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晨倩
近年來,一些省、市建立的攝影博物館、攝影展覽館、相機收藏館、影像中心等相繼亮相并時常見諸報端。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斥資1.5億元、歷時四年多,目前國內最具規(guī)模和收藏實力的民營非盈利性的影像中心——謝子龍影像中心,于2017年9月16日在湖南長沙落成開館。
這座新建的現代化博物館級的影像藝術中心,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永久免費向公眾開放。初展的內容有符合時代精神的現代攝影作品,有早期外國人在中國拍攝的老照片和一些珍貴、稀有的老相機以及有關的攝影書籍資料等,內容十分豐富。
另一則值得關注的報道是,廣東攝影家協會于2017年12月17日在廣州琶洲成立了大畫幅委員會。廣東攝協聘任大畫幅委員會第一屆主任3人、副主任3人、顧問2人、委員若干人。同日圍繞大畫幅的內涵和語言表達特征、傳統工藝的當下意義、古典工藝的當代觀看、工匠精神的弘揚等幾個關鍵詞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畫幅委員會集中了專家、學者,規(guī)格之高前所未有。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收藏品的收藏也逐漸升溫,相機收藏也不例外,經過三十多年的積淀,終于到了開花結果的時節(jié)。以上的兩則報道標志著,目前國內的攝影收藏和研究已經達到了又一個新的高度和水平,并逐漸與國際接軌。
在攝影收藏中,相機實物是收藏的核心。圍繞這個核心所展開的攝影物品十分廣泛和豐富。其中早期的大畫幅相機及其附屬的攝影物品,就是最值得收藏和研究的實物,也是了解世界攝影史、照相機發(fā)展史、攝影鏡頭發(fā)展與進步的主要物證。以畫幅5×7英寸的早期照相機為例,資料顯示,便攜式大畫幅5×7英寸玻璃干版照相機,曾經是歐美早期最流行的機種之一。圖1所示為1890年法國著名的相機生產商PHOTO-Hall生產的一款全木質結構的裝有鏡后布簾快門的5×7英寸玻璃干版折疊式相機,可作為典型的代表(圖1)。有關該機的結構和特點,可參見本瑣談(5)(照相機2018年4月刊)。
本文所介紹的兩款5x7英寸玻璃干版相機,一款是美國柯達公司在1901年生產的柯達No.5 E型干版、膠卷兩用的5×7英寸便攜式折疊照相機( No.5 CARTRIDGE KODAK MODEL E);另一款是德國C.P高茲(GOERZ)相機公司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生產的裝有達格名鏡頭( DAGOR)的5×7英寸便攜式折疊照相機,僅供參考。
美國柯達No.5 E型5×7英寸玻璃干版折疊式照相機
柯達No.5干版、膠卷兩用折疊式相機(No.5 Cartridge kodak)是柯達公司繼柯達No.4干版、膠卷兩用的折疊式相機(No.4 Cartridgekodak)之后,推出的一款畫幅尺寸更大的干版、膠卷兩用相機。該機的畫幅尺寸為5×7英寸,可使用5×7英寸的玻璃干版底片和柯達115型膠卷兩種感光材料。畫幅尺寸為180.5mm(長)×120.7mm(寬),使用的柯達115型膠卷。卷片軸的軸長為181mm,直徑為11.89mm。柯達115型膠卷于1898年~1949年間生產,時間長達51年之久,柯達No.5相機的首款(原始版)機型No.5 First MODEL為1898年~1901年期間生產,本文介紹的這款柯達No.5 MODEL E型相機于1901年~1907年期間生產。
