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蔭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
年,被現(xiàn)代的人認為是一種節(jié)日,年畫也被認為是一種過時的裝飾手段。其實對于古代中國而言,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是日復一日勞作的人民在長期觀察自然界后,所總結的自然規(guī)律的一個縮影,這便是“年”的原始的概念。而武強年畫作為眾多年畫類型中延續(xù)至今的一支,以其直率、真切和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在年畫的發(fā)展脈絡里占居著一席之地,它不僅表現(xiàn)了農民的詼諧和幽默更顯示了農民的機智與辛辣,既突出了特定時代農民的無知與天真、保守與浪漫又具有北方農民那種粗豪爽朗的氣質。如果說,楊柳青年畫是民間藝術都市化的典范,武強年畫則是鄉(xiāng)村風格最迷人的代表。楊柳青的版畫趨向繪畫化,武強年畫卻始終保持著深深扎根于泥土之中那種清新永在的原生態(tài)。
中國人自古對門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既希望福澤臨門又希望災禍莫入,所以守護家宅的神、獸就成了門神,也成了民間年畫最早的一種形式。秦漢時期,人們將神話傳說引入到門神中,除了辟兇祈福外,更多的反映出當時社會尚武驅邪的自然崇拜的價值觀。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的普遍使用,刻木工藝的發(fā)展為貼門神這一習俗的流行和普及提供了可能。唐朝時期佛教的盛行,那佛教藝術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相結合,使門神畫開始吸納“天官賜福”、“五谷豐登”的題材,簡單的門神畫也變成了門畫,不再是局限與驅邪開始向喜慶的方向發(fā)展了。并且在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真實歷史人物和神人同等重要的地位,例如秦叔寶、尉遲敬德和鐘馗等門神形象。
各地年畫題材豐富,武強年畫則因地處北方,水患頻發(fā),題材多為窗花和燈方。這兩種版式都是印在薄而白的綿紙上,都借助于光。窗花借助陽光,燈方則借助燭光。燈方是糊在燈籠上的彩畫,由于河北民間重視正月十五的燈節(jié),燈方在武強年畫中便占有較大比重。這種燈方多是歷史或戲劇內容的單幅故事畫,畫上有謎語,內容與畫無關。這樣,既為年節(jié)平添興致,也是民間啟蒙和傳播文化的一種寓教于樂的手段。
武強年畫中最受人們歡迎的是連生貴子的《六子爭頭圖》,又名《六順圖》、《九九消寒農歷圖》,因取“九子十成”吉祥之意,現(xiàn)已成為中國木版年畫的標志。此畫最早產生于明代,后經數(shù)代藝人不斷完善改畫,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六子爭頭》普遍認為是路治國先生在結合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而來。
如果說太極圖是中正負形的巔峰,那么《六子爭頭圖》便是共生圖形中的巔峰。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先是借用敦煌藻井中“三兔共耳”的雙關構圖形式把物象和物象巧妙的結合在一起,互借互用、互相制約,使得物像之間在不合理中求得合理。《六子爭頭圖》中三頭六臂的娃娃可以變成六個娃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充滿樂趣也蘊含著中國樸素的哲學思想,即周而復始,萬物輪回,它與歷法相結合,既有記錄天氣的實用功能,又融合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意。
《六子爭頭》在構圖上繼承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藝術手法,三角形構圖,突出其穩(wěn)定性,畫面緊湊、嚴密,表現(xiàn)出勻實對稱的圖案,裝飾性極強。整體構圖十分飽滿、熱鬧給人一種豐滿的美感,符合傳統(tǒng)追求圓滿的審美理念。人物造型裝飾意味十足,主次鮮明,虛實變化處理得當,圖案形象布滿整個畫面,與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一致。特別是對娃娃頭像的刻畫,注重頭部,身材比例比較夸張。此外,武強的年畫還采用了“散點透視法”,讓每件事物都能清楚地表現(xiàn)出來,將空間平面化處理。并在留白處用文字、印章進行填補,整個畫面飽滿、勻稱而完整有序,符合對立統(tǒng)一的審美規(guī)律。
《六子爭頭圖》的線條描繪手法與工筆畫中的“白描”的手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先用黑色線條來勾勒事物的外部輪廓,這同時也是武強年畫表現(xiàn)特征的靈魂所在,再結合刀刻工藝的,是畫面粗中透細,疏密得當,線與線之間穿插重疊,層次感強,透出一種粗礦雅拙的意味。
《六子爭頭圖》在色彩搭配方面十分大膽,是因為年畫需要裝飾喜慶的氣氛,尤其是希望來年豐收的農民階層,更喜愛視覺美感鮮明的設色施彩來直觀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再經過套印出來的年畫鮮艷透亮,但是時間久了會容易褪色,如今的套印多采用水粉顏料或國畫顏料。無論哪種色彩的運用,都是一種寫意的手法,大紅大綠是興旺發(fā)達的象征,不僅透露著節(jié)日的氣氛更是一種隱喻的吉祥。這也許就是民間年畫藝術的率真與質樸吧。
武強年畫的制作,從最初的單幅創(chuàng)作發(fā)展到依樣臨摹,再到使用雕版印刷,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到使用全套雕版印刷時,武強年畫的制作工藝才比較穩(wěn)定,并傳承至今。以《六子爭頭圖》為例,主要經過:畫樣起稿、選材刻板、套色印刷、晾曬裝裱等階段。
畫樣也叫“求樣子”是制作《六子爭頭圖》年畫的第一道工序,先畫墨線稿,其次,在畫好的墨線稿中填好顏色,一般填三到五套色。畫稿要經過多次的修改和完善,因為畫稿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作品的質量和銷售。
《六子爭頭》屬于水印年畫,使用的木料需要遇水不易變形,一般選用和當?shù)氐亩拍?,板質硬、柔韌適度等特性,十分便于雕刻。木板要求比較厚,多為三厘米左右,為節(jié)省木料通常采用雙面刻板。在制作大幅《六子爭頭圖》時還需要幾塊木板拼合而成。刻板,首先把繪制好的墨線稿,用漿糊反粘貼于處理好的木板上,待漿糊干透后圖上一層香油。香油的作用是使墨線稿更加好辨認。其次,刻刀刻出凹凸的印版,一色為一版。通常先刻墨線版,稱為“主版”,將刻好的主版印樣后,照畫稿再分版,叫“擇套”,一色一版,一般是紅、黃、藍三套色版。
套印,又稱“全套”。首先,將紙裁成合適的尺寸。其次,在畫版上需根據年畫的效果調色,在這一過程中為了使顏色保持鮮艷還要加入厚膠,經驗豐富的工匠可以把握水與膠的比例。再次,經過對版后印刷,用力需均勻否則會弄臟畫面。換上其它色版重復上述工序,最后《六子爭頭圖》的套印就基本完成了。武強年畫的用紙也是十分講究的,最開始是真色南紙,后來進口英國和日本的平版紙?,F(xiàn)在的年畫為了追求更精美的視覺效果有更多的材質可選擇,甚至可以為了色彩豐富縣印刷色版再印刷線版。
武強年畫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和極高的藝術價值,它承載著武強人對事物的認識,對文化、道德、禮儀的崇尚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繼承和發(fā)展這些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如何再次把年畫融入到現(xiàn)代生活中,讓人們再次領略其雅俗共賞的一面,是值得我們深刻探討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