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代變遷中的藝術與設計
在人類幾千年的藝術史和一百多年現代意義上的“設計史”,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與藝術交叉與相互影響應該說只有近一百多年的時間:在工業(yè)革命時期和現代設計的早期階段,藝術與設計是有所區(qū)分的;在近代的工業(yè)化完成后,作為一個開端,包豪斯的兼容并蓄促成了藝術與設計的統(tǒng)一;到了“后現代主義”時期,藝術與設計才獲得了最大程度上的融合。設計與藝術經歷了最初的一體化,逐漸形成各自不同的專業(yè)領域,直至發(fā)展為當今設計與技術和藝術之間建立的新融合,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也十分微妙。
討論藝術與設計的關系需要結合所處時代的特征性。1914年的德國發(fā)生了轟轟烈烈的“科隆之爭”。來自德意志制造聯盟(Deutseher Wekrbund)的赫爾曼·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和亨利·范德維德(Henry van de Velde)就“設計”應該是就“標準化(standardized)”還是“藝術化(artistic)”進行激烈爭論。雖然學術上的論戰(zhàn)不分勝負,但最終資本家、企業(yè)家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采取了穆特修斯的想法。
2.藝術與設計的界限定義
1979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布魯斯·阿徹(Bruce Archer)教授發(fā)表著名的 “知識領域關系”圖表,將“設計”描述為與人文、科學截然不同的第三種文化。然而,關于設計,學者,老師甚至設計從業(yè)者都習慣于說設計作為一門學科是比較年輕的,而且他們說設計作為一門研究實踐也是比較新的。對于全世界而言,設計是一門仍然有待探討的學科。
在中國, “設計”一詞來源于西方,“設計”與“工藝美術”很長時間是界域模糊的概念。歷史上的中國錯過了兩次西方工業(yè)革命,關于“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的概念更是空白。對于“設計”一詞的認知概念,曾被以下詞匯代替:“裝飾”、“裝飾藝術”、“工藝美術”、“實用美術”、“藝術設計”等。蔡軍教授認為,中國目前對“設計”的定義仍缺乏理解,通常在“設計”前面加注“藝術”二字。
然而,在意大利人看來,“設計”是一種文化、藝術和哲學,而不僅僅是創(chuàng)作與實踐。設計實際上不能簡單地解釋為一門學科或一種企業(yè)活動,而是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提供了有價值的文化和技術性質的信息,而且是哲學,經濟。意大利被譽為“20世紀的達芬奇”的著名藝術、設計師的布魯諾·穆納里(Bruno Munari)在《藝術家與設計師》中指出:“設計與藝術品之間存在的區(qū)別在于,第一個必然是有用的,適合人類使用,而且必須與技術美學結合,而第二個不會造成實用性的問題,是由藝術家不時選擇的審美取向來引導的。
3.設計教育中的藝術影響
杭間教授認為:設計學院是一個新的東西,包豪斯和烏爾姆雖然很短,但是在整個設計學院的教育體系,在人類的設計思想傳承方面所產生的影響,設計從學科角度來看它幾乎沒有積累,設計學作為一個學科角度來說幾乎沒有積累,它是一個完全開放的,沒有嚴密建設體系的,它仍然在建設中,好象一點也沒有完成的跡象。
在中國,2011年“設計”成為藝術的子學科,從學科上看,藝術與設計是包含的關系。根據2018年中國教育部的設計學科排名:清華大學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同獲得了a+的評價,兩類大學都擁有博士授予點,并列第一。綜合性大學和美術學院的入學方式和培養(yǎng)方式是兩條不同的方向:學生進入綜合性大學需要進行很多理論科學知識考試,而進入美術學院則需要深厚的繪畫功底。在培養(yǎng)設計學習中,綜合性大學則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考,全面的學術發(fā)展,美術學院的學生的手繪功底深厚,注重培養(yǎng)感性思維、對視覺藝術設計的嘗試較多。同時,在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兩類畢業(yè)設計師在其之后的作品及職業(yè)生涯中的表現也不一樣。
