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
摘要:中日太極拳文化交流項目正是出于當地居民在當前社會文化價值觀指導下,以個體需求為目標而進行自由選擇的行為方式之一,也是當地社會環(huán)境在其本土需求下為太極拳文化進入當地而提供的契機與生存土壤。文章嚴格按照社會學中的功能分析方法,通過實地研究與分析來說明太極拳是如何滿足當地日本本土居民所處社會系統(tǒng)的需求的,即太極拳在另一個不同社會系統(tǒng)中所發(fā)揮出的功能,以此來解釋太極拳被日本所接納的原因。
關鍵詞:太極拳文化 日本 醫(yī)療康復 社會運行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8—0025—03
社會學中結構功能理論指出:影響一項社會事實運行行為的兩大主要因素就是狀態(tài)與規(guī)范,即社會個體在作出個人目標與手段選取時有一定的選擇自由,而對此種自由進行指導與調節(jié)的因素是社會文化的價值觀,為這種自由提供機會或是障礙的又是社會環(huán)境狀態(tài)。因此,我們暫且可以將影響社會運行因素與社會個體之間的關系視為:“自由人—規(guī)范—個體選擇—社會文化”“自由人—狀態(tài)—行為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1]兩種橫向與縱向的關系鏈。由此可知,社會事項的發(fā)展一是取決于社會文化價值觀導向下的社會個體需求與選擇,二是取決于社會環(huán)境狀態(tài)下社會事項發(fā)展的契機與阻障。
1 職工課程輔導培訓
此次太極拳交流活動的發(fā)起者是天草慈惠病院的經營者、日本社會福祉法人慈永會理事長:永野·義孝先生,今年79歲,在職;他的身份在中國相當于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因此他所代表的階層也就是病院中的主要構成人員:職工。因此,作為職工階層的主要發(fā)起者,病院職工在此次太極拳文化交流中占據了主要地位。病院由社會福祉法人慈永會、社會醫(yī)療法人稻穗會兩大事務機構共同管理,因此參與太極拳文化交流活動的病院職工大約有20人,職工家屬約10人,按照職位狀態(tài)可分為:在職從業(yè)人員有12人,退職社員8人;按照性別成分可分為:男性從業(yè)員14人,女性從業(yè)員6人;按照年齡階段可分為:20-30歲3人,30-40歲4人,40-50歲8人,50-60歲3人,60歲以上2人;按照職務、性質可分為:醫(yī)者8人,介護者6人,事務員4人,管理者2人。通過以上基本數據觀察與分析后可初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參與太極拳文化交流的職工中男性與女性之間、從業(yè)員與退職社員的比例皆不存在較大的群體差異性;二是年齡層次主要以40-60歲的群體為主;三是參與對象不受職務、性質因素而受影響;四是職工家屬的參與度高達80%以上。以上就是太極拳交流活動中病院職工的基本組成情況(見圖1)。
根據以上病院職工的基本情況,經過此次文化交流活動負責人尾崎·幸義、廣西桂林市武術協會負責人邱俊澤、歷屆太極拳交流技術指導者的總結后,征求病院理事長永野·義孝先生的意見后,針對病院各個不同群體的個體需求初步擬定出與之相對應課程。其中,針對病院職工的課程主要有3節(jié),分別在火曜日(周二)晚上18:00-19:00、水曜日(周三)上午10:20-11:30、土曜日(周六)早上7:30-9:00,平均每節(jié)課時長1個小時左右。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課前表演5min、熱身活動lOmin、課程內容35min、放松活動15min。此外,課前表演主要以太極功夫扇、太極拳、武術套路、健身氣功競技套路為表演內容;熱身活動則以健身氣功八段錦作為肢體的伸展與關節(jié)活動,其間配合太極拳的基本手型、步法練習等;課程內容則是分階段教授八式、十六式、二十四式太極拳、二十二式太極剣、太極功夫扇等;最后的放松活動多以靜力拉伸、互助式放松為主。這樣的課程安排主要是考慮到以下幾個條件:一是病院職工的時間安排問題,二是病院職工各年齡層的身體基本狀況差異的問題,三是日本當地活動交流場地的提供問題,四是日本當地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問題。比如周六早上的課,因習練場地選在室外(如水館前庭),所以每次上課不僅因為時間在早上,天氣溫度等環(huán)境適宜,又因為職工周休緣故,他們參與交流課程的比例又最大。
2 醫(yī)療康復指導培訓
天草慈惠病院位于熊本縣天草郡苓北町內,是苓北町內最大的病院,病院分別以病人看護治療、養(yǎng)老介護兩部分為主要服務,而太極拳項目的交流活動也主要針對這兩部分設施內的群體進行。從前文介紹中的病院旗下管理機構可作出如下分類:一是病人看護治療場所包含天草慈惠病院2F-3F、老健院、別館三個場域,二是養(yǎng)老介護場所療育園、壽康園、梧葉苑、在宅介護園蕩蕩館、介護老人保健設施慈惠苑等5個場所。之所以要做這兩種分類,是由于這兩類場域所面對的交流群體存在較大的差異。其一,單從分類名稱上可見前者屬于病院治療場所,后者屬于病院養(yǎng)老場所;其二,從存在于其不同場所的群體性質來判斷,前者必定屬于有疾病在身且住院進行治療中的病人,而后者僅僅只屬于年老體邁且無大病無需進行治療者;其三,總體上來看,由于所在場所中的群體不同,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太極拳的交流勢必會因此而作出不同的安排與調整。首先,交流場地上病院內一般較為狹窄而靈活,有時僅僅只能在行人通道處上課,而其他養(yǎng)老介護場所則較為寬敞,有專門的上課場地;其次,交流內容上在病院內大多數都是躺在床上或輪椅上的病人,所以自然無法加入全身性的肢體活動,而養(yǎng)老介護場所的老人們精神大多都較為充足,四肢尚且可以活動,只是不太靈敏而已,所以課堂內容較病院內安排得多。
