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等于被感知。美國心理學家萊因(Rhine Joseph Bannks)如是說。簡單來說,一個人的存在感,來自于他的感知被另一個人看到。而常見的不存在感有三種:忽視、雙重矛盾、僵尸化。
忽視很簡單。最初就是媽媽或者最關鍵的撫養(yǎng)者,沒有精力、沒有興趣或沒有能力看到你——人在心不在,所以“看見”一樣沒有發(fā)生。極端忽視,或者會導致極端的不存在感,它集中體現(xiàn)為一種致命的羞恥感——從沒有被看見,于是存在本身就是錯誤。日本電影《松子被嫌棄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八女川站在疾馳而來的列車前自殺,遺言是“生而為人,對不起”。這也是作家太宰治自殺的真實遺言。極度可怕的忽視,會導致一個極度矛盾的狀態(tài)——通俗的說法就是,我不能愛上你或接受你的愛,因為那樣我就沒有自我了。萊因?qū)⒋朔Q為“吞沒焦慮”,我們不妨稱它為原始的融合焦慮。
本質(zhì)上,融合意味著小我的死亡,但一般的過程是,有一個清晰的小我,托著自己與別人建立關系,不斷在關系中感受彼此,信任越來越深,感受到彼此,并在那一刻放下防御,小我死亡,而最親密的關系建立,一個包含著“我與你”的關系性自我建立了。
原始的融合焦慮會帶來很嚴重的問題,有這種焦慮的人,他只能感覺到極端情形,要么建立關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徹底孤立,不存在中間地帶。因為這種焦慮,一個人會寧愿被憎恨被攻擊,這時如果他進行反彈,就意味著一個自我疆界建立了,反彈時的感受——主要是憤怒等負面情緒,也構(gòu)成了他滋養(yǎng)自我的養(yǎng)料。相比起被憎恨被攻擊,被愛反而是可怕的,因愛會導致被淹沒被毀滅。
甚至,被精準地理解也是可怕的,因被理解也意味著被吞沒被窒息。與理解和愛相比,他們寧愿被誤解被憎恨,在孤立中,他們的小我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與他們交往,愛與理解發(fā)生時,反彈也會發(fā)生,有時反彈會非常激烈乃至可怕。你會覺得,對他們表達愛與理解,好像讓他們感覺受到了極大的冒犯似的。
在我看來,這根本上還是那種原始的羞愧。因沒有被愛照見過,所以內(nèi)心是一片黑暗。他們將這種黑暗理解為,真實的自己是壞的,而如此壞的自己竟然還渴望被看到被理解,何等可怕。沒有人會愛自己、會在意自己,可自己還是如此渴求!
這是關鍵一點——讓如此焦慮的人意識到,黑暗不等于壞,只要有愛照到你內(nèi)心的那一塊田地,那一塊田地就會變得美好。猶如純美姑娘的一吻,會讓可怕的野獸瞬間變成王子。
而雙重矛盾的意思是,你既不能做a,也不能做-a。萊因則將雙重矛盾稱為雙重束縛,準確的表達是,表面上,父母或親人希望你做a,但你真做了,他們不高興。內(nèi)心里,他們其實是希望你做-a,但你若做了-a,他們可能會更不高興。
雙重矛盾會給他人造成極大困擾,特別是孩子與配偶。孩子對事物本來有準確的感覺,她感覺到事情的真相是-a,但既不會被父母確認,也不會被外人確認,父母和外人都說,事情明明就是a,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就像很多人在社會上是一個無可指摘的好人,但在家里,卻是一個暴君。但別人見到你都說,啊,你爸媽啊,他們真是好人啊,你真幸福啊。但你真實的感受是無比痛苦的。
暴君還好,因為他畢竟做了明顯錯誤的事,讓你還會有明確的認識??墒窃诤芏嘀袊彝?,父母的暴行往往會被說成“打是親,罵是愛”,但暴行太多了,最終還是會讓孩子認定父母是錯的。
有時,比暴行更嚴重的是隱蔽的攻擊。隱蔽的攻擊,攻擊者不會承認,旁觀者也不會感受到,受害者甚至都難以訴諸語言。譬如,許多人表面上對人很好,可一轉(zhuǎn)身,卻會小聲咒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