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萍,蕭峰,王曉輝,于春香,趙福臣
山東省壽光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壽光 262700
缺血性中風即缺血性腦卒中,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上屬于“卒中”的范疇,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病死率和致殘率,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老年人的發(fā)病率相對較高,基于年齡的不同致使預后情況也有很大的差異[1]。該次研究在綜合過往文獻的基礎上,整理該病的常見辨證基本藥物,并通過數據挖掘進行科學的統(tǒng)計分析,以此得出常見的證型,為提高診斷標準的規(guī)范化創(chuàng)造了有力的依據,并且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和效果同一性的顯著增加。該文研究共選取2011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中風急性期患者,現報道如下。
對近20年來的CBM、CNKI和TCM進行計算機檢索。
關于該病在急性期癥候分型有明確記載的文獻,癥候在臨床上的癥狀可完全或不完全具備。
①重復引用或發(fā)表的文章,只取其中的一篇;②觀察對象年齡不超過40周歲;③診斷與辨證標準均不具備的文獻;④文獻中僅動物實驗、藥物提取分離實驗研究、文獻摘要、個案報道和沒有中醫(yī)理論依據支持的單方與驗方;⑤恢復期治療[2]。
采用計算機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or“腦血管意外”or“缺血性中風”or“缺血性腦卒中”and“方”or“法”or“證”or“證素”。
①采用計算機進行檢索之后,仔細閱讀每篇文章的題目與摘要內容,并仔細篩;②完成第一次篩選后,全文閱讀并進行展開第二次篩選;③比較3個數據庫的合格文獻,取相同者的其中的1篇。
原始資料數據錄入計算機中,依據中醫(y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名詞術語規(guī)范,建立相應的文獻研究數據庫[3]。
相關數據的分析與處理,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
對3個數據庫中的文獻進行檢索和全文閱讀后,依據據納入和排除標準,共獲得合格文獻167篇,一個證型為一條記錄,共記錄209條,為便于進行統(tǒng)計處理,可以將證型相似的劃分為一個證型。
依據缺血中風急性期在臨床上的病機特點,共提出單一的病位證素4個,12個病性證素(10個單一和2個而病性證素組合),其中血瘀和痰出現的頻次最高。見表1和表2。
表1 病位證素分布統(tǒng)計
表2 病性證素分布統(tǒng)計
在證素組合中兩證素組合比較常見,共提取22種組合,,其中包括兩證素組合、三證素組合和單一證素分別有11種、6種、5種。
缺血性中風中醫(yī)上隸屬于“卒中”的范疇,病理機制與臟腑失調有關,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極易造成淤血阻滯,如正氣虛弱、情志過極、飲食不節(jié)、用力過度、勞倦內傷和氣候驟變等,再加上心火亢盛、風火相煽、痰熱內生和氣血逆亂而上沖犯腦的影響下極易誘發(fā)各種不良癥狀[4]。
證素主要有病性和病位證素,在證素基本特征和臨床實際情況有機結合的情況下,相關學習分析辨別古今醫(yī)學家提出的具體證素概念,從中少篩選出19項病位證素和31項病性證素。在同一疾病中,這些證素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排列組合,以此有助于復雜臨床證候的形成[5]。
綜上所述,缺血性中風急性期的證候盡管非常繁多且雜亂,但是病性證素主要包括血瘀、氣虛、火[熱]和痰,病變部位主要在于大腸和腦,氣虛血瘀、瘀血阻絡型和痰熱腑型是主要的證型表現,以此可以為規(guī)范診斷該病在急性期的中醫(yī)癥候提供重要的依據,從而能夠科學的指導臨床用藥,對預防和治療進展性卒中或卒中后的出血轉化提供充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