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班為學子們點完贊,當然也沒忘向茶小妹和茶老聊起學子們的這些趣事。三人聊得興起,魯小班突然想到古代的孩子是否有暑假呢?難道他們真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的日日苦讀?
有人說,暑假源于私塾。古代沒有空調,沒有風扇,在私塾里讀書的小朋友怕熱,老師也怕熱,為了避免在課堂上中暑,就得給大家放假。由于這種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來以訛傳訛,就演變成了“暑假”。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可惜不符合史實。
古代稍大一些的私塾,一般都制定了學規(guī),也就是學生守則,其中一部分學規(guī)留存至今,在現(xiàn)代圖書館里可以讀到,例如《社學要略》《義學條約》《村塾條規(guī)》《家塾規(guī)例》《家塾常儀》等等。這些學規(guī)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最晚的一份出于民國,不過無論時代早晚,沒有任何一份學規(guī)提到放暑假的規(guī)定。
古代中國學校發(fā)達,除了私塾,還有書院以及官辦的縣學、州學、府學、太學和國子學。后面這些學校也大多定有學規(guī),如宋仁宗時的《京兆府小學規(guī)》、宋神宗時的《并州學規(guī)》、宋理宗時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宋孝宗時的《會稽學規(guī)》和《麗澤書院規(guī)約》以及元朝的《廟學典禮》、明朝的《太學志》、清朝的《岳麓書院規(guī)約》,包括康有為、梁啟超師徒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時制定的《湖南時務學堂學約》等等,都不曾提到放暑假。
由此可見,古代中國的學校里是沒有暑假的。
過去新式學校尚未興起,我國兒童享受不到現(xiàn)代化的教育,沒有畢業(yè)年限,沒有科學實驗,沒有體育課程,也沒有寒假和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