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百年來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涌現(xiàn)了各種新的依托于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視野和方法,被不少學者稱為“學科危機”。至于是否存在學科危機,對于新的各式研究方法而言它折射出哪些研究藝術史現(xiàn)狀與問題,本文對其進行了研究與分析,認為解開這些理論難題,還需回到藝術史的研究宗旨,建構合理的藝術史學研究方法論體系。
關鍵詞:中國藝術史;學科危機;方法論體系
一、藝術史研究的困惑與挑戰(zhàn)
(一)藝術史與跨學科研究
跨學科研究是目前國內(nèi)外相對熱門的研究方法,這樣的研究體系能夠打破原有學科劃分過細、不同學科之間不相往來的弊端,從而帶來意想不到的新的研究成果,推動新的研究領域的誕生。因此,目前出現(xiàn)很多將藝術學與其他理工人文社科類學科緊密聯(lián)系的重要趨勢,例如,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國家重點學科下就有“985工程”、“科技、倫理與藝術”重點研究基地,取得很多重要的成果。另一方面,我們在將藝術學與其他學科門類交叉研究的同時,也應該重視藝術學內(nèi)不同一級學科的門類藝術史之間的交叉與互動,例如圖像與表演等。目前國內(nèi)這一方面的跨學科研究相對薄弱,較成體系的如圖像學從某種角度來講也只是將“圖像證史”的方法運用到樂器學研究中,還需進一步拓展其研究的視野與空間。
(二)藝術史研究內(nèi)容
藝術通史與藝術思想史是一般藝術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內(nèi)容,通史纂修的方法并不適用于個案研究。
首先,通史編撰很大程度上是已有成果的集成,其中的絕大部分史料與藝術思想都是客觀存在并已有定論。其次,一般藝術史的研究目標是針對藝術史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律,這種總體規(guī)律或者說普遍規(guī)律并不是先驗的存在的,同時也絕不是普適的。因此,一般藝術史研究在明確自身研究目標的同時,應當對“普遍規(guī)律”這個術語保持學術上的警惕,通過以具體的個案分析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探尋不同時期不同藝術的具體細節(jié)中所存在的共性,這種共性應當是巴克森德爾式“時代之眼”的觀照。
(三)藝術史學與方法論的研究存在普遍誤區(qū)
我們目前尚沒有一般藝術史研究方法論專著的出版,而我們普遍認同的那些藝術史家與方法論類別絕大多數(shù)都是美術史學的。雖然古典藝術史并未明確細分門類,但現(xiàn)代意義上的藝術史學卻是在美術領域誕生的,并隨之發(fā)展壯大。目前國內(nèi)美術史學史與方法論研究在范景中教授與曹意強教授的帶領下,已經(jīng)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研究體系與傳承,向大家展現(xiàn)了該領域廣闊的研究視野。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我們所熟知的那些著名的西方藝術史學家,絕大多數(shù)都以建筑、繪畫、雕塑等視覺藝術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與出發(fā)點,研究范圍并不涵蓋聽覺藝術或表情藝術等其他藝術范疇。
二、藝術史研究方法論之融通與構建
(一)藝術觀念史之統(tǒng)領
自從洛夫喬伊在20世紀初提出觀念史的概念尤其是1940年《觀念史雜志》的誕生,藝術觀念史獨特的研究方法就已經(jīng)成熟。觀念史即觀念史力求找出一種文明或文化,以求在漫長的精神變遷中,產(chǎn)生并發(fā)展某些中心概念,以再現(xiàn)在某個既定時代和文化中人們對其自身活動的看法。觀念史雖然本身是一個哲學研究的方法,但自其誕生之初就與藝術研究緊密結合,如以賽亞·伯林則在《浪漫主義的根源》一書中,成功地將藝術史與觀念史融合在一起,并認為歷史上的很多重要觀念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如果不是發(fā)源于藝術,就是在藝術中獲得了最鮮明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從而提倡一種觀念史中的藝術史轉(zhuǎn)向。從這個角度來看,藝術史與觀念史的融合有其明顯的優(yōu)勢。
(二)外史學方法論的引入
曹意強教授曾指出:“整個西方藝術史學史就是一部所謂的‘內(nèi)部藝術史和‘外部藝術史的對抗與平衡的調(diào)節(jié)過程。所謂‘內(nèi)部藝術史,一般指鑒定、形式與風格分析和材料研究,所謂‘外部藝術史則是指社會學和相關的政治和文化史探索?!?/p>
大多數(shù)藝術社會史的個案研究都是從具體的藝術家、藝術作品出發(fā),從某種角度來講更像是美術社會史,而非我們所說的一般性的藝術社會史,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其他外史學方法論的研究中。從國內(nèi)目前的現(xiàn)狀來看,如何正確處理個案研究出發(fā)的外史學方法論交叉,或者從數(shù)個具體藝術現(xiàn)象出發(fā)——如一幅油畫、一首交響樂或一件雕塑,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的方法進行交叉研究探討一般藝術史,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內(nèi)史學研究方法論的可行性
前已述外史學方法論的引入問題,這必然要涉及內(nèi)史學研究方法論的可行性問題。之所以說可行性是因為,雖然前述美術史研究體系中存在著明確的內(nèi)史學研究方法,例如形式分析、圖像學、鑒定等具有鮮明的美術史學特色的方法論,但適合一般藝術史研究自身特色的方法論尚處于探索之中。
美術史以視覺形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而無論是形式分析、鑒定等方法在其研究范圍內(nèi)都具有一定的普適性,這也成為了傳統(tǒng)美術史學體系建構的基礎。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一般藝術史研究中必然會存在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論,這樣的方法論不僅能夠?qū)^大多數(shù)藝術形式、藝術現(xiàn)象乃至藝術觀念進行整體且深入細致的探究,同時又能從根本上很清晰地與更為抽象的美學或更為具體的門類藝術學等學科進行有效地區(qū)別,這還需要學者們進一步深入研究。
三、余論
由此可見,一般藝術史學方法論體系構建存在很多值得探索且尚處空白的領域與范圍。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清楚的認識到,一般藝術史學方法論體系的建構一方面要廣泛吸收、借鑒、“拿來”各個門類藝術史乃至其他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展現(xiàn)自己具有兼容并蓄的宏大理想與使命,不在個案研究中主觀排斥門類藝術史方法論的具體應用,人為設置學術壁壘。同時也要明確自身的特色,形成能夠與其他學科研究具有一定區(qū)分度的方法論體系,真正做到理論自覺與理論自信。此外,上述方法論研究途徑在具體實施中究竟能夠是否真正可行,能夠做到多深,是否存在其他更多更適合的方法論,這些問題都需要藝術史學研究者在具體學術研究加以探索與求證。
參考文獻
[1]馬采著.藝術學與藝術史文集[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2]曹意強.歐美藝術史學與方法論[J].新美術,2001(1).
[3]宗白華.宗白華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
李明霞(1995-),女,聊城大學美術學院17級研究生,專業(yè)為藝術學,研究方向為設計史論。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