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舞蹈家、現(xiàn)代舞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瑪莎·格雷厄姆曾有句著名的話:偉大的舞者并不因為技術而偉大,是因為激情而偉大!這句名言從現(xiàn)代舞的舞臺轉換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玉樹民間音樂、歌舞中,我想,依然是再適合不過了。
玉樹,青藏高原腹地的音樂歌舞之鄉(xiāng),人人都是音樂的信徒、靈魂的舞者:側耳傾聽,那宛如長江、黃河、瀾滄江峽谷拐彎的牛角胡,時而悲戚艱澀,時而萬馬奔騰。那一首首起伏流淌的山歌,如云霞似炊煙,籠罩萬山之宗的昆侖;看吧,卓舞奔放的曲調響起,無論你在青稞地勞作,還是放牧歸來,你都無法抗拒那一道舞者旋轉成的彩虹圈;看吧,依舞輕快的弦子彈起來,且踏節(jié)拍且高歌,康巴女子舞姿曼妙,笑靨如水,無論工作疲倦還是生活煩惱,你都無法阻止腳步隨隊形起舞……
每一種文化的快速傳遞和接納,都有一代又一代熱愛并且發(fā)揚它的領路人。玉樹民間音樂歌舞,也不例外,它從紛雜多樣的民間表演形式中匯總集合,又在短期內吸收融合周邊藏區(qū)多元的形式,成為中國第一民間音樂歌舞和藏區(qū)音樂歌舞的集大成者,同樣有一位領路的時代先鋒——代尕。我們不能忘記,也不應該忘記現(xiàn)已耄耋之年的玉樹地區(qū)老一代文藝工作者代尕。
6月,正是草原最美的季節(jié)。因我與丈夫都在玉樹工作,且丈夫已在玉樹工作三十多年,與代尕老人有過工作接觸,老人一改往日婉拒采訪的低調風格,欣然約定了日期。老人在電話里說:一定是要愛玉樹、懂玉樹、了解玉樹音樂歌舞的人來了,才能有共同話題呀!
翌日,整理好擬定的采訪提綱,前往造訪。
代尕老人住在普錯達澤山下的一處院落式民居中,院門門頭、門楣及房間門窗裝飾著色彩艷麗的藏式線條,既有現(xiàn)代時尚華麗氣息,又保持著傳統(tǒng)的古樸風貌。
輕叩門扉,幾聲犬吠落地,前來開門的是一位老婦人,滿頭銀絲梳理整潔,編成麻花辮垂在肩頭。老婦人著一件黑色的結古夏裝,水紅色的襯衫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鑲嵌在皺紋交錯間的大眼睛,閃著明媚光彩,一幀美麗的藏族女人肖像。她就是代尕老人的妻子,她一邊為我阻攔搖著尾巴吠叫的小狗,一邊指著面前的房屋說:“我們有三個孩子,這是孩子們的房子。我和代尕的房子是地震后政府給蓋的。孩子們不放心,硬是要我們住在一起方便照顧。”順著她盈盈笑臉抬眼看去,代尕老人站在客房門口,微笑著向我點頭。
代尕老人瘦長的身板直挺,頭發(fā)一絲不亂地貼服著向腦后梳理成型,雙目炯炯有神。他左手夾著一支香煙,右手隨意垂在身側,像極了曾在圖庫上見到的詩人艾青的風范,腦海迅速跳出多年前看過的描寫詩人艾青印象的文章,標題叫做《戰(zhàn)士的胸懷學者的風范》。代尕老人此刻給我的第一印象除了駐留在肩頭如戰(zhàn)士一般的英姿和學者的儒雅氣質之外,隨著他舉手投足間的厚重,添了一分肅然起敬。
學海跋涉苦作舟
主賓落座,寒暄片刻直奔采訪主題。代尕老人思忖片刻,微笑著說:“先從我小時候講起吧。
“我于1939年出生在甘孜地區(qū)的一個獵戶家庭。爺爺是甘孜人,奶奶是玉樹人,媽媽也是玉樹人。全家以獵旱獺為生。家里只有一件衣服,被鄉(xiāng)鄰稱為‘仲布嘎布,意為穿白色衣裳的乞丐。