該機的體積較大,拍照時需使用三腳架。該機折疊后的外形尺寸為215mm(高)×255mm(寬)×87mm(厚),木質結構機身外貼黑色飾皮,在相機的底部和前蓋板上各設一個三腳架螺絲孔。在機身的右上角設有豎幅畫面的小型單反取景器,在機身的左上角設有橫向畫幅的小型單反取景器。機頂設有手提帶,手提帶上壓印有EASTMAN KODAK Co No.5 CARTRIDGE KODAK ROCHESTER.N.Y.U.S.A標識,表明該機是由美國紐約羅切斯特伊斯曼柯達公司制造(圖2)。
按住機頂前蓋板的開啟鈕,前蓋板被彈開,將前蓋板扳成與機身呈900時,前蓋板可被機身兩側的金屬支撐桿自動鎖?。▓D3)。前蓋板的外形尺寸為200mm(長)×145mm(寬),前蓋板的中間設有寬度為30mm(寬)×200mm(長)的滑道,滑道兩側鑲有棕紅色經拋光處理的木板,左側木板前端的白色標牌為該機的距離標尺,該機的調焦范圍由2米~∞。。該機前蓋板右側的前端設有調焦鈕,調焦鈕采用兩個相同的圓鈕進行自鎖的方式,調焦時可先將外面的調焦鈕向外拉出進行調焦(圖4),調焦后將此鈕推回原位(圖5),用里邊的鎖鈕將調焦鈕鎖住,可防止調焦鈕由于皮腔的回縮力產生自行滑動。
用手捏住鏡頭下面的兩個圓形捏手,可將鏡頭沿前蓋板上的滑道拉至距離標尺的∞位置,此時可看到該機的外觀。打開T門,把光圈開至最大,用毛玻璃可觀察到遠處十分清晰的影像,該機實測的焦距為210mm。
這臺美國柯達No.5 E型干版、膠卷兩用的相機,裝有可雙倍伸長的紫紅色的皮腔,皮腔的最大伸長達330mm,因此該機可進行近距和微距攝影。在該機的皮腔達到最大伸長狀態(tài)時(圖6),由于皮腔的回縮力,使調焦鈕也會隨之滑動,此時用旁邊的鎖鈕必須將調焦鈕鎖死,才萬無一失。
由于該機既可以使用玻璃干版底片,也可以使用柯達115型膠卷,因此該機有兩個機身后背可以更換。圖7為使用柯達115型膠卷時使用的機身后背,在后背的右上角設有計數紅窗。
向上抽出這個機身后背,可看到機身后部的內部結構(圖8)。在后背的中心有一個較大圓形標識:No.5 CARTRIDGE KODAK MODELE MADE BY EASTMAN KODAK COROCHESTER.N.Y.U.S.A專利1885,1894,1897,1898年(圖9)。
圖10為該機的內部外觀。機身的中間為實際拍攝畫幅,實測畫幅尺寸為173mm(長)×120mm(寬),比5×7英寸的名義畫幅尺寸稍小一些。機身的兩側分別為卷片倉(圖11左側)和(圖11右側),卷片倉的機身底部有折疊的卷片手柄。由于該機使用的柯達115型膠卷的膠卷軸很長,達181mm,因此該機的卷片倉和膠卷倉也很大,空間尺寸為190mm(高)×37mm(寬)×50mm(深),畫框外的兩側分別設有較粗的金屬活動導片軸。
使用該機拍5×7英寸的玻璃干版時,可將機身后背換成拍5×7英寸的玻璃干版后背,這個機身后背的中間向外凸出一個空間,從機身上部形成一個插口,用來插放取景對焦屏和玻璃干版底片盒。由于該機的這個5×7英寸的玻璃干版后背已經缺失,因此可以以柯達No.4 4×5英寸玻璃干版后背作為參考(圖12),兩者的形狀完全一樣,只是外形尺寸不同,圖13為該機使用的5×7英寸木制干版底片盒。
這臺柯達No.5 E型干版、膠卷兩用相機的快門由柯達公司制造,并在鏡頭下面和鏡頭下的電鍍光圈值金屬面板上刻印有EASTMAN KODAK CO.標識。該機的鏡頭為4片2組,沒有鍍膜。鏡頭外圈上的標識為RAPID RECTILINEAR BAUSCH-LOMBOPTICAL CO. F8,實測的焦距為210mm,表明該機鏡頭由博士倫光學公司制造(圖14)。
鏡頭面板的上部設有B、I、T三檔快門速度,與一次按壓方式的快門釋放方式不同的是,該機為先上弦、后釋放的方式設計,使用三檔快門時,需先將快門頂部的小扳手向右扳,給快門上弦,然后可手動或氣動釋放快門,該機Ⅰ檔的快門速度為1/25s。
該機的光圈調整在鏡頭面板的下部,設置在電鍍標牌上,光圈刻度值為F4、F8、F16、F32、F64、F128共6檔。F4最大光圈一般只作取景對焦用,實際拍攝時,該機的最大光圈為F8,這是早期鏡頭設計的一種方式。
該機鏡頭的另一個特點是,在正常分布的光圈刻度上面還有F16、F32、F64_檔光圈刻度值(圖15),這三檔光圈的刻度與下面正常光圈刻度中的F32、F64和F128分別相對應。這表明該機的鏡頭為一支組合式的鏡頭,不但標頭可以成像,而且單獨的前鏡組和單獨的后鏡組都可以單獨成像。