從以上介紹中得知,兩類場所內的病人不僅存在場地的差異,還存在個體自身的差異,因此太極拳交流課程的設置也出現少許差異。第一,時間安排上:
病院內課程時間多以30min為上線,介護場所課程多在30min-50min之間;第二,課程內容安排上:病院內課程分為前、中、后三個過程,其中前就是安排太極拳、太極扇等表演lOmin,中則是以一段lOmin的太極拳上肢操化動作快慢相宜的進行,最后則以健身氣功六字訣、八段錦的上肢放松動作為結束部分,而在養(yǎng)老介護場所的課程內容則是分為表演與活動兩個部分,表演部分主要以武術套路、太極拳、太極扇等較為激烈性項目為主,活動部分也是采用一套太極拳操化動作為活動內容,只是較之于病院的動作而言,難度更大,路線更為復雜,肢體協調度要求稍高一點(見圖8)。這樣的課程安排差異來源于受課群體的自身差異性,然則這也正是太極拳能夠適用于不同場域、不同人群的最直接證明。它不僅可以適應病院內狹小靈活的空間,更適合于眾人齊聚的場域;它不僅能夠給行動不便的病人帶去心靈慰藉,還能給予老年健康者一種正確的鍛煉方式。
3 醫(yī)中日傳統(tǒng)文化交流與切磋
3.1 文化的渴求與交流
如水館位于天草郡苓北町內的天草慈惠病院,是苓北町內唯一的公共圖書館設施,町內所有的文化藝術活動都通過如水館來告知町內民眾。關于太極拳交流活動的宣傳冊早已做好,并放在如水館通告欄處,與之一起置放的還有各類町內的活動安排的宣傳冊等,只要有町內人經過便可根據自身需求而取走閱讀。同時,如水館的負責人尾崎·幸義先生是日籍華人,其父母分別出生于日本與中國兩個國家。而他自小出生并生活在中國,中年以后受家族長輩囑托遷往日本,并常年定居于此。受中國文化影響深厚的他,根據日本當地人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需求,開設了“中國語交流班”,而我們也加入了課程學習,極大程度上滿足了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渴求心理。
3.2 中日文化的“禮”與“道”[2]
此外,太極拳文化交流項目中的日本文化體驗一項,其中尤為重要一項則是到日本當地體育館內,進行中日“道”文化的切磋。交流當天,在如水館館長尾崎·幸義先生的帶領下,抵達當地體育館內的道館,令人影響深刻的是“道”之前的“禮”的感受,其中進館以前朝道館行禮,進館以后面對各指導教師行禮,上課前朝館內供奉的“佑神”行禮,所以活動結束以后以上禮儀再重復一次。這種“禮”先于“道”的文化在中國不是沒有,如常人總掛于口邊的“先禮后兵”,但若論真正的像日本人這樣踐行始終,在中國甚是少見。交流過程中,先是館內的合氣道、剣道、柔道三個群體分別展示其每一種“術”所體現的“道”文化,后是我們分別展示太極拳與健身氣功剛柔曲直的“術道”文化。[3]結束前,合氣道的指導老師與我們談論中國太極拳與合氣道的最大共通之處則是“剛柔相濟,互為互用”[4],其實這也正是兩種不同文化所共同存在的特點。
最后,在日本當地太極拳愛好者,同樣也是在日本劍道高手池田先生的幫助下,親身體驗了一次日本劍道文化,它與太極拳文化也存在相似之處,比如:服裝道具的統(tǒng)一性、習練方式的規(guī)范性、運動項目的多元化等,但在這樣的相似中卻也存在著極大差異。劍道的服裝道具在日本全部統(tǒng)一樣式與重量,且只有習練時方可穿著,而太極拳服裝卻種類繁多、色彩各異;習練方式上日本剣道只能在特定的家庭、場地、時間內才可以進行,而太極拳卻是可以不分階層、場地、時間的一種體育項目。兩種文化在相似之處又存在其差異之處,這何嘗不是一種異文化間互動的社會現象?
4 結語
太極拳作為一種特有的中國文化符號,以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在特質的符號身份在國際上進行傳播,以一種非語言形態(tài)的符號文化在講述中華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民族特征。在這一傳播過程中,太極拳扮演的社會角色至關重要,它以一種導體形式的“介質”[5]存在,講述著它所傳播的社會群體的生存現狀;它作為一項社會事實的客觀存在,反映著它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中的文化現象;它以特殊的中國“文化符號”[6]身份,推動著國際間社會文化的互動與社會系統(tǒng)的聯系。因而,且將太極拳視作搭建國際文化間互動與溝通的橋梁,各種社會模式接觸與碰撞的媒介,去窺視太極拳在其不同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下的運用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法]馬塞爾·毛斯著,佘碧平,譯,社會學與人類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2]陳振勇.從布迪厄的“文化資本”審視武術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⑶:17-20.
[3]呂韻釣,彭芳,宋勤,房斌.中國、日本太極拳練習者鍛煉效果主觀評價的比較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03):321-323.
[4]孫金蓉.中日太極拳愛好者鍛煉效果及期望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176-177.
[5]呂韶釣.中日太極拳練習者基本特征的社會調查與分析[J].體育科學,1998(5):24-26.
[6]張杰.基于文化符號圈理論的太極拳文化符號結構研究[J].體育科學,20!2(12):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