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云
新課標和部編教材倡導張揚人文精神,重在教人求善、求美,應該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涵養(yǎng),情感的生成,品格鑄造,心靈的建塑。其間強調的應該是個性意識、自由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激發(fā)著三種意識,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語文課堂教學,帶給學生的是一份靈性、一份浪漫、一份激情、一份執(zhí)著——他們將提高學生的精神品味,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教師要運用各種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潛能,積極鼓勵學生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獨立探究,主動融合,自我反思,與作者傾心的精神對話。
一、激勵思考 品味語言
學生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情感去滲透文本因而獨抒己見,這種理解愈具個性就愈加寶貴。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更加重視激勵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心理處于沖突而又渴望得到解決的狀態(tài),并撞擊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我上《愛蓮說》講到“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這句時,我特別強調這里的“甚”是“非常、十分、很”的意思,讓學生養(yǎng)成積累文言詞語的好習慣。這時班上有一學生舉手說課外輔導書上 “甚愛”的“甚”是“盛開”的“盛”。這個班是學校的千里馬班,學生學習非常自覺認真愛提問題,這個問題被提出后,全班40雙眼睛齊刷刷地看著我,我的大腦飛速運轉快速回憶,雖然知道教材在改革,可開學初教材發(fā)下來時我們就核對過了,主要是文章篇目和數(shù)量變動較大,老課文內容有改動,真沒想到。
怎么辦?學生們還是疑惑地看著我,我不想讓學生失望,于是我又像拋繡球一樣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你們覺得哪個好?教室里先是一片沉寂,而后我讓他們反復朗讀,品味比較兩者之間的區(qū)別,在我的點撥下,學生立刻七嘴八舌話開來,有的說用現(xiàn)在這個“甚”好,這樣不僅翻譯起來順暢,而且還形象地寫出了世人愛牡丹的程度,有的說既然課外書用“盛”,說明以前教材就用這個字,說不定是新書有錯呢。我即刻表揚了這一看法,不唯教材論,不迷信書本,真的是盡信書不如無書。還有的說,從文意角度來看,前文說“陶淵明獨愛菊”,接著說“世人盛愛牡丹”,“獨”與“盛”構成呼應關系。學生分析得都有道理,究竟用哪個字好呢?我隨即又給學生展示出一組詩句“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保ò拙右祝拔ㄓ心档ふ鎳?,開花時節(jié)動京城?!保▌⒂礤a)“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保ò拙右祝叭龡l九陌花時節(jié),萬馬千車看牡丹?!保ㄐ炷┩ㄟ^對詩句的理解,學生們一致認為還是老版本“盛”好,因為這里的“盛”不僅可以翻譯為“盛行”,還表現(xiàn)了世人紛紛追求奢華的社會風氣,更表達了作者對牡丹之愛的諷刺之意。這樣品味感悟是獨特的,具有開放性,因而也是最有價值的。思維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精神自然愉悅了。
二、新舊對照 獨立探究
人天生具有認識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樂于自己去追問,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并在這一過程中展現(xiàn)自己的力量,獲得生命的意義,如果語文教學中漠視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那么語文學習會成為一件疲于應付的苦差事,會越學越“沒味”,因為學生從中感受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自我存在的價值。減少對學生的時空占領,給學生一個自主開展的空間,鼓勵學生對課文進行大膽的獨立探究。
酈道元的《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文章富有詩情畫意,意味雋永,教師應引導品味文章的語言,我把事先文印好的人教版注釋材料發(fā)給學生,讓他們仔細閱讀比較有哪些不同,學生們立即進入戰(zhàn)斗階段,認真閱讀,仔細比較,圈點勾畫。時間在悄無聲息中溜走,通過對照,學生發(fā)現(xiàn)有三處解釋不同,“略無”,人教版翻譯為“毫無”,部編翻譯為“完全沒有”;“襄”,人教版翻譯為“上”,部編翻譯為“升到高處”;“沿溯阻絕”,人教版翻譯為“上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斷了”,部編翻譯為“上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斷了”。學生發(fā)現(xiàn)不同之后,立即就自問起來,部編教材為什么要這么翻譯?這樣理解有什么好處呢?這樣的連問把他們自己帶入一個更高的境界,精神也走向縱深。獨立探究后發(fā)現(xiàn)“略無”翻譯為“完全沒有”更能突出三峽“兩岸連山”的“連”字,山不僅多,且連綿不斷,和后文寫“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相照應。“襄”,部編翻譯為“升到高處”,水勢大,給人有一種沒頂?shù)母杏X,很好地寫出了三峽夏季水流湍急洶涌的奔放美?!把厮葑杞^”,部編翻譯為“上行下行的航道都阻隔斷了”。這樣更符合事實,這里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也為下文寫一個特例作鋪墊。
學生在新舊版本對照中,深入作品的意境,涵詠體會,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獲得美的享受,提高了精神品味。教師對學生沒有太多的限制,學生有了屬于自己的空間、時間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思想以及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力,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一方快樂天堂。
三、適度移情 主動融合
由于學生受其文化修養(yǎng)、生活閱歷和思想水平的影響,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往往存在一定的距離,這就要求教師采取適度移情,主動融合的方法,幫助學生零距離。部編教材新課文朱德《回憶我的母親》,表現(xiàn)母親聰明能干這一特點,文中寫道:“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边@樣的文章,這樣的內容,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很遙遠,他們很難體會朱德母親的那種想法設法讓孩子們吃飽吃好的慈母之心,從而更難體會朱德對母親的那份感激懷念之情。
朱德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她又是不平凡的,怎樣讓學生體會到這不平凡呢?要實現(xiàn)學生與作品之間的融合,教師必須通過“移情”的方法,通過感性直觀深入學生內部,領悟其深層意蘊。我適度移情:你們家吃的是什么飯?你們家吃飯會把油拌在飯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立刻主動融合起來,有的說:“我家不這樣吃,我家炒菜時放油”,有的說:“油炒飯時會放油。”學生沉浸其中,主動融合,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理解文本,教師層層追問,學生恢復了作者的原意。朱德佃戶家庭出身,生活自然是苦的,雜糧粗飯拌油吃,不僅有滋味,更能給孩子們提供點營養(yǎng),這樣母親的聰明能干和疼愛子女的慈母之心就躍然紙上。學生也變得有內涵,有活力。
語文學科人應該更多地教給學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什么是高雅的趣味,語文教學追求詩歌般激情,相聲般幽默,小說般結構,戲劇般沖突。提高學生的精神品味,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