把鏡頭拉至前蓋板距離標尺的∞位置,打開T門,光圈開至最大,用毛玻璃在機身后背上觀察,可看到遠處十分清晰的影像,此時實測的標頭焦距為210mm,擰下后鏡組,使用單獨的前鏡組繼續(xù)調焦,當調焦至前鏡組距離后背毛玻璃達到300mm時,可在毛玻璃上看到遠處十分清晰的影像,表明這支鏡頭的前鏡組焦距為300mm。擰下前鏡組,安上后鏡組繼續(xù)調焦,當調焦至皮腔達到最大的伸長330mm時,此時在后背毛玻璃上只能看到遠處模糊的影像,當毛玻璃向后移到后鏡組距離毛玻璃達到350mm左右時,才能在毛玻璃上看到遠處十分清晰的影像,表示這支鏡頭的后鏡組焦距已經超過該機皮腔的最大伸長,表明該機不能使用單獨的后鏡組進行拍攝,只能使用標頭和前鏡組進行拍攝,這就是該機鏡頭設置兩組光圈刻度的原因和目的。
縱觀這臺體積較大、外觀設計豪華典雅的柯達No.5 E型干版、膠卷兩用相機,該機所有的金屬電鍍件沒有一點銹蝕,至今依然光亮如新,紫紅色的皮腔和用優(yōu)質木料制作的機身可充分顯示出該機精心設計和精心制作的工匠精神。因此該機除了具有特定的收藏和研究價值外,還具有很好的觀賞效果,該機很新,品相很好。
德國C.P.GOERZ便攜式5×7英寸玻璃干版折疊式照相機
德國C.P高茲相機公司是著名的老牌相機公司之一,它生產的早期相機產品有其自己特有的設計理念和風格。該公司早在1896年就發(fā)明了裝有布簾快門的9×12cm支撐桿式的玻璃干版折疊照相機,是德國最早生產玻璃干版相機的公司之一,該公司還以1892年首次推出的6片2組的達格( DAGOR)著名鏡頭而聞名于世。
這臺早期生產的便攜式大畫幅5×7英寸折疊式相機就安裝有達格名鏡和可三倍伸長的超長皮腔,生產于上世紀三十年代。
該機的體積較大,折疊后的外形尺寸為220mm(高)×220mm(寬)×110mm(厚)。拍照時需使用三腳架,該機在機身底部和前蓋板上分別設有三腳架螺絲孔。該機整體用優(yōu)質木料制作,外貼黑色飾皮,機頂設有手提帶(圖16、圖17)。按住機頂前蓋板的開啟鈕,前蓋板被彈開,將前蓋板扳成與機身呈90°時,前蓋板可被機身兩側的金屬支撐桿鎖住(圖18)。
相機的前蓋板中間設有寬度為31mm、長度為200mm的滑道,滑道兩側鑲有經過發(fā)黑處理并拋光的黑色木條,十分美觀?;雷髠仍O有該機的拍攝距離標尺,該機的調焦范圍由7英尺~∞,滑道的右側設有小型單反取景器、水平儀和調焦鈕(圖19)。小型單反取景器可向外翻轉90°,作橫幅畫面取景。
向外拉出前蓋板右側前端的調焦旋鈕,使滑道向前移動,向前可移動的最大距離為150mm;繼續(xù)旋轉調焦鈕,可使滑道下面的面板在前蓋板上繼續(xù)向前延伸,延伸的最長距離可達140mm。圖20為該機前蓋板上的中間滑道和滑道下面可移動面板向前伸長的最大狀態(tài),此時已延伸出前蓋板的距離達290mm。表明該機裝有3倍超長的皮腔,可以進行近距和微距攝影。
將該機的鏡頭沿滑道拉出,可看到相機的外觀。向外拉出調焦鈕,將鏡頭拉至滑道的最前端,此時鏡頭與后背毛玻璃屏的距離為300mm,實測的最近拍攝距離為1米左右。旋轉調焦鈕,可使皮腔繼續(xù)向前延伸,滑道全部伸出后,繼續(xù)旋轉調焦鈕,可使皮腔繼續(xù)向外延伸,達到該機皮腔的最大伸長狀態(tài),此時該機的鏡頭距離機身后背毛玻璃屏的距離為420mm,實測最近的拍攝距離為290mm,該機進入微距拍攝狀態(tài)。
打開機身后背毛玻璃屏的蓋板,可看到該機后部的外觀(圖21)。毛玻璃屏的后蓋板與前蓋板一樣,用經過發(fā)黑處理并拋光的優(yōu)質木料制作,十分美觀。使用該機拍照時,先將毛玻璃屏向后扳,然后可橫向插入5×7英寸的底片盒(圖22),抽出底片盒上的擋板,可對底片進行曝光,曝光后插回底片盒上的擋板,可進行底片的沖洗。
按住機身頂部后角的兩個開啟鈕,可將毛玻璃屏從機身上卸下(圖23)。把毛玻璃屏旋轉90°后再安裝到機身的后背上,該機可進行豎幅畫面的拍攝,圖24為從機頂向下插入底片盒的外觀。
