛羊溝沖斷,在溝壁上裸露著排水管道和夯土層,咸陽宮東墻已位于西溝溝內[6]。唐陵分布區(qū)土壤侵蝕所致地表水土流失相對西漢帝陵分布區(qū)強度更大,對帝陵遺址的石刻群等遺存造成的威脅與破壞亦更強更大。譬如處于黃土臺原原邊的唐端陵神道南段黃土侵蝕沖溝的年下切速率為0.51~0.94 cm/a,其溯源侵蝕的速率為12.31 cm/a,溝谷橫向拓寬速率為12.44 cm/a。該處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0.66×104m3/km2·a。處于北山山前洪積扇(臺地)的建陵南神道大沖溝下切侵蝕速率為32~46 cm/a,橫向拓寬速率18~24 cm/a,溯源侵蝕速率達54 cm/a。該處土壤侵蝕模數(shù)為1.16×104m3/km2·a。顯然,處在山前洪積臺地的唐建陵神道大沖溝的發(fā)育速度和土壤侵蝕模數(shù)明顯大于處在黃土臺原原邊的唐端陵神道南端沖溝和秦咸陽宮遺址所在的牛羊溝等的發(fā)育速度及其土壤侵蝕模數(shù)。關中地區(qū)漢唐帝陵分布區(qū)的土壤侵蝕及水土流失對帝陵大遺址和都城大遺址文物遺存所造成的威脅破壞,是不容忽視和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3.3 關中地區(qū)秦漢唐帝陵大遺址保護及其展示利用,已經(jīng)得到國家和地方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但應盡快改變唐代帝陵遺址帶保護利用的現(xiàn)狀

        從政府層面來看,21世紀以來相繼實施的咸陽五陵原西漢帝陵遺址考古調查與勘探(2001—2005),2002年開始的“863”計劃“秦始皇陵考古遙感與地球物探綜合技術”項目,2006年開啟并已實施了10余年的“唐陵大遺址保護”考古調查項目等,以及秦陵與兵馬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秦始皇陵與漢陽陵列入國家首批考古遺址公園,乾陵和杜陵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乾陵和昭陵列入首批陜西省文化遺址公園。陜西省還設立專項規(guī)劃,繼絲綢之路(含陜西省七個遺址點)申遺成功之后,將漢唐帝陵捆綁“申遺”例入議事日程。借助國家退耕還林(草)工程,實施漢唐帝陵陵區(qū)綠化,結合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項目,實施漢唐帝陵區(qū)的現(xiàn)代(都市)農業(yè)長廊建設,等。這些對于促使關中地區(qū)帝陵遺產的保護利用,取得了明顯效應。然而,應客觀的看到,漢唐帝陵保護利用的發(fā)展并不平衡。從筆者近些年數(shù)度對關中地區(qū)漢唐帝陵為主的帝陵遺產資源進行系統(tǒng)的考察和調查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已經(jīng)列入西咸新區(qū)秦漢新城與曲江新區(qū)的西漢帝陵的保護利用,展示開發(fā)取得的成效較為顯著。譬如茂陵博物館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漢陽陵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和首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聞名海內外的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在大跨度空間內展示了帝陵81座外藏坑中的10座,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影視成像技術再現(xiàn)了昔日真實的歷史事件。充分注意了遺址本體保護與周邊環(huán)境協(xié)調、現(xiàn)代科技與古代文明以及文物與旅游利用的有機結合,使這一項目成為文物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示范工程。迄至2017年底,隨著西漢帝陵綠化和生態(tài)保護工程的實施,杜陵、安陵和長陵遺址森林公園建設已成規(guī)模,平陵、渭陵、義陵等均按保護核心區(qū)范圍進行了綠化。“十三五”期間還將對五陵原上其他陵墓遺址進行綠化,建成大西安“三條綠化帶”(即秦嶺北麓綠化帶、渭河生態(tài)景觀帶和五陵原帝陵綠化廊道)中最具文化特色的一條綠色生態(tài)廊道和現(xiàn)代都市農業(yè)長廊。相對而言,唐十八陵的保護利用與展示顯得相形見絀。除了乾陵、昭陵和橋陵等少數(shù)帝陵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綠化保護,建成對外開放的文物旅游景區(qū)(博物館)之外,大多數(shù)唐陵還處在保護不力的狀態(tài),神道石刻及神門石獅等遺存多是存在于田野,建陵、貞陵、泰陵等較多的帝陵神道(特別是石刻雕刻群)安裝了電子監(jiān)控設施。諸如端陵神道南端沖溝、建陵神道大沖溝、興寧陵神道南端沖溝等已經(jīng)對文物遺存造成破壞和威脅的地表侵蝕及水土流失現(xiàn)象,尚未見到采取任何工程和生物保護措施,這些帝陵神道基本還都為農田或果園,倒是唐獻陵南端略偏西發(fā)育的沖溝被三原縣列為水土保持示范基地。鑒此,呼吁地方政府、社會各界和有識之士,行動起來,多方參與,共同努力,盡快改變令人堪憂的唐代帝陵遺址帶保護利用的現(xiàn)狀。

        猜你喜歡
        五陵華表神道
        由誹謗木到華表
        支部建設(2023年9期)2023-05-05 05:23:20
        天安門前留笑影
        當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4:28:07
        按神道 促睡眠
        保健與生活(2022年7期)2022-04-08 14:56:34
        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海燕(2022年3期)2022-03-08 03:20:36
        日本神道的《易經(jīng)》視野
        天中學刊(2021年2期)2021-05-28 05:11:40
        送朱大入秦
        看華表
        文苑(2015年6期)2015-06-10 12:27:51
        看華表
        文苑(2015年6期)2015-06-10 11:43:25
        徒步五陵原 感受大漢魂
        日本社會への神道の影響
        科技視界(2012年14期)2012-08-15 00:54:11
        av天堂亚洲另类色图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成人无码中文av天堂|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国产精品精品自在线拍| 最近日本中文字幕免费完整| 亚洲中文无码成人影院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麻豆|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址| 黄色三级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日本在线乱码| 我要看免费久久99片黄色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少妇伦子伦精品无吗| 暖暖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综合日韩精品第一页| 在线无码精品秘 在线观看| 偷偷夜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日韩中文字幕有码午夜美女| 国产专区一线二线三线码|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婷婷九月丁香| 久99久精品免费视频热77| 在线不卡av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国|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亚洲国产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偷偷夜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高h小月被几个老头调教|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玖玖资源站无码专区| 91乱码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成人毛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o | 少妇高潮呻吟求饶视频网站| 蜜桃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