“1950年,我隨父母遷至嘎結古朵。當時,玉樹已經解放,政府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動員群眾把孩子送到學校上學。當時,我的母親及家里人都盼著我能成為家里的主勞力,并不情愿我去讀書。而我本性里對一切陌生的、新鮮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軟磨硬泡,終于征得家人同意。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在那一年,進入玉樹州一完小學習文化知識。
“在學校里,有一名叫林成才的藏族老師(祖籍青海省化隆縣)令我難忘。他是我的音樂舞蹈的啟蒙老師,也是玉樹音樂歌舞最初的關注者。林成才老師對玉樹音樂歌舞的熱愛超過了當時物質匱乏年代里我所遇見的任何一個人!老師將流落在街頭巷尾的民間藝人邀請到校園為學生們教民間音樂歌舞,還把自己的工資作為報酬付給流浪藝人們,挑選出學得快、學得好的學生組成音樂歌舞隊,我和何福興、吳國清等人有幸成為歌舞隊的成員。這是我人生中初次較系統(tǒng)地接受民間音樂歌舞類知識,也從此打開了我對玉樹音樂歌舞的熱情之門。
“過了幾年,政府將我和年齡相仿的十余名小孩送到西寧的青海民族公學上初中。在這里,我們學習閑暇就會盼著舉辦文藝晚會。因為每次文藝演出活動,我們從流浪藝人那里學來的歌舞便成了香餑餑,可以大放光彩。學校很重視我們的這身‘本領,讓我和玉樹同伴們當了‘舞蹈教員,專門為大家教玉樹舞蹈。學校文工團的老師也來跟我們學習玉樹民間歌舞,并引發(fā)靈感,編排了幾部獨特的歌舞表演,均大獲成功。
“我和同伴們想要去學校文工團參觀,老師們很是歡迎。我第一次近距離認識了鋼琴、小提琴、手風琴、揚琴、薩克斯、黑管……我驚嘆于這些樂器發(fā)出的美妙聲響,更是奢望我能擁有一件能發(fā)出天籟之音的神秘之物……只要學校文工團有演出,我就一路小跑跟隨,遠遠注視著學員演奏著的樂器,專心傾聽著流轉的音符,往往是演出結束很久了,我還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回味、模仿哼唱。我對音樂的熱愛、癡迷,深深打動了畢業(yè)于西安音樂學院的溫老師,每每文工團演出結束,他便帶我去他家里,教給我鋼琴的指法和樂理常識。
“我想要擁有一件樂器的愿望,越來越強烈。我從每個月的生活費中擠出一毛錢、兩毛錢,攢了很久,買了一把口琴。
“一把廉價的口琴,讓我長出了一雙夢想的翅膀,它堅定了我走上音樂之路最初的熱忱,也奠定了我要用音樂感染生活的信念。我用這把口琴學會了當時的流行歌曲,也學會了用口琴吹奏玉樹的民間小調。暑假,我?guī)е膼鄣目谇?,為父老鄉(xiāng)親吹奏曲子時,我感受到人們羨慕的眼神、夸贊的言語帶給我的成就感、滿足的喜悅和音樂感染力的魅力。
“1957年,我從青海民族公學初中部畢業(yè),成為初中部唯一被推薦到中央民委委培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的玉樹孩子。
“第一次到上海,我還來不及看看城市的模樣,就被安排進行音樂綜合知識測試。與我一起參加測試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有朝鮮族、傣族、維吾爾族、俄羅斯族等以前聞所未聞的各民族學生,17歲的我是年齡最小的一名藏族考生。我緊張得滿頭是汗,和弦結構、和弦推導、音程基礎概念……這些最基本的樂理知識,都是平時和文工團老師討教積累得來的,我結結巴巴做了口語化回答。時值初秋,天氣悶熱,蚊蟲叮咬,加上思念親人,小小年紀的我可笑地認為這么專業(yè)的學校,肯定不會收我這樣業(yè)余的學生。于是,我偷偷買了返回青海的火車票?!?/p>
窗外一縷陽光落在代尕老人古銅色的臉上,他手指間亮起星斗般的煙頭,一縷煙霧再次裊裊升起,翻轉后鋪散成水波紋的模樣。聽到這里,我不禁暗暗替老人惋惜,心里有了這樣的疑問:難道就這樣失去了如此寶貴的機會?