在歷史上的意大利,設計師往往都接受了建筑教育,他們認為建筑師可以成為設計師,而設計師不可以成為建筑師。當代的意大利的設計教學也存在于綜合型大學和美術學院,但藝術和設計的界限很明確。意大利設計學的博士授予點目前只在綜合型大學,同時在意大利的綜合型大學及美術學院中,藝術在設計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米蘭理工大學的室內設計專業(yè)開設了“當代藝術語匯”課程,在米蘭布雷拉美術學院也有“企業(yè)設計”專業(yè)等。
4.設計實踐中的藝術作用
馬扎蒂安娜(Mazzanti Anna)教授認為:“藝術和設計是不同的,藝術是激活設計的催化劑和靈感?!?“藝術”是一種意識、思維的表達,“設計”具有明顯的工具性,它是造物、 生產乃至表達人行為的方式方法的工具,藝術與設計之間自生而聯,它們相互影響著,尤其是“設計”對藝術的借鑒,已是一種拓展思維方式的知在所得。
通常,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過程始于空白畫布。藝術作品源于藝術家在他或她自己內部的觀點或觀點或感覺。他們創(chuàng)造藝術與其他人分享這種感受,讓觀眾與之相關,從中吸取經驗或者從中獲得啟發(fā)。今天知名的藝術作品往往是那些在藝術家和觀眾之間建立起最強烈情感聯系的藝術作品。相比之下,當設計師著手創(chuàng)作新作時,他們幾乎總是有一個固定的起點,無論是信息,圖像,想法還是行動。設計師的工作不是為了創(chuàng)造新的東西,而是為了某種目的傳達已經存在的東西。這個愿景是為了能夠激勵觀眾去做一些事情:產品購買,服務體驗,空間使用,信息交互。往往成功的設計是那些最有效地傳達信息并激勵消費者執(zhí)行設計愿景的項目。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普里茲克建筑獎獲獎者王澍的設計靈感經常從書法、繪畫藝術中尋找。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qū)則是他的主要代表設計作品,建筑設計的形式很多來自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文化(圖1)。同時,他在中國美術學院里開設了書法藝術的必修課,希望美術學院學生可以保持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氣質和精神。
Fornasetti是意大利著名裝飾藝術品牌,其名來自于意大利米蘭設計師、藝術家埃羅·佛納塞迪(Piero Fornasetti),他常以太陽、月亮、女歌劇演員琳娜·卡瓦列里(Lina Cavalieri)的臉龐為靈感設計了其獨有的圖式標志的圖案(圖2),并運用于室內設計、產品設計中,他的極具裝飾性的夢幻性風格成為了家居裝飾領域時尚潮流經典。
5.結論
藝術與設計這兩個不同的領域,仿佛兩條互相吸引的引線,時而靠近時而遠離,然而藝術更傾向于表達自我,而設計則更為了服務于人。這兩個創(chuàng)意活動的各自概念和意義是跟隨時代變遷而改變的,試圖規(guī)定出設計與藝術一貫不變的關系是有違事物的本來面目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在各自的領域都遵循捕捉當代原因的難題。他們的路徑時而一起,相互交織,軌跡重疊。誠如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西爾維婭·皮亞蒂(Silvia Piardi)教授在“藝術與設計教育的未來使命國際學術論壇”中發(fā)言:“全球化在項目當中有非常有趣的體現,意味著文化和技術是可以整合的。但是,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文化的傳統(tǒng)需要堅持下去?!?/p>
參考文獻:
[1].Bruno Munari, Design as Art [M]. Penguin Classics,2008.
[2].Annicchiarico Silvana , Andrea Branzi ed, Series off Series [M]. Mondadori Electa,2009.
[3].Luca Guerrini, Itinerari [M]. Maggioli editore,2008.
[4].Sparke, Penny. Italian Design: 1870 to the Present[M].Thames & Hudson,1988.
項目基金: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項目編號2017ZDIXM068]
(作者簡介:楊葉秋,男,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碩士,米蘭NABA新美術學院助教,意大利工業(yè)設計協(xié)會會員,研究方向為社會創(chuàng)新設計、室內設計和意大利設計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