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魯民(河南鄭州)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平素喜讀書,善寫作,滿腹經(jīng)綸,頗有領導才干,且志向遠大,勇于任事。但他為人清高,嚴于自律,自奉至廉,恥于官場鉆營,看不起那些跑官買官的無恥之徒;雖政績突出,官聲極佳,有好幾次升官的機會卻都主動放棄了。大多同僚都爭著做權(quán)勢大的京官,他卻甘愿做能干實事的地方官。因他不屑于與一些官迷宵小相爭,寧可潔身自好,時人稱為“恬退”之光,即淡泊名利地位,輕于官場進退。故而,朝野上下一致將其樹為官員里高風亮節(jié)的道德楷模。
一次,朝廷有一個重要職位出缺,不少人都躍躍欲試,志在必得,到處拉拉扯扯,請客送禮。王安石也是主要人選之一,呼聲很高,但他卻不為所動,還在老老實實地做他的舒州通判。丞相文彥博實在看不下去,極力堅持說,這一回絕不能讓那些官迷當這個官,一定要把這個官職給一向“恬退忍讓”的王安石,就是要樹個榜樣讓大家看看,只要有才干,政績好,不跑不送也能升官,以此來制止四處奔走跑官的風氣。等到王安石就任這個職位,聽到消息的人奔走相告,拍手叫好,都認為這樣德才兼?zhèn)涞暮霉僭缭撎岚巍?/p>
再早,唐玄宗李隆基也有文彥博這樣的見解。唐玄宗任姚崇為相,因其能力超群,精于吏道,辦事水平無人可比,被譽為“救時宰相”;用盧懷慎為副相,則更看重其道德高尚,操守出眾,為世人所稱道。唐玄宗對自認能力不及姚崇而一再請辭的盧懷慎說:“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鎮(zhèn)雅俗耳。”意思是說,管理朝政主要是姚崇的事,任官頒令乃他所長;你是我樹立的道德榜樣,你的存在意義就在于引領官場風氣,讓天下人都知道,我就是要重用正直無私的君子。
以史為鑒,這兩件事啟發(fā)我們: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官員們以事業(yè)為重,好好干活,履行職責,不辜負上上下下的信任,別天天想著升官發(fā)財?shù)氖?,到處鉆墻打洞跑官買官,要學學王安石的“恬退”精神,淡泊名利,看輕進退;另一方面,組織部門、上級領導要慧眼識珠,公正選拔人才,決不讓埋頭苦干的老實人吃虧,不埋沒有能力德行好的官員,大力提拔重用像王安石、盧懷慎那樣優(yōu)秀廉潔、不跑不送的官員,樹個榜樣,引領風氣,讓大批默默奉獻的官員看到希望,也讓那些不務正業(yè)的官迷走投無路。
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一些地方和部門官風不正,烏煙瘴氣,用人導向問題嚴重。那些不跑不送、踏實工作的老實人,那些光明磊落、“恬退忍讓”的正人君子,往往成了“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主,他們干活時每回都不漏,升遷時卻往往被遺忘了。而一些政績不咋樣,卻精于拍馬阿諛,工作無心干,卻終日鉆營謀私的官員,還真的就心想事成,官運亨通。甚至于還有些官員是邊腐邊升,一邊是告狀信接連不斷,一邊是官越做越大,笑罵由你,高官我自為之,影響極壞。
本來,做官是很重要很神圣的事,責任大,任務重,頭緒繁,事情多,要干好干出名堂,非殫精竭慮、全心全意就無法勝任,一味為名利、圖發(fā)財?shù)娜耸墙^干不好的,就需要王安石、盧懷慎這樣既淡泊名利又忠于職守的正人君子來挑大梁,當公仆,才能上不負國家,下不負民眾。而那些打破頭爭著當官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出于私欲,即便撈到了職位,也很可能淪為貪官、庸官、懶官、糊涂官。因為他們犯有為官三忌:德薄位尊,會讓他們成為貪官;智小謀大,會讓他們成為糊涂官;力輕任重,會讓他們成為庸官。
因而,為官之人一方面要學學王安石的“恬退”意識,淡泊名利,看輕進退,事業(yè)為重,升遷為輕;另一方面還要有自知之明,水平不高要知難而退,力不勝任要急流勇退。官場上的一味進取,有進無退,未必都是福音——如果你德才有欠、力不從心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