代尕老人呷一口茶水,仿佛看出了我的疑惑,爽朗地笑著繼續(xù)講道:“我人剛到青海,沒想到學校的錄取通知也同時到達了。青海民族公學的老師便委托支援青海的一位上海籍老師將我又一次帶回了上海。
“當時的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教學設施是全國一流的,學生一人一架鋼琴,一人一間練琴房。我的同學中不乏音樂家和影視演員的孩子們,他們能彈會奏,樂理知識頂呱呱,與我這個大西北偏遠牧區(qū)來的孩子形成鮮明對比。但是,我不氣餒、不自卑,我虛心向他們學習,遇到難點,便記錄在一個小本子上。
“學校晚上10點熄燈后,我便悄悄來到琴房,摸黑練琴。我鞭策自己:只有付出高于別人十倍的努力,才會收獲滿滿的果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起早貪黑練琴,背樂理知識、背樂譜。
“功夫不負有心人!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畢業(yè)考試,我以優(yōu)異的成績直升音樂學院作曲系。在這里我又得到了多位名師大家的指點和技藝傳授。”代尕老人在回憶此片段時,提及陸在易、桑桐、沙漢昆等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的知名音樂大師,情緒激動,眼泛淚花??紤]到老人年事已高,筆者便未進一步采訪,稍作休息。
梅花香自苦寒來
門外過往的汽車鳴笛聲將沉浸在回憶里的代尕老人拉回到陽光下。老人起身踱步,輕彈煙灰,長舒一口氣,轉瞬又面帶微笑地娓娓道來:
“過了不久,班里又來了新同學,其中有才旦卓瑪和西藏軍區(qū)男高音昂丹巴。同為藏族,老師便安排我們一起學習交流,我負責下課后為他倆輔導西洋樂器和樂理知識,他們?yōu)槲抑v解西藏民間歌曲。在不斷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我萌發(fā)了把藏族音樂歌舞與西洋音樂相結合的想法,更是對西藏的音樂曲調和歌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64年,我們這一屆學生提前一年畢業(yè),面臨就業(yè)分配,我毫不猶豫地請求去西藏工作。
“上級感動于我從藏區(qū)來,再到藏區(qū)去的情懷,同意了我的請求,將我分配到西藏歌舞團工作,擔任舞蹈隊鋼琴伴奏。工作環(huán)境和崗位任務都駕輕就熟了,我卻越來越迷茫。我的內心是一顆尋求音符流淌、感受曲調激昂和舞蹈奔騰的心,是一顆在山歌和民間舞蹈間跳躍的心。我的內心還無歸宿。
“思考了幾日,我去了文化廳找領導要求調到藏區(qū)歌舞最為活躍的山南地區(qū)文教局工作,工作閑余,我參加了山南社教工作組文藝宣傳隊,我用我專業(yè)的音樂知識,教大家學習樂理基礎,教會了大家吹笛子、拉手風琴、唱革命歌曲。同時,我被山南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歌舞所吸引、震撼,我甚至覺得我觸碰到了藏族音樂歌舞最深的神韻和魂……雖然環(huán)境艱苦,但是,在這里,我這顆屬于草原、屬于音樂和歌舞的心才得以愉悅。
