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等
從穆巴拉克時期開始,朝鮮就在埃及維持著較大規(guī)模的存在,朝鮮駐埃使館據說有近百人……
6月12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同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會面,引起世界矚目。此前報道稱,在韓朝、美朝首腦會談前,朝鮮正在擴大友邦外交,如持續(xù)發(fā)展與中、俄、蒙等友好國家的關系以強化自身地位。與此同時,從東盟到北歐、從非洲到拉美,朝鮮同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其中還有不少是“鐵哥們”。
朝鮮與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作為“七十七國集團”和“不結盟運動”正式成員國,朝鮮積極開展與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交往。如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2016年訪問赤道幾內亞這樣的國家,既出乎意外,也在情理之中。朝鮮1991年9月加入聯(lián)合國,2000年7月加入東盟地區(qū)論壇,東盟10個成員國均與朝鮮有邦交。今年4月,朝鮮外相李勇浩出席在阿塞拜疆舉行的不結盟運動部長級會議并訪問俄羅斯。阿塞拜疆總統(tǒng)表示,阿愿意發(fā)展同朝鮮的友好關系。
談到朝鮮外交的特點,遼寧社科院研究員呂超認為:最高領導人親力親為,使外交政策能得以迅速實施;重視與發(fā)展中國家、弱小國家的交往;外交方針政策隨時可以大起大落地調整,具有跳躍性;重視獲取政治、經濟實效。
呂超表示,冷戰(zhàn)時期,朝鮮對外出售武器和相關技術,并派出人員為所售武器做維護和指導,朝鮮空軍飛行員更是多次參與中東戰(zhàn)爭。在馬里、索馬里等非洲戰(zhàn)亂國家都曾出現朝鮮軍事顧問身影。這樣的經歷使朝鮮在遭受外交孤立時仍不時有聲援國出現。與朝鮮和美國都有良好關系的瑞典、蒙古國則經常起到雙方傳話筒的作用。另外,朝鮮重視對外交官的培養(yǎng),外交人員普遍素質較高,其中不乏朝鮮副外相崔善姬這樣的“美國通”。
蘇伊士運河的一個河心島上,坐落著一座槍口朝天的巨型AK步槍雕像。該雕像由朝鮮援建,象征著朝鮮和埃及之間長久而持續(xù)的雙邊友誼。朝鮮與埃及正式建交于1963年,但雙方的官方互動早在1956年就開始。
當年,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為表達對埃及人民收回蘇伊士運河斗爭的支持,象征性地捐贈一筆錢,雖數額不多,但被當時的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視為反帝斗爭的同路人。
1973年中東戰(zhàn)爭開打前,由于蘇聯(lián)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拒絕再向埃及提供戰(zhàn)爭物資,時任埃及空軍司令的穆巴拉克邀請使用蘇式先進裝備的朝鮮飛行員直接加入埃及空軍,與以色列軍隊作戰(zhàn)。1973年6月,由1500人組成的朝鮮軍事顧問團秘密開赴埃及,協(xié)助埃及防空軍操作位于西開羅基地的地空導彈。
穆巴拉克當選埃及總統(tǒng)后,還多次出訪朝鮮。經濟上,兩國近來也有互動。埃及電信巨頭Orascom公司自2008年與朝鮮政府合作開通朝鮮3G手機業(yè)務后,有關該公司負責人受到朝鮮領導人接見等報道就屢見不鮮。