這臺德國高茲5×7英寸便攜式干版相機的鏡頭可以上下移動,最大移動距離為35mm。鏡頭也可以左、右橫向移動,向右最大可移動25mm,向左最大可移動25mm(圖25)。
除此之外,該機的鏡頭還可以上仰和下俯。在機身右側的底部設有一個較大的直絲滾花旋鈕,旋鈕可控制一根貫穿機身底部很長的絲杠,絲杠兩端靠機身內側壁上各設一對傳動齒輪,用于帶動前蓋板的俯、仰動作。圖26為設在機身右側底部的旋鈕,圖27為機身內底部的長絲杠,圖28為絲杠左端的一對傳動齒輪。
向外拉出機身右側底部的旋鈕,順時針旋轉可使前蓋板和鏡頭上仰,最大仰角約15°(圖29),逆時針旋轉此旋鈕可使前蓋板和鏡頭向下俯,最大的下俯角度約15°(圖30)。
這臺德國C.P高茲5×7英寸便攜式干版相機安裝有結實耐用的康盤快門,快門速度分Ⅰ(相當于T門)、D(相當于B門)、M(速度檔)和1~1/150s調速盤兩部分,快門速度共計10檔,各檔快門速度均能正常工作。
該機安裝有著名的高素質達格( DAGOR)鏡頭,鏡頭的結構為6片2組,不但標頭可以成像,而且單獨的前鏡組和單獨的后鏡組都可以成像,成像的質量也非常好,單獨的前、后鏡組焦距比標頭要長得多,實測的后鏡組焦距為450mm,這也是該機安裝有3倍超長皮腔的主要原因所在。
此外,高茲達格鏡頭的另一個特點是,隨著光圈的縮小,鏡頭的視角也會變大,最大視角可達70°,因此達格鏡頭也可作為廣角鏡頭使用。
達格鏡頭于1892年由C.P高茲相機公司首次推向市場,深受攝影愛好者的歡迎,現在已經成為值得收藏名鏡頭之一,長焦距、大畫幅帶快門的早期達格鏡頭二手相機市場價格不菲。
該機鏡頭的內圈標識為C.P.GOERZ BERLIN DAGOR 1:6.8F=21cm鏡頭號No.59028,鏡頭沒有鍍膜,鏡片十分潔凈(圖31)。
綜上所述,自從美國的伊斯曼柯達公司于1888年發(fā)明了膠片干版和膠卷以后,由于柯達公司有力的宣傳和推銷這種新型的感光材料,使照相機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從有關資料和相機實物來看,畫幅5×7英寸的照相機可成為小型化、便攜式干版照相機的分水嶺。
1890年法國生產的圖1所示的這款5×7英寸木制玻璃干版便攜式相機和本文所介紹的這款柯達No.5 E型玻璃干版和膠卷兩用的便攜式5×7英寸相機,就可以作為典型的代表。此后生產的便攜式的玻璃干版和膠片干版照相機的畫幅尺寸都小于5×7英寸。
以柯達相機公司在1898年首次向市場推出的柯達No.5 CartridgeKODAK型5×7干版、膠卷兩用相機為例,這是柯達公司在便攜式的照相機中畫幅尺寸最大的一款機型,該機既可以使用5×7英寸的玻璃干版,也可以使用柯達115型膠卷。
而在1897年首次推出的柯達No.4 CartridgeKODAK型膠卷、干版兩用相機的畫幅尺寸為4×5英寸。
在1900年首次向市場推出的柯達No.3 CartridgeKODAK型膠卷、干版兩用相機的畫幅尺寸為82mm×108mm,使用柯達119型膠卷,畫幅尺寸比4×5英寸更小,名義尺寸相當于3 1/4×4 1/4英寸,有關這種畫幅尺寸的干版、膠卷相機另文介紹。
從以上的情況可以看到,柯達相機公司從1 897年開始,在短短三、四年的時間內連續(xù)推出了柯達No.4型、柯達No.5型和柯達No.3型三種不同畫幅尺寸的干版、膠卷兩用的便攜式照相機,而且這三種具有標志性不同畫幅尺寸的照相機流行時間長達四、五十年,這在照相機的發(fā)展史和生產史上也并不多見。
眾所周知,5×7英寸的照相機,由于拍攝的底片大,因此不用放大,直接印相所得到的效果不但清晰度好,而且觀賞的效果也不錯,因此在早期是非常流行的便攜式照相機的主要機型之一,5×7英寸的干版照相機種類很多、形式多樣、大多功能完善并安裝有高素質鏡頭,因此早期5×7英寸的干版照相機也成為相機收藏的主要機種之一,具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