“西藏地域遼闊,人民勤勞,民風淳樸。這里的群眾個性開朗豁達,能歌善舞。人們善于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用歌舞來表達,又把歌舞融入平時的生產生活中,以歌抒懷、以舞抒情。無論田間坡頭,還是草原民居,隨時都會出現(xiàn)載歌載舞的人群,仿佛是天賦歌舞奇才,人們一唱一跳便是一整個春夏。舞步騰轉挪移間,人們便是滿臉的幸福和快樂。西藏以前的歌舞樂隊,由于手風琴、笛子、揚琴的加入,一下子變得豐富和熱鬧起來。這些場景,如今回想起來,依然是直擊心靈的感動。
“雖然我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但是我從來不以科班生自居。我告誡自己:我是草原的孩子,我對藏族音樂的認知,就像一只正在感受草原懷抱的小牛犢。所以我每到一個地方演出,就會想盡辦法尋找當?shù)氐拿耖g藝人,像我的音樂歌舞啟蒙老師一樣,向他們學習和記錄當?shù)氐那{舞步。
“西藏的音樂歌舞種類很多,內容豐富。藏族也有本地的一些音樂譜子,那些用竹筆寫在藏紙和牛皮上的樂譜符號,是多少先祖天才的心血!西藏的歌曲旋律優(yōu)美寬闊、婉轉動聽;民間舞蹈內容極其豐富、剛柔相濟。我在西藏音樂歌舞中的最大收獲就是領略到了‘諧的魅力。它是流傳在西藏民間的集體歌舞形式。表現(xiàn)種類有四種:諧、堆諧、果諧和果卓,其中以果諧流傳地域最廣,果卓圓圈舞伴以歡快歌曲最為出名。我還發(fā)現(xiàn),在西藏歌舞的樂隊中,除了藏族傳統(tǒng)樂器,還有二胡、鑼、镲和鈸。我搜集整理了兩大本與西藏音樂歌舞相關的資料,這為我后來發(fā)揚玉樹音樂歌舞奠定了直接的實踐基礎和理論指導?!?/p>
時值中午,代尕老人的妻子進屋添茶水,出門前囑咐:多喝水呀!講起你的往事就不知道停,講完了留記者吃飯呀!代尕老人擺擺手,目光變得像少年一般充滿柔情,神情頓時頑皮起來,他說:“說起西藏,除了音樂,我還收獲了愛情!我將這位美麗的江巴曲忠娶回了家呢?!崩蠇D人頓時羞澀起來,轉身出了門。老人續(xù)燃起一支香煙,回憶道:“我遇到妻子江巴曲忠源于我對基層的眷戀和緣分。記得當時我?guī)ьI社教宣傳隊去山南扎昂縣春節(jié)文藝慰問演出,在與當?shù)厍嗄晡璧富訒r,江巴曲忠舞姿輕盈,綻放的笑臉如花朵一樣美麗,我當時就想,身處歌舞的海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里的人民更開心和幸福的了,再也沒有誰能比這張笑臉還美麗了。除了音符,我第一次將一位姑娘美麗的臉龐深深刻在了心里。許是天從人愿吧,時隔不久,我去扎昂縣下鄉(xiāng),我們又相逢了,這一相逢,便是一輩子啊……
“1967年,在山南文教局宿舍,我們手捧《毛主席語錄》在單位領導和同事的見證下,結為夫妻。
“1969年夏天,我從山南回到玉樹探親。玉樹州歌舞團的領導請我為團里寫幾個作品、編排節(jié)目,我爽快地答應了。我把官卻杰寫的《英雄趙文昌》譜曲、編舞,編成了歌舞劇,搬上了舞臺。那次演出反響強烈,州政府領導,州歌舞團、群藝館和相關單位競相邀請、挽留我留在玉樹工作。
“1970年,母親因思念我,憂郁成疾,我便拿著半年前從玉樹發(fā)來的商調函,調回玉樹工作。江巴曲忠,我的妻子,她無怨無悔追隨我到了結古鎮(zhèn),任勞任怨服侍老人、養(yǎng)育子女。那時候,我的家庭經濟捉襟見肘,十分困難。我一個人的工資要養(yǎng)活一大家子人,江巴曲忠,我美麗的妻子,她不顧我的反對,執(zhí)意去磚瓦廠、工程隊打零工,用一個女人柔弱的身軀替我扛起家庭的責任。要說今天你來采訪我,是因為我過去的工作取得了一點成績的話,功勞多半應該屬于‘阿佳啦江巴曲忠!”(阿佳啦:西藏阿里地區(qū)對妻子的敬語稱謂)。
