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太多誘惑太多途徑,讓人可以快速獲取快樂。也會因名望、地位、回報的比較之心,讓人產生迷茫。
5月初,在大連金普新區(qū)舉辦的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中,大國工匠方文墨與職業(yè)技工院校的學生們之間的問答環(huán)節(jié),讓人感觸很多。
一個學生問:“您平時那么忙,怎么能看完400本專業(yè)書?”
方文墨答:“我每天就睡5個小時,到現在連網購都不會,更不會玩游戲,微信也就去年剛裝?!?/p>
另一個學生問:“您練功的時候,有沒有過枯燥乏味的感覺?”
方文墨答:“沒有感覺枯燥過,因為我喜愛。每一次訓練中,零點零零幾毫米的提高,都是很快樂的事情?!?/p>
簡單的回答里,傳遞出兩個信號:專注與熱愛。
在手藝人傅軍民那里,熱愛的表現是,擰著勁兒要把景泰藍食盒做成不掐絲工藝,最終耗時800多天;一把玫瑰椅設計幾個月,打磨七八個版本;一張桌子上漆100次,多一次少一次都不行。
這樣的傅軍民,連他自己都在反思“是不是過于理想了”,但下一次,他還會忍不住在朋友圈里吐槽那些在工藝上“糊弄”的同行。
不管從事工業(yè)生產還是傳統(tǒng)家具制造,方文墨和傅軍民本質上都是“手藝人”,也是“守藝人”。外界對他們所無法理解的部分,恰是當下最為稀缺的東西。譬如甲之枯燥方文墨之快樂;乙之性價比傅軍民之沒法糊弄。只是傅軍民偶爾的自我懷疑,讓他少了—點從容篤定,在堅守匠心的過程中,便少了那么一點純粹的快樂。
誠然,當下有太多誘惑太多途徑,讓人可以快速獲取快樂。也會因名望、地位、回報的比較之心,讓人產生迷茫。這樣的動搖,其實再正常不過,這種內心的徘徊,也正是一個人尋找真實自我的過程。整個明,全國各地都在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就像學生們對方文墨的提問一樣,也會有很多學生向大國工匠們提出相似的問題,這不正是青春少年對真實自我的一次追問嘛。但愿,孩子們能夠早日找到真實的自我,在熱愛的驅動下,篤定前行,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
最后,用馬德老師的一段話結尾:
我慢慢明白了我為什么不快樂,因為我總是期待一個結果。
看一本書期待它讓我變深刻,吃飯游泳期待它讓我一斤斤瘦下來,發(fā)一條短信期待它被回復,對人好期待它回應也好,寫一個故事說一個心情期待它被關注被安慰,參加一個活動期待換來充實豐富的經歷。這些預設的期待如果實現了,長舒一口氣。如果沒實現呢?
可是小時候也是同一個我,用一個下午的時間看螞蟻搬家,等石頭開花,小時候不期待結果,小時候哭笑都不打折。靜坐聽雨,雪中聽琴,立德立言,無問西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