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子
一些不法分子和機構打著“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的幌子,將高利貸、金融詐騙等“黑手”伸向青年學生群體。青年學生要認清賭博惡習及參與“高利貸”帶來的危害,“不要騙”,網(wǎng)貸行騙不可取;“不要借”,奢侈消費要控制;“不要投”,高利誘惑不可信。同時,更要遠離“校園貸”誘發(fā)的四類犯罪。
罰金五千元、三千元不等。
【點評】戴某三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持刀威脅、暴力毆打的手段,強行劫取他人財物,其行為已構成搶劫罪。且三人屬于合伙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過程中,戴某、袁某起主要作用,應是主犯;王某起次要作用,系從犯。戴某、袁某參與“校園貸”畢竟屬于民間欠款糾紛,為了還借款、為解決“缺錢花”而置法律于不顧,教訓深刻!
【案例】就讀于某科技職業(yè)學院的青年學生戴某、袁某,因欠“校園貸”未還輟學。2017年3月底的一天,因缺錢花,二人商量決定與朋友王某一起找就讀于某科技職業(yè)學院的學生劉某并用劉的學生身份進行貸款搞點錢。2017年4月3日中午,戴某、袁某與王某來到某科技職業(yè)學院找到劉某要求幫忙以他的身份辦理學生貸款,劉某不肯,戴某遂將刀架在劉某脖子上,三人還動手毆打了劉某,劉某被迫交出其手機、學生證、身份證、銀行卡并告知銀行卡密碼。事后,經(jīng)劉某報警,公安機關將戴某、袁某三人抓獲。到案后,三名被告人及家屬主動賠償了劉某的損失后,取得其諒解。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戴某三人有期徒刑三年十個月、一年不等,并處
【案例】2017年7月8日,某職業(yè)技術學校學生石某通過從事校園貸中介的李先生,向校園貸出借人段某借款人民幣8000元,該筆校園貸款約定扣除利息2500元,實得5500元,借款期限15天,到期未還需還款1.6萬元,逾期按1.6萬元的日息10%計算利息。2017年7月23日22時許,段某以借款到期為由,要求石某還一半借款4000元。石某無錢償還,段某伙同他人強行將石某帶至某商務賓館XXX號房,并非法限制石某的人身自由,還以石某違反約定為由,向石某索要1.6萬元未果后,強行要石某去“洗單”(指帶石某去其他校園貸人員那里借款用于償還段某的貸款),并再次限制石某人身自由。后經(jīng)石某父親報案,公安機關對段某等三人立案偵查后,法院以其犯非法拘禁罪,分別判處三人有期徒刑九個月、六個月。
【點評】段某等不依法經(jīng)營“校園貸”,為索取非法債務,非法限制被害人人身自由,其行為均已構成非法拘禁罪,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罪有應得。但作為學生的石某借款時未慎重選擇正規(guī)的金融機構,輕信黑中介,最終陷入非法校園貸陷阱中,值得警惕。
【案例】無業(yè)人員馮某向他人稱自己從事校園貸款生意,許諾高額利息向其同學或朋友借款、或讓其同學及朋友從名校貸等網(wǎng)貸平臺借款后轉借給他,其將所借款項再轉借貸給其他同學,從中掙取利息差額。其中,2016年4月15日,馮某向大二學生劉某甲許諾每個月給予劉某甲1000元的利息,向其借款投資。劉某甲便從名校貸中借款10余萬元后通過支付寶轉給馮某。后馮某多次轉給劉某甲近5萬元用于還借款,至今仍欠劉某甲5萬余元。劉某甲等借款人向其追要借款和利息時,其便用后期借款支付前期借款本金和高額利息,造成其虧空,致使不能歸還他人借款本金。其共向21名同學及其朋友借款120余萬元,返還本金和利息54萬余元,造成損失66萬余元。案發(fā)后,法院以馮某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五萬元。并責令被告人馮某退還劉某甲以及其他受害人相應欠款。
【點評】馮某吸收他人借款時,明確告知借款人系做校園貸生意,其將所借款項再轉借給他人,從中掙取利息差,并未采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且其也按約支付了前期部分出借人的本金和利息,對所吸收的借款沒有非法占有的故意,其行為符合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構成要件。馮某未經(jīng)有關部門批準,向他人宣傳自己做校園貸生意,以高額利息為誘餌,以借款方式非法吸收他人存款,數(shù)額巨大,其行為侵犯了國家金融秩序管理秩序,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案例】無業(yè)青年男子黃某(曾有犯罪前科)通過泡吧、上網(wǎng)等方式,陸續(xù)結識在校職專、大學生周某、潘某、謝某、楊某等多名未婚女學生。黃某多次駕駛豪車在這些女子面前出現(xiàn),謊稱在汽車租賃公司有股份,在外地做工程等,自抬身價,騙取多名女孩的信任。期間,黃某以資金周轉不靈、發(fā)生交通事故需進行賠償、辦理高額度信用卡需資金等多種事由,找潘某要錢。潘某通過校園貸等網(wǎng)絡平臺貸款后,通過微信轉款、支付寶轉款等方式多次轉給黃某共12萬余元,黃某收款后除還給潘某約2萬元外,均用于還債和揮霍。后經(jīng)潘某等學生家長報案,法院以黃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并處罰金二十萬元;同時責令黃某退賠違法所得89萬余元,分別發(fā)還各被害人。
【點評】黃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取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他人錢財89萬余元,其行為構成詐騙罪,且數(shù)額特別巨大。黃某系累犯,依法應從重處罰。但法院綜合考量黃某到案后如實供述,依法可從輕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