光影輕移,面前的代尕老人在我的腦海中,像是穿越了時空,倒轉了年輪,正背著裝滿樂譜的行囊,匆匆行走在草原深處,矯健的步伐忽而停住,與對面的姑娘四目相對,一曲幸福的曲調響起,便是定下了玉樹情……
苦苦尋覓卓舞魂
午飯后,代尕老人并無絲毫倦意,倔強地要完成采訪。他照舊燃起一支香煙,但我發(fā)現(xiàn)他吸煙的頻率并不高,只是習慣地點燃,抖落灰燼,熄滅。代尕老人說:“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呀,捏著煙,思考起來才會靈敏。我原本是戒了煙的,今天破例啦。”他好像找回了那難忘的韶光年華,激情澎湃的歲月……
感動于老人的誠懇和熱情,我便更加一字不漏地記錄著。
代尕老人接著說“:玉樹是我母親的故鄉(xiāng),自從我們舉家從甘孜遷至結古后,它也就成了我的故鄉(xiāng)。我很快就喜歡上了這片水土豐饒、民風樸素、有歌有舞的樂園。我對玉樹有著嬰兒眷戀襁褓、雄鷹向往藍天、綠水環(huán)繞青山般的赤子之情,我從內心深處用音符一遍遍呼喚、吶喊:母親——玉樹,玉樹——母親!
“回到了玉樹母親的懷抱,我的音樂之夢并未消減,我的音樂之路也并未停歇。工作中,我不圖名利,生活中,我不怕艱難困苦。我摘抄了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的片段: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我將這段話貼在書桌前,警示自己不能辜負自己的夢想,不能辜負腳下的這片草原!
“1973年,我?guī)е菸墓F和群藝館的年輕演員,來到稱多縣稱文鄉(xiāng)白龍村體驗生活。帳篷扎在村頭,白天我們與老百姓一起牧羊趕牛、收割牧草。傍晚,一起收工,不等日落西山、月掛夜空,我們就開始醞釀歌舞聯(lián)歡文藝活動。
“整整一個月,我收集到的玉樹民間歌曲達上百首,標記舞蹈符號上千種。這都是玉樹民間歌舞的瑰寶,我倍加珍惜。從此,我將匯總收集玉樹民間歌舞當成自己的使命,從無動搖,一絲不茍。
“我在稱多縣和囊謙縣的村寨、草原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走訪,餓了,吃一口背囊里的青稞面粉,渴了,在草原上掬一捧泉水……這幾個月,我搜集到了大量的玉樹音樂歌舞曲調和表演樣式。整理后,我推敲音符,用游子回報故鄉(xiāng)的激情先后創(chuàng)作出歌頌黨恩的《美酒獻給黨》,表達民族團結的《阿嘉公主》,描寫小牧民牧羊學文化的《雪原小鷹》《草原花朵》,歌劇《英雄格薩爾出征》《珠姆敬酒》等,這些作品的演出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一些歌舞劇和舞蹈的插曲一時間風靡藏區(qū),如格薩爾出征的曲子,一夜之間便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們三五成群,擊打著節(jié)拍哼唱。過去只能在民間巷道看到的熱巴、牛角胡、鼓舞,第一次登上了文藝的大雅之堂。
