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華
(阜新礦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yī)院心內科,遼寧 阜新 123000)
心臟介入診療具有多種優(yōu)勢,如創(chuàng)傷性較小、手術成功率較高以及安全性較高等,是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以及先天性心臟病等診療的常用手段[1]。雖然介入治療具有較小的損傷,但在圍術期也會出現(xiàn)一定的并發(fā)癥,其中主要以迷走神經反射較常見,以頭暈、面色蒼白以及四肢厥冷等為主要癥狀,還會產生房室傳導阻滯、竇性停搏或意識喪失等癥狀,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過程具有嚴重影響[2]。循證護理來自循證醫(yī)學,主要是有效利用現(xiàn)階段科學的研究數據,按照自身經驗與臨床功能,探究可能導致疾病的原因與機制,并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3]。為了探究心臟介入術后并發(fā)迷走神經反射的循證分析與護理效果,本研究選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接受心臟介入術治療的260例患者,并根據雙盲法分為兩組,一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另一組予以循證護理,并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予以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納入本院2015年8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接受心臟介入術治療的260例患者,并根據雙盲法分為兩組,對照組1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8例,年齡最小48歲,年齡最大77歲,平均年齡(60.48±3.46)歲;行先天性心病介入術治療患者、射頻消融術患者、經皮穿刺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患者分別為40例、23例、67例。觀察組13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60例,年齡最小50歲,年齡最大79歲,平均年齡(60.63±3.62)歲;行先天性心病介入術治療患者、射頻消融術患者、經皮穿刺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患者分別為41例、25例、64例。兩組患者平均年齡等基本資料的對比(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tǒng)護理,如健康宣教、定時給藥等;觀察組患者予以循證護理,如下:一方面,護理程序。探尋導致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相關因素,將其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予以搜索,分析與評估相關內容,指定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另一方面,護理措施:首先,心理干預。因為精神是導致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關鍵因素,一般患者會出現(xiàn)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血管抑制,這時,護理人員需按照患者的年齡與文化程度等進行心理干預,將有關疾病知識向患者介紹,用多種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便于將患者的不良情緒有效消除;其次,疼痛護理。介入手術是一種無創(chuàng)手術,但疼痛刺激也是引發(fā)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關鍵因素,這時,護理人員需有效實施疼痛護理,在穿刺置管過程中局部麻醉穿刺部位,拔管過程中動作輕柔,拔管后予以包扎處理;再次,飲食等都會導致血容量下降,進而引發(fā)血管受到影響,出現(xiàn)發(fā)射反應,也有學者表示術前禁止飲食時間超過12 h,會引發(fā)血容量下降或低血糖,導致室旁核血管加壓素與下丘腦視上核含量明顯提高,導致血管收縮,產生迷走神經反射,這時護理人員需鼓勵患者于術前2 h食用便于疾病的飲食,術后食用流質食物,有助于補充水分;最后,介入手術后很容易引發(fā)尿潴留,導致血管受到影響,所以,護理人員硬將排尿的重要性與可能出現(xiàn)排尿困難的情況向患者介紹,指導患者在床上排便,將患者的相關憂慮充分消除,針對排尿障礙患者可借助腹部按摩與熱敷等方法排尿。
1.3 觀察指標:觀察與統(tǒng)計兩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的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平均住院時間以及護理滿意度,其中根據專業(yè)調查問卷表調查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非常滿意表示得分超過80分,一般滿意表示得分在60~79分,不滿意表示得分不足59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借助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分析研究數據,計量資料如平均住院時間表示用(±s),比較數據用t檢驗,計數資料如迷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與護理滿意度表示用%,比較數據選擇χ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的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2例迷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1.54%(2/130);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xiàn)14例迷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10.77%(14/130),觀察組患者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9.5902,P=0.0020)。
2.2 平均住院時間的對比: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4.08±1.85)d,對照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6.46±2.35)d,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t=-9.0732,P=0.0000)。
2.3 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見表1。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8.46%,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8.46%,(P<0.05)。
表1 護理滿意度的比較分析 [n(%)]
心臟介入手術是一種常見的心臟疾病治療手段,雖對患者造成的危險較小,但迷走神經反射是圍術期發(fā)生率較高的并發(fā)癥,表現(xiàn)為胸悶與面色蒼白等,還可能產生房室傳導阻滯與交界性逸搏等,其都會對患者的術后恢復造成不利影響[4-5]。相關研究顯示:對心臟介入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可使迷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6]。循證護理來自循證醫(yī)學,主要是科學利用目前的文獻數據,按照臨床功能與自身經驗,探尋導致疾病的機制與原因,從而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7]。
本研究探究了心臟介入術后并發(fā)迷走神經反射的循證分析與護理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1.54%,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0.77%(P<0.05);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4.08±1.85)d,短于對照組患者的(6.46±2.35)d(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8.46%,高于對照組患者的78.46%(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偠灾?,心臟介入術后并發(fā)迷走神經反射的循證分析與護理干預,可使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降低其術后迷走神經反射發(fā)生率,使患者的住院時間明顯縮短,對其護理滿意度的提高具有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