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安,史慧婷
(1.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10;2.廣州市城市規(guī)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060)
為解決近珠江某市政路兩旁現(xiàn)階段的污水排放問題,需沿道路新建一條d800污水管道接入現(xiàn)有污水管道系統(tǒng),管道總長約1 600 m。由于要橫穿幾條現(xiàn)有的淺埋管道,故新建管道管中標高位于地表以下4.5~7 m。工程末端管道接入現(xiàn)有污水檢查井,地表附近為一間現(xiàn)有配電房,且路面上空5 m左右有高壓電線,不能遷改。工程全長沿線兩旁多為2~5層建筑與廠房,道路為雙車道,路面寬約7 m,行車較多,交通繁忙。
鑒于周邊現(xiàn)有建筑較多,且道路狹窄、交通繁忙,如明挖則對周邊環(huán)境影響較大,難以實施,故采用頂管方式施工。
根據(jù)鉆孔資料揭露,管道前1 100 m(含頂管井J1~J12)從上至下土層依次為填土層(厚約0.5 m)、淤泥質土(厚約1.5 m)、粉質黏土層(厚2.5~5m)及強風化巖層,管道所在層多為粉質黏土層,局部為強風化巖層。后500 m(含頂管井J13~J18)從上至下依次為填土層(厚2~3.5 m)、淤泥質土(厚1.0~3.0 m)、粉細砂層(厚 2.5~3.5 m)、淤泥質土(厚2.0~5.0 m)、強風化巖層,其中管道所處地層多為粉砂層。
受現(xiàn)有地表情況限制,頂管工作井采用方形逆作法實施,其內凈空為3.5 m×6.5 m,接收井采用圓形逆作法,內直徑為3.5 m。頂管井施工前,先于井外周施工兩排止水旋噴樁,樁徑500 mm,樁中心間距350 mm,樁底入粉質黏土/強風化巖層不小于1m。工作井在洞口前方附加3排加固樁以防止機頭磕頭現(xiàn)象[1]。頂管井開挖過程中,J1~J12井順利實施,J13~J18井逆作法挖至地下4 m左右發(fā)生漏水現(xiàn)象,致使無法施工?,F(xiàn)場勘測發(fā)現(xiàn),J13~J18井周邊止水旋噴樁不成型,甚至是無樁,只有松散的含水泥塊的粉細砂。推測原因,此處粉細砂層與珠江存在水力連通,地下水位偏高,粉細砂較為松散、級配差,按常規(guī)施工工藝旋噴樁難以成型,后在附近重做旋噴樁試驗驗證此點。鑒于重新施工旋噴樁成樁效果未必有保證,且代價較大、工期較長,為此需重新考慮。由于頂管井已實施至4 m,故考慮在逆作法井內新建一4 m高方形沉井下沉至設計標高。采用回填中砂至地下2 m,在井內支模施工沉井,沉井與頂管井間隙采用易拆卸塑料泡模。受內凈空所限,沉井壁厚取250 mm,采用C40混凝土加膨脹劑,鋼筋加強配置。拆模后內取土開挖順利沉至底部并成功封底。頂管井內置沉井示意如圖1所示。
圖1 頂管井內置沉井示意圖(單位:mm)
工程末端為J18接入現(xiàn)有污水檢查井。平面長約17 m,埋深7 m,地面附近為配電間及高壓線,不能明開挖施工。考慮機頭頂進至原有污水檢查井機頭難以取出,故擬采用悶頂頂進,即不設置機頭,且管道前端不封堵,管道末端采用千斤頂壓入,通過非擠土方式逐漸頂進。待頂入至現(xiàn)有污水檢查井井壁,再人工掏出管內土。為方便人工掏土作業(yè),管道內徑由0.8 m改為1.0 m。施工時發(fā)現(xiàn),由于粉細砂層含水率高,較松散,當悶頂頂進1 m時,地下水及粉細砂通過管道不斷向頂管井內流入,導致頂管井附近路面出現(xiàn)塌陷,難以繼續(xù)頂進,故需另行設計。
后擬采取旋噴樁加固方案,即采用旋噴樁加固管道外周1 m的土體,待土體凝結成型再采用人工清障、機械頂進方式??紤]到此前旋噴樁難以成型,故施工旋噴樁時加入一定量的水玻璃等速凝劑以方便成樁。但鉆芯試驗樁發(fā)現(xiàn),成樁效果較難控制,樁體部分為堅硬塊狀,部分為不成型粉末狀,成樁范圍偏差較大,如貿然人工清障風險較大,故需重新調整方案。后經多方論證,采用在管道外圍2 m施工雙排旋噴樁,單樁水泥用量增加至250 kg/m,且含水率控制在0.50,同時施工時根據(jù)現(xiàn)場試樁成果增加一定比例速凝劑。樁端進入不透水層不小于2 m,樁之間交叉密扣150 mm,以形成相對封閉的區(qū)域。再在此封閉區(qū)域內采用旋噴樁滿堂地基處理,樁與樁之間密扣50 mm,單樁水泥用量200 kg/m,水灰比控制在0.80。抽芯結果表明,由于外圍旋噴樁已形成封閉圈,故后期旋噴樁受地下水影響小,圈內旋噴樁成樁效果良好,適合人工清障頂進。施工過程中,由于隔離外界地下水,故人工清障順利頂進[2]。滿堂地基加固頂進示意如圖2所示。
圖2 滿堂地基加固頂進示意圖
(1)高水位不成樁粉細砂地段旋噴樁成樁一般較困難,此時需改進旋噴樁施工工藝,減小水灰比,摻加適當速凝劑及時固化,并通過現(xiàn)場抽芯檢驗及時調整各參數(shù)。
(2)對于已施作逆作法井中途遇流砂或地下水冒出情況,可考慮采用內置沉井做法,沉井采用高1~2級標號的混凝土,并加強鋼筋配置。
(3)對于頂管接入現(xiàn)有井,當土體相對密實土質較好時,悶頂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避免了人工清障的風險。
(4)對于高水位粉細砂地區(qū),當不能直接機械頂進時,可考慮采用施工雙排甚至三排密扣旋噴樁,同時摻加速凝劑,增加混凝土含量,以形成密實的止水封閉圈,再在封閉圈內加固土體,形成可人工清障的條件,再以人工清障機械頂進方式頂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