“當時的時代背景,注重音樂歌舞文化傳承、發(fā)揚光大的苗子剛剛發(fā)芽,許多曾為文藝工作做出貢獻的人,也難免急功近利,迷茫躊躇。鮮有人懂得什么是魯迅筆下真正意義上的‘拿來主義,也無人知曉什么是雙向的流通,即‘送去之外,還要‘拿來。我便對身邊的文藝工作者們說:拿來,不是抄襲和剽竊,也不是一個音符不變地照搬,而是消化本地民間音樂歌舞特點的同時,將它輸送出去發(fā)揚,然后再積極吸收周邊的文化藝術形式,繼而站在藝術的大高度上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才能產出全藏區(qū)甚至全國都鼓掌稱贊的高質量作品?!?/p>
講到玉樹音樂歌舞文化匯總工作拉開序幕,代尕老人握住椅子的扶手,慢慢起身,在屋子里踱步。他表情凝重、嚴肅。仿佛是在細數(shù)一件件珍寶,生怕一個疏忽,就遺漏掉一個數(shù)字。代尕老人短暫敲打因久坐而不適的脊背,接著講述:
“咱們玉樹啊,是藏族民歌的盛產區(qū),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僅1985年玉樹州組織專業(yè)人員,搜集整理了近2000首藏族民歌,同年出版收錄了1400多首民歌的《玉樹民歌集》。玉樹有三種民歌類型可稱之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歌,即:勒、拉伊、闖勒。如古莫即情卦、瓊勒即酒歌、均勒即壘墻歌、呦啦即收割打場歌等。而婚禮曲、迎賓曲、擠奶曲、催眠曲等一般都歸為歌謠類。
“從內容上講,‘勒的外延比較寬泛,除涉及贊頌、描述愛情之外,還廣涉天上人間、萬事萬物,無所不容。就勒歌而言,包括序歌、呼歌、頌歌、搭歌(即搭帳篷、桑歌灶、鋪歌毯)、主體歌和最后的收場祝福歌。
“至于舞蹈,在玉樹除了各寺院的宗教舞蹈、新寨的‘鍋哇迎賓舞等少數(shù)舞種外,其他歌和舞蹈無嚴格的界定線。音樂歌舞同源,同根同宗。我們玉樹的音樂歌舞,同鄉(xiāng)之間,鄰縣之間,更像是不同地理環(huán)境中孿生的兄弟姐妹,都是舞中有歌,歌中有舞。卓舞和依舞更是與周邊鄰省藏區(qū)的表演形式大同小異。
“摸排透徹了藏區(qū)民間歌舞的種類和表演特色,我便胸有成竹,潛心主持編纂了《卓(玉樹藏族民間歌舞音樂大全)》。這本書按不同地理區(qū)域,將玉樹藏族舞蹈分為巴曲卓、白龍卓、結古卓、囊謙卓、新寨卓等幾大類,囊括了玉樹地區(qū)的卓舞曲調。(注:卓,藏語,意為舞蹈。)
“玉樹伊舞產生于舊石器晚期,那時,藏族先民已經開始了游牧生活,在放牧之余,智慧的先民們?yōu)榱吮磉_情感、傳遞信息,根據(jù)勞動號子,創(chuàng)作原始音樂。隨著藏族語言的出現(xiàn),這樣的音樂又升華為了歌。
“玉樹農牧民經常跳的‘伊主要有:‘過伊,它通體的表現(xiàn)形式以娛樂為主,如《阿拉它拉》《央金卓尕》和《贊丹充絡雅松》等;流行于囊謙地區(qū)的‘巴伊,則是最早來源于四川巴塘等地的舞蹈形式;‘瓊伊,是在大型慶典、宗教儀式上表演,以敬酒為主;‘多伊,則規(guī)定了特定的舞蹈內容;‘儂伊,是早期藏族貴族大家庭中,由家庭成員和仆役及家丁共同參與,供家庭內部娛樂時跳的。
“這些舞蹈表演的陣仗,只有‘瓊伊參與人數(shù)較少,要求女子手捧藏式斟酒銀器和潔白的哈達,男子手捧酒壺,肢體表現(xiàn)風格穩(wěn)重、敬仰,人數(shù)約十人上下。而其他的‘伊,則由數(shù)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跳,隨時隨地加入新的舞者,場面龐大,舞步歡快,氣氛熱烈。
