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摘 要:好的語文課堂應(yīng)當不僅僅是知識、技能和技巧,也應(yīng)該是情感的滋潤、心靈的純化和品性的鍛造;好的語文課堂,應(yīng)該既充溢著“語文味”,也流淌著“情感味”。語文教師應(yīng)當在一些有價值的“生成點”和“延伸點”上滲透情感教育,讓學生真正的“情郁于中,發(fā)乎于外”,比如滲透感恩心、愛心、寬與恕、責任與利他意識,強調(diào)尊嚴、道德、信念、情感等精神層面的滋養(yǎng),讓語文課堂的每一個細微處都充盈著情感的“山山水水”和生命的激情澎湃。
關(guān)鍵詞:情感;滋養(yǎng);熏陶
好的語文課堂應(yīng)當既充溢著“語文味”,也流淌著“情感味”。語文教師應(yīng)當在一些有價值的“生成點”和“延伸點”上滲透情感教育,比如滲透感恩心、愛心、寬與恕、責任與利他意識,強調(diào)尊嚴、道德、信念、情感等精神層面的滋養(yǎng)。情感味和語文味應(yīng)當水乳交融,讓孩子們在習得技能的同時,收獲沉甸甸的情感滋養(yǎng)。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中選入的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正是滲透情感教育的典型文本。一教師在新課引入時不是“開門見山”,而是“迂回盤旋”,暫時欣賞“別處的風景”,通過閱讀《兒子眼中的父親》引入新課,可謂匠心獨運。
師: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名字叫《兒子眼中的父親》,我們來看看不同年齡段的兒子對父親的看法究竟有什么不一樣。
7歲:“爸,你怎么什么都懂呀?”
14歲:“有些觀點是不對的……”
20歲:“爸爸的觀點太陳舊了,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這個時代?!?/p>
25歲:“爸爸真的老了,有些迂腐,有些遲鈍?!?/p>
35歲:“爸爸如果三十幾歲的時候和我一樣辦事沉穩(wěn),或許早就成功了。”
45歲:“不得不說,老頭子的經(jīng)驗還是能派上用場的,或許,我該征求一下他的意見?!?/p>
55歲:“太遺憾,爸爸已經(jīng)離開人世了,他活著的時候所說的都是至理名言呀?!?/p>
60歲:“爸爸,你生前的看法真的是太了不起了,不愧是無數(shù)人生經(jīng)驗濃縮后的精華呀!”
……
師:“同學們,父子之間應(yīng)該彼此了解,但,不同的年齡段,居然對爸爸的看法竟然如此不一樣??梢?,要想全面了解一個人,不能僅僅拘囿于某一時、某一地,從不同側(cè)面、不同時間段,才能看得更全面,懂得更深刻。就像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中,作者也不是一下子就理解了父親,而是在點點滴滴的回憶中,父親的形象才漸漸豐滿起來的,今天,我們就走近朱自清,走進《背影》。”
這篇《兒子眼中的父親》與《背影》在語言和思想感情的更深處“藕斷絲連”,遙相呼應(yīng)。的確,不同年齡段的子女對父母親的印象和感覺是不一樣的。初中階段的孩子們正是上文中“好像有時候覺得也不對……”的“十四五歲”。以這樣的一個年齡段來談親情,談對父母親的感受,更能觸發(fā)孩子們的“感同身受”:是呀,“我們”曾經(jīng)崇拜,但也曾經(jīng)嘲笑父輩,但父輩對我們的愛永遠不變。這和《背影》中20歲的朱自清當然是不一樣的,更與45歲、55歲、60歲的感覺不一樣。然而,恰恰是這種“不一樣”,更能激發(fā)孩子們的情感;恰恰是這種“巨大的落差”,引發(fā)了孩子們的興趣和思考:為什么不同年齡段,對親人的印象和感覺不一樣呢?朱自清對父親的思念、感覺和印象與我們一樣嗎?“背影”蘊含著怎樣的立意和象征意味呢……諸如此類的追問和思考,引領(lǐng)孩子們向課文的更深處挺進,發(fā)現(xiàn)更美的風景。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挺進中,情感的“山山水水”在孩子們的心中流淌、蔓延,一顆感恩父母親的種子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fā)芽,假以時日,這顆種子或能開花結(jié)果,成為喂養(yǎng)孩子們的“精神鈣質(zhì)”。
實踐證明,像上例這樣從情感的角度引入新課,情感認知像“鹽”一樣融進課堂的“湯”中[1],在不知不覺和自然而然中,讓學生的心有所觸動,情有所打動,意有所感悟,如此,學生必將步入情感課堂、人文課堂和拓展課堂的理想境界。
同樣的,在結(jié)尾可以設(shè)計以下拓展環(huán)節(jié):
1.父母對兒女的愛都是無私的,但愛的形式千千萬萬,表達方式各不一樣?;蛟S有的能大聲說出來,但有的只是默默的、具體的、無聲無息的行動,請談?wù)勀愕母改笇δ愕膼凼侨绾伪憩F(xiàn)的。
2.同學們,父母親對你的愛無怨無悔,那么,你是如何回報他們的?今天回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達你的愛,比如剝個蘋果,倒杯熱茶、按摩按摩……好嗎?
3.給你印象深刻的也許是父母親的背影,也許是臉上的皺紋,也許是粗糙的手掌,也許是憔悴的駝背……請你拿出筆說真話,訴真情,寫真文,記錄下那些令我們怦然心動的細節(jié)。
曾有專家指出:“教育教學活動若忽視生命學問,就會造成生命領(lǐng)域的荒涼與暗淡?!盵2]上述案例中,實際上就是扎扎實實地重視“生命學問”:由暢談父母之愛到用實際行動表達愛意,再到寫出父母之愛,這不僅僅是為語言和寫作“筑基”,也是為孩子們的精神生命和情感世界“除壅”;不僅僅是實踐語文的美,也在拓展情感的美;不僅僅浸泡在語言的森林根系中,同時也行走在“情感生態(tài)”原野中,以期喚醒孩子們咔嚓作響的生命拔節(jié)。但愿新世紀的中學語文課堂,能夠重新活出諸如“感恩、義務(wù)、責任、孝敬、愛心”等精神因子。語文教師,應(yīng)該是學生情感的激發(fā)者、共鳴者和熏陶者。
參考文獻:
[1]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2):12.
[2]林高明.核心素養(yǎng):關(guān)注個體生命成長歷程[J].教師博覽(原創(chuàng)版),2017(2):47.
注:本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立項號:GS[2017]GHB3041)《情感教學策略在教學中的作用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論文之一。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