“朝鮮與埃及的雙邊關系某種程度上說是‘鮮血凝成的,既有價值觀契合,也有現實利益交匯?!敝袞|問題學者、美國密歇根大學艾森伯格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驍越說,同為“不結盟運動”的重要成員,反對帝國主義的共同訴求,構成兩國走近并一路相伴相隨的價值基礎。同時,埃及對同為蘇式武器使用者的朝鮮有軍事需求,朝鮮在相對孤立的國際環(huán)境下,有出口創(chuàng)匯的現實需要,讓兩國一拍即合。
從穆巴拉克時期開始,朝鮮就在埃及維持著較大規(guī)模的存在,朝鮮駐埃使館據說有近百人。
今年3月中旬,蒙古國總統(tǒng)辦公廳主任表示愿做“朝美調停人”。有國際輿論說,蒙古國與朝鮮稱得上是“鐵哥們”。
1948年10月15日,就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一個多月后,蒙朝宣布建交。蒙古國首任駐朝大使桑布與金日成主席建立了深厚情誼,據說朝鮮戰(zhàn)爭期間,兩人曾在掩蔽所里下過棋,算是生死之交。金日成1988年訪蒙時專門接見桑布的后人,并多次邀請他們去朝鮮。
朝鮮戰(zhàn)爭期間,蒙古國向朝鮮無償提供22萬余頭牲畜,并支援肉食品、服裝和小麥等物資。上世紀50年代,蒙古國8名教師還撫養(yǎng)過200名朝鮮孤兒,被稱為“蒙朝人民友誼的歷史見證”。蒙朝兩國在遭受自然災害時互相伸出援手。1954年朝鮮向蒙古國贈送20噸大米、10噸蘋果。2003年蒙總理訪朝時免除朝鮮部分債務。2004年蒙總統(tǒng)訪朝時向朝方贈送4.6噸肉制品等。
蒙朝建交以來,朝鮮有近40個代表團訪蒙,包括1956年和1988年金日成主席兩次訪蒙。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多次訪蒙,足以說明朝鮮對蒙古國的重視程度。
朝鮮上世紀50年代在蒙古國設立大使館,使館1999年因財政問題關閉。2004年8月朝鮮在烏蘭巴托舉行復館儀式。蒙古國外交部網站顯示,朝鮮駐蒙使館坐落在以蒙駐朝首任大使桑布命名的街道上。去年2月,朝駐蒙大使參加了以金正日命名的一所幼兒園的紀念活動。
今年3月,朝鮮外務相李勇浩訪問瑞典,朝韓美三方非正式會談在芬蘭南部城市萬塔舉行。有網民戲稱,“在世界地圖上,朝鮮和北歐之間只隔著一個國家,那就是俄羅斯”。實際上,政治上的倚重和經濟上的互動,才是朝鮮和北歐國家往來的真實寫照。
中立國家芬蘭曾是蘇聯(lián)的“密友”,所以同朝鮮的關系也很密切。1973年,通過秘密溝通,朝鮮一舉打破西方國家的外交封鎖,挪威、瑞典、芬蘭等5個北歐國家宣布與朝鮮建交。
此后,瑞典跟朝鮮互派大使,成為第一個在朝設館的西方國家。瑞典駐朝使館不但負責北歐國家在朝鮮的利益,也負責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在朝利益。
上世紀60年代,在蘇聯(lián)等國資助下,朝鮮工業(yè)現代化發(fā)展迅速,經濟年均增長率一度高達25%,大有追趕日本之勢。瑞典看準機遇,一度鼓勵瑞典各大公司開發(fā)朝鮮市場。朝鮮也利用跟北歐國家的關系,從歐洲市場匕進口一些物資。
由于美國、日本等國和朝鮮都沒有外交關系,因此北歐國家就成為朝鮮跟相關國家接觸的一個重要渠道,或明或暗的外交溝通持續(xù)進行著。朝鮮外相李勇浩訪問瑞典時,會談的一個重點就是“聚焦瑞典作為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保護國的領事職責”。有猜測認為,雙方可能就釋放3名被朝拘留的美國人展開過討論。作為美國在朝鮮利益的代辦國,瑞典代理到朝鮮的簽證等美國領事業(yè)務。如遇美國公民在朝鮮被羈押,瑞典使館要出面保護和溝通。
其實瑞典早在朝鮮戰(zhàn)爭期間就開始介入半島事務了。戰(zhàn)后,沒有參加“聯(lián)合國軍”的瑞典,作為中立國停戰(zhàn)軍事委員會成員之一,向板門店非軍事區(qū)派駐軍人觀察員。2001年,歐盟輪值主席國瑞典首相佩爾松代表歐盟,率領高級代表團訪問朝鮮,幫助促進朝鮮半島的和平進程。佩爾松是第一個訪問朝鮮的西方國家政府首腦。
摘編自《環(huán)球時報》201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