“玉樹地區(qū)的伊舞最突出的特點是其具有極強的娛樂性和群眾性。對舞者的年齡、性別均無特別的要求,不受人數(shù)限制,進退自由,老少皆宜,表演時邊歌邊舞,手舞足蹈,且跳法不加任何刻意雕飾,古樸純真,揮灑全憑個人激情。尤其演出越近結尾,舞蹈難度越大,動作變化隨之增多,并常以各種有節(jié)奏的呼聲、口哨聲助推高潮,場面極富感染力,氣氛使得表演者和觀賞者眼、耳、心都得到極大的愉悅,好比是強身健體、祛除煩惱的神仙果。
“如果說我在西藏山南學習民間歌舞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藏族歌舞的神韻和魂,那么,我從玉樹民間歌舞中想要緊緊攥住民族歌舞的靈魂的,那就是:卓舞魂!
“如果找到魂,民間歌舞的魅力及音樂賞析價值就突顯出來了,它便真正活了,而如何為這個歌舞世界極具芳華的寶貝賦予生命,一歲歲一年年茁壯成長?這是我給自己制定的又一個任務和目標。
“帶著這個目標任務,我又走上了玉樹州文化部門負責人的工作崗位。我將我的工作職責和使命銘記心間:脫離狹小個人行為,為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和民間藝人及愛好者服務。以自身不斷提升的政治修養(yǎng)為玉樹音樂歌舞、玉樹人民服務,以地區(qū)藝術本身的價值高度,忠實記錄玉樹音樂歌舞歷史、現(xiàn)狀和未來發(fā)展走向;犧牲個人的名利,無私地把藝術的寶藏奉獻和分享給更多的人群,要像園丁一樣愛護年輕的文藝工作者健康成長,使他們不走或者少走彎路。
“本著這一堅定信念,我向玉樹州委、州政府建議舉辦‘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的民間傳統(tǒng)賽馬會,建議得到領導重視,賽馬會在我工作期間,共舉辦了17屆。每一屆都非常成功。
“賽馬會大型歌舞表演的開幕式、閉幕式中,我們將寺院的各種舞蹈引入其中,用獨有的方式展示了玉樹地區(qū)宗教信仰自由、和諧有序的局面,并邀請駐地軍分區(qū)騎兵連表演馬術,與當?shù)氐母栉璐┎逍羞M,增進了軍民魚水情誼;把玉樹的各種帳篷,如喇嘛帳、牦牛帳、百戶帳、馬脊梁等展陳其中;將玉樹特有的服裝、首飾進行專場表演。還創(chuàng)新編排了反映各行各業(yè)的歌舞,表演透射出玉樹州政通人和、經濟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漸漸地,玉樹地區(qū)音樂歌舞具備了品牌效應,我們帶領團隊去省內外、國內外演出和宣傳的機會越來越多。省內的很多舞臺都留下我們玉樹舞者的身影,就連在國外的演出也獲得了極大的成功?!?/p>
時針停在了14時30分的刻度,我用來記錄的一疊紙張上滿滿當當都是字。代尕老人滔滔不絕的口述,邏輯清晰,用詞專業(yè),先后順序層層遞進;對往事的敘述快速地報出年月日,對每一項工作成績精細到數(shù)字。究竟是什么力量讓他擁有如此驚人而又深刻的記憶?一定是瑪莎·格雷厄姆所說的激情!代尕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用腳步丈量、捕捉藏區(qū)音樂歌舞,從最初的喜愛升華為渾然天成與骨骼、血肉交融在一起,這是舞者的激情,對音樂、舞蹈忠貞不渝的熱愛之情在他身上刻下的藝術氣質。
踏遍青山人未老
代尕老人從少年時期開始的足跡,便專注于藏族民間音樂歌舞的學習積累,至而立之年,致力于玉樹民間音樂歌舞文化的發(fā)揚光大,他用他半生的心血,為玉樹州民間音樂歌舞的匯總和發(fā)展,添加了最為精彩的畫卷!
