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平
迷上徒步旅行的老媽最近一直在宣傳翚嶺古道的奇、俊、美。在她的言語中我們了解了這條古道,知道它是順山勢、沿溪水而建,沿途景色絕佳。對了,她還翻出了朋友圈“驢友”們曬出的靚照,這著實(shí)誘惑了我們。說來也是慚愧,身為土生土長的績溪人,我的活動范圍竟只局限在城關(guān)。今天,我們?nèi)嗽诶蠇尩膸ьI(lǐng)下,踏上了這條見證了績溪?dú)v史的“徽商之路”。
早早地把車停在村口的停車場,我們一行走進(jìn)了村莊。我假裝專業(yè)地向程程介紹一路上看見的各種蔬菜:“這是青菜,那是蘿卜,那藤上長著的是四季豆,開著黃色碗口大花的是南瓜……”遇到不太肯定的,我就把目光投向老媽,尋求幫助。
路上小狗們扎堆聚在一起,看見我們則狂吠不止,更有膽大的還尾隨我們走了幾步。
村民修建地基翻出的黃泥巴擋住了小狗們的腳步,但我們還得前行。我們的目標(biāo)是白云深處若隱若現(xiàn)的那座山。老爸早早折了一根樹枝當(dāng)拐杖,做好了長征的準(zhǔn)備。開始登山了,青石板路上鋪著厚厚的落葉,眼里滿是黃綠相間的色彩,感覺確實(shí)美妙。
程程的興致很高,一路上像只幸福的小鹿,她緊隨開道的老媽,蹦蹦跳跳地走在隊伍的前面。我出行前欠考慮,穿了一件長針織開衫。沒走多遠(yuǎn),路邊的蒼耳、鬼針草就都牢牢地扒在了我的衣服上,把我當(dāng)成了免費(fèi)的旅行車。我邊走邊處理這些討厭的植物,自然落在了隊伍的最后面。程程知道我的悲慘處境后,變得更開心了,開始就地取材玩起了游戲。她把蒼耳等當(dāng)成武器,不斷地往我們這些移動的人靶上投射??吹竭@些小東西扎在我們的衣服上,她樂不可支。可能是覺得游戲中沒什么互動,不夠爽吧,她居然自導(dǎo)自演起來。瞧,她往自己的衣服上放了許多的蒼耳,然后笑稱自己是電視神劇里面中箭無數(shù)的英雄,不屈不撓地“戰(zhàn)斗”著??此粋€人演得那么高興,我們真心感嘆孩子的快樂就是這么簡單。
一路上玩著蒼耳,吹著蒲公英,拽著狗尾草,程程在游玩間不知不覺地也傳播了種子。這樣看來,不得不感嘆植物媽媽們確實(shí)有辦法。
山路越走越遠(yuǎn),野草也越來越高,程程的尖叫聲也越來越密。遇到野蜘蛛,尖叫!遇到松毛蟲,尖叫!遇到松鼠,尖叫!找到板栗、橡栗子,仍然是尖叫!叫聲千篇一律,聽不出哪些是恐怖的哪些是興奮的。她的每一聲尖叫都如同在寂靜的午夜炸開的煙花,穿透力極強(qiáng)。她不斷的尖叫聲讓我們開始打退堂鼓,老爸最先提議:“撤!”老爸的擔(dān)心不無道理,深山里難免有蛇,我們在一人高的野草叢里穿梭確實(shí)有危險。加上昨天下了一天的雨,腳下的青石板路滑溜溜的,這更增加了我們爬山的難度。老爸的提議,我們大人一致贊成,只有程程不樂意。她認(rèn)為這是探險,有危險才更刺激。
4比1,程程輸?shù)煤軓氐?。我們開始往回撤。程程先是站著不走,看我們一個個都不理她,覺得沒指望了,就嘟著嘴,不顧路滑,一路跑下了山。喊她,她不睬;追她,追不上。看來,孩子是真失望、真生氣了。
一場興致勃勃的旅行,就這樣以遺憾告終。翚嶺古道上,王安石曾留下“曉渡騰溪霜落后,夜過翚嶺月明中”的詩句,傳說這首詩還曾引得乾隆皇帝夜過翚嶺呢。據(jù)說,乾隆皇帝過翚嶺時,將被草木遮掩只露出半截的石碑上的“翚嶺”誤讀成了“羽嶺”。當(dāng)然,這只是傳說,無法考證,不過在績溪這個錯誤的地名一直訛傳至今,這也算得上是個證據(jù)吧。我認(rèn)為,相比今天未能登頂,古道的年久失修,才是更大的遺憾。
國慶假期我們沒有遠(yuǎn)行,而是去周邊找了一些未開發(fā)的小景點(diǎn),打算從中尋找不一樣的樂趣。翚嶺之行程程期待很久了,也提前查了資料做了功課,甚至還主動說要寫一篇配圖作文放到朋友圈“炫耀”。但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爬山爬到一半,越走越荒涼,大人們一合計就提前打道回府了。孩子沒有危險意識,甚至覺得需要通過探險尋求刺激。但她無法違抗父母的命令,只能悶悶不樂地下山。
孩子不開心,家長自然會心疼,她之前主動制訂的寫游記的計劃也會泡湯。于是我馬上和孩子溝通,告訴她歡快的旅行常見,可“半途而廢”的旅行不常見,更值得寫。寫作文找主題不走尋常路,也算是一種創(chuàng)新。但家長動動嘴,孩子寫斷手,我們不能做只動嘴的專制家長。所以,當(dāng)孩子提議,要我陪她一起寫時,我沒有猶豫。孩子不在意我的文筆好不好,能夠陪她寫,她就很開心,因為這種陪伴少之又少。
寫過親子同題你就會知道,這是非常好的親子溝通方式。我們和孩子的視角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所以通過我們的文字能夠看到事物的不同面,還能增進(jìn)彼此的理解。通過寫同題文章,我也獲得一個警示,就是以后孩子寫作文,不要再一味責(zé)怪孩子:“怎么一篇作文要寫幾個小時啊,你到底在想什么呀?趕快寫!”因為寫這篇習(xí)作,我花的時間比她更長。我認(rèn)識到,作文,確實(shí)需要花時間構(gòu)思、花時間修改。
面對潛藏的危險,孩子躍躍欲試,想挑戰(zhàn);父母長輩仔細(xì)思量,求安全,他們中間有誰錯了嗎?沒有,只是雙方考慮的重點(diǎn)不一樣而已。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相互之間的不理解和爭執(zhí),或許和對錯無關(guān),只和看事情的角度有關(guān)。同樣,對于學(xué)習(xí),對于寫作,家長和孩子的看法也可能會因為角度、立場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意見。這個時候怎么辦?一味仗著家長的身份,命令孩子聽從自己嗎?這應(yīng)該不算是好的處理辦法。若我們能和程程媽一樣,和孩子一同學(xué)習(xí),一同寫作,應(yīng)該更能和孩子取得共識,從而協(xié)商著找到好的學(xué)習(xí)和寫作方法吧!而孩子也可以通過這種溝通,加深對父母的了解,從而懂得一件事情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并認(rèn)識到世界是很豐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