代尕老人說,他在退休之際,把自己一筆一畫寫的學習筆記和上千首民歌曲調、上百種舞蹈資料全部無償贈予玉樹州歌舞團。團長扎西多杰深受感動,握住老人的手哽咽著說不出話來。代尕老人對扎西多杰說:玉樹的音樂歌舞就是我們玉樹的精神和靈魂。不能丟掉這個精神和靈魂。要到群眾中去,向群眾學習,把那些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歌舞保留下來,并從中汲取營養(yǎng),在新時代發(fā)揮更好、更多的作用!
代尕老人在職期間,潛心玉樹音樂歌舞挖掘、整理及發(fā)揚光大,從不夾雜私心雜念。他當玉樹州文化部門負責人期間,沒有違規(guī)報銷過一分差旅費,很多時候都是自己墊資進行文藝調研和創(chuàng)作。這樣的文藝工作者,一身正氣,德藝雙馨,按他自己的話說:我是共產黨員!我要牢記黨的教導,踏實做事,本分做人!任何年代、任何時期我都要堅持黨員的標準,保持黨員的習慣!習近平總書記也教導我們“不忘初心”,現(xiàn)在我退休在家,一樣這樣要求自己和家人!
代尕老人說:我們要懂得感恩。用心感恩黨的好政策,知恩、感恩、銘恩,感恩回報,自覺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采訪臨近尾聲,我問及今后玉樹歌舞發(fā)展的方向。代尕老人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特別重視各民族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我們要抓住機遇,抓住玉樹州建設國家級生態(tài)文化保護區(qū)的大好機遇,繼續(xù)堅持“二為”和“雙百”方針,立足本地實際,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搶救民間文藝,續(xù)寫中華民族復興偉大中國夢玉樹文藝篇章。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yǎng)人才,要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使用人才,用真誠的感情鼓勵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二是把民間歌舞的陣地還給群眾,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玉樹歌舞復興的中國夢當中,并在其中發(fā)揮積極向上的作用,體現(xiàn)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三是當?shù)氐狞h委政府,要遵照習總書記的教導,切實重視本地文藝發(fā)展,立足玉樹實際,啟動好“生態(tài)”和“文藝”的引擎,轉變觀念,把以前“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的觀念,變成“經濟搭臺,文藝唱戲”的實踐,舍得投入,為把玉樹發(fā)展得越來越好,群眾生活越來越好的美麗和諧的新玉樹而奮斗。
采訪結束,代尕老人喝了一口濃濃的藏紅茶與我告別,點燃了第10支香煙,他依舊只是捏著香煙沉默,眉宇間閃過一絲意猶未盡的不舍……道別出門時,代尕老人又說道:愿古老的玉樹歌舞代代相傳,薪火傳承,燃燒不息。愿今年的賽馬會有更多的群眾來參與,讓根系在民間的玉樹音樂歌舞在新時代的殿堂放射更加絢麗的光芒!
回去的路上,眼角突然濕潤。代尕老人智慧的目光時刻關注著藏族民間音樂歌舞,他用半生累積的經驗思索著玉樹民間音樂歌舞的未來,老人字典般準確無誤的講述,是他內心最深最真摯的歌舞魂、玉樹情!祝福代尕老人健康長壽!
作者簡介:朱玉華,出生于1982年,青海海東市樂都區(qū)人。出版有詩文集《玉樹十年》,在《中國西藏》《詩刊》《陜西詩歌》《西海都市報》等發(fā)表詩文百余篇(首),青海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