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儼后,麻 娟,左敦穩(wěn),李學偉,3
(1.山東理工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2.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機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3.西安瑞特快速制造工程研究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0)
Bucket Brigades是一種采用walking-worker的生產組織形式,中文文獻一般稱之為斗鏈,其基本規(guī)則為:
規(guī)則1工人按固定順序排列且不允許超越,工人與工件同步移動的同時完成作業(yè),直到下游工人接手其工件(或到達末端)。
規(guī)則2完成作業(yè)的工人返回上游工人處接手工件(或從始端領取任務)。
斗鏈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其中wj(j=1,2,…,n)表示在線工人,xj表示工人wj的位置。斗鏈最早由Bartholdi和Eisenstein開始研究,其研究基于以下約束:①工人為異質員工,按照作業(yè)速度由慢到快遞增排列;②由于工件交接和回取耗時比作業(yè)時間小得多,回取速度和交接時間忽略不計;③作業(yè)均勻連續(xù)分布在生產線上,交接可在任意位置進行[1]?;谏鲜黾s束,Bartholdi等[1]建立了一個標準斗鏈(Normative Bucket Brigades, NBB)模型,并證明NBB具有自平衡性。
在NBB的基礎上,國內外諸多學者對斗鏈展開了研究。Bartholdi等[2-3]分析了隨機斗鏈的自平衡特性和生產效率,并針對分支裝配線設計了一種作業(yè)共享機制;Bratcu等[4-5]結合實際案例,采用混合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分析斗鏈的平衡性,并基于MATLAB進行建模與仿真;Armbruster等[6-7]針對工人差異,建立改進模型以提高生產效率,并研究了工人學習能力對斗鏈性能的影響;Song等[8]通過優(yōu)化工人指派進行斗鏈的自平衡研究;Lim[9]和Quader等[10]對雙向作業(yè)斗鏈進行研究,保證工人在回走階段也能有效作業(yè);Manzini等[11]和Hong等[12]將斗鏈應用于物流配送倉儲的揀貨系統(tǒng);Chen等[13]在斗鏈中引入工人超越機制,以提高生產效率。目前國內的相關研究較少,徐翔斌等[14]對斗鏈進行研究綜述及應用前景展望;彭勇等[15]研究了回取速度與工件交接位置的關系,證明回取速度越小,交接位置偏離越大;廖世龍等[16]提出一種帶有超越站的超越機制,以提高產能;劉儼后等[17]根據工位約束條件的不同,對斗鏈的平衡點特性進行了對比研究。
上述研究多針對約束②或考慮超越機制進行研究,文獻[17]針對約束③進行了研究,目前尚未有針對約束①的相關文獻。在真實車間環(huán)境中,很難對個體作業(yè)速度進行衡量和評價,作業(yè)速度或作業(yè)時間一般通過車間數據統(tǒng)計給出,約束①很難嚴格滿足。因此在實際生產中,管理決策更多的是針對作業(yè)速度相同的同質員工進行。為此,在釋放NBB的約束條件①的基礎上,本文對非嚴格遞增作業(yè)速度的斗鏈裝配線(Bucket Brigades Assembly Line, BBAL)進行建模與仿真研究,并進一步提出同質員工BBAL的有效運行規(guī)則。
有n個工人{wj|j=1,2,…,n}的BBAL如圖1所示。若定義一個基準作業(yè)速度v0,則wj的作業(yè)速度可記為vj=λjv0(j=1,2,…,n),其中λj≥1為作業(yè)速度系數,NBB滿足約束①,即λ1<λ2<…<λn。若作業(yè)速度系數滿足λ1≤λ2≤…≤λn,且至少存在一個“=”,則稱作業(yè)速度非嚴格遞增排列,本文根據約束①的滿足程度,將BBAL分為標準斗鏈裝配線(Normative Bucket Brigades Assembly Line, NBBAL)和非嚴格遞增斗鏈裝配線(Non-Strictly increasing Bucket Brigades Assembly Line, NSBBAL)兩類,其中NSBBAL又分為NSBBAL-E和NSBBAL-C,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在約束②和約束③下,所有工人在同一時刻完成任務交接,若定義裝配線長度為單位長度1(無量綱),可用工人位置xj(0≤x1<… 定理1對于自平衡的生產線,均存在一個平衡點X*=f(X*),即存在位置狀態(tài)向量X*,如果每名工人從X*給定的對應位置開始作業(yè),則其總是在該位置接手下一個任務。 定理2若工人按作業(yè)速度沿生產線嚴格遞增排列(作業(yè)速度越低的工人在排列中越靠近生產線始端),則平衡點是唯一的,該平衡點 (1) 上述定理描述了斗鏈的自平衡性,即存在一個平衡點X*,工人從任意狀態(tài)X0給出的位置開始工作,最終均能收斂至平衡點X*。在文獻[17]中,NBBAL已被證明具有自平衡性,其證明過程如下: (2) (3) 根據式(3),NBBAL的狀態(tài)轉移過程是一個Markov鏈,可表示為 Xr=T×Xr-1+λ。 (4) Xn=(0,v1tn,v1tn-1+v2tn,v1tn-2+v2tn-1 +v3tn,…,v1t2+v2t3+…+vn-1tn)T。 (5) 若記v1/vn=a0,(vj-vj-1)/vn=aj-1(j=1,2,…,n-1),則 (6) 在迭代次數r≥n時, (7) 因為λ1<λ2<…<λn,即v1 ∑aj=1,0 (8) 在NSBBAL中,式(4)所示的Markov鏈模型仍然成立,即方程X=T×X+λ存在唯一解X*=(E-T)-1×λ,系統(tǒng)具有唯一的平衡點。首先分析“<”個數為0,即NSBBAL-E(λ1=λ2=…=λn)的情況,此時式(7)中系數a0=1,a1=a2=…=an-1=0,可得 (9) (10) (11) ?j∈[1,n]。 (12) 式(12)表明狀態(tài)向量Xn=X0,即經過n次迭代后,系統(tǒng)回到初始狀態(tài),系統(tǒng)的可達狀態(tài)是一個有限集合{X0(Xn),X1,…,Xn-1},系統(tǒng)在可達狀態(tài)集內循環(huán)迭代(X0→X1→…→X0→X1→…),即NSBBAL-E不具有從任意狀態(tài)收斂的能力。即使令X0=X*,系統(tǒng)也僅是理論上處于平衡狀態(tài)(X*→X*→…),由于實際生產環(huán)境存在干擾,系統(tǒng)從平衡位置偏離后,不能重新收斂到平衡。 在更一般的情況下,不妨設λ1≤λ2≤…≤λn中存在q(0 (13) 記d1,d2-d1,d3-d2,…,n-dq的最大公約數為d(工人按作業(yè)速度分組,d為每組人數的最大公約數),另記d1/d=p1,d2/d=p2,…,dq/d=pq,則在迭代次數r≥n時式(7)表示為 … … 因為式(13)中非零系數之間的最小間隔為d,所以上述迭代過程存在d個相互獨立的遞推數列 … … … d1,d2-d1,d3-d2,…,n-dq的最大公約數為d,也就是按照排列每d個工人速度相等,即λn-(d-1)=λn-(d-2)=…=λn-1=λn,則 (14) 式(14)說明,隨著d個獨立遞推數列的分別收斂,工人wn-(d-1)的任務交接位置收斂至同一點,同理可以證明工人wd+1,w2d+1,…,wn-(d-1)的任務交接位置收斂。若n/d=nd,則按作業(yè)速度可將工人分為nd個工人組{dwk|k=1,2,…,nd},即dw1={w1,w2,…,wd},dw2={wd+1,wd+2,…,w2d},…。若將dwk作為一個整體,則所有dwk的任務交接位置均收斂,符合定理1和定理2所述的自平衡性。NSBBAL-C存在以下定理: 定理3在NSBBAL-C中,若以nd個工人組dwk作為個體,且工人組作業(yè)速度遞增(非嚴格)排列,則以dwk為個體裝配線可以從任意狀態(tài)收斂至唯一的平衡點,該平衡點 (15) 由定理3可知,若最大公約數d=1,則n=nd,dwk=wk(j=1,2,…,n),此時NSBBAL-C具有從任意狀態(tài)收斂的自平衡特性。 本文基于C++Builder 2010進行數值建模與仿真。由于任務交接在xn=1時刻同時進行且瞬時完成,則任務交接位置狀態(tài)與xn=1時狀態(tài)一致,以xn=1時的狀態(tài)X為觀察對象,記錄迭代過程中w1~wn-1的位置變化。 圖2所示為文獻[17]對NBBAL的數值仿真結果,從圖2數據可看出,NBBAL收斂于唯一的平衡點,平衡點特性符合定理1和定理2。 從圖3仿真結果可以看出,在規(guī)則1和規(guī)則2下,NSBBAL-E不具有從任意狀態(tài)收斂的能力,系統(tǒng)在可達狀態(tài)集內循環(huán)迭代,仿真結果與前面推導結論相符。 從圖4仿真結果可以看出,按作業(yè)速度對工人以d分組,以dwk為工人個體,則dwk任務交接位置向平衡點收斂,仿真結果與定理3相符,即從w1開始每隔d個工人存在一個收斂的任務交接位置。 圖5所示為最大公約數d=1時的NSBBAL-C仿真結果,此時wk=dwk,NSBBAL-C具有定理1和定理2所述的自平衡性。與圖2相比,其收斂速度小于NBBAL。 (16) 在工人沿裝配線按作業(yè)速度嚴格遞增排列時,λ1<λ2,則可得 (17) 由式(17)可看出,嚴格遞增作業(yè)速度(λ1<λ2)的NBBAL中存在一個負反饋控制,在交接位置偏離平衡點時,使偏離差值Δx2向零收斂。速度比(λ2/λ1)越大,負反饋控制作用效果越強,這也解釋了圖5收斂速度比圖2慢的原因。 在實際生產中,考慮同質員工的NSBBAL-E具有更現實的意義。由定理3及式(17)可知,當作業(yè)速度系數為λ1<λ2=…=λn(d=1)時,負反饋的控制作用仍然存在。因此,在規(guī)則1和規(guī)則2的基礎上為NSBBAL-E增加如下規(guī)則: 規(guī)則3對于首名工人w1,若其與w2的距離x2-x1小于1/n,則w1停止作業(yè);若距離大于1/n,則按規(guī)則1進行;當任務被接手后,按規(guī)則2返回。 規(guī)則3限制w1與下游工人的距離,令Δx2強制置零,繼而實現下游各Δxj的歸零,使系統(tǒng)最終收斂于平衡狀態(tài),其作用效果如圖6數值仿真結果所示。 從圖6可以看出,規(guī)則3使NSBBAL-E從任意狀態(tài)向平衡點收斂。與NBBAL的基本規(guī)則相比,規(guī)則3僅增加了對w1與下游工人距離的限制,且對于裝配線始端的首名工人w1來說,這種距離的限制在實際生產中是容易實現的。 綜上所述,NBBAL,NSBBAL-C和NSBBAL-E的自平衡特性如表2所示。 某電子產品由主板模組、上蓋模組、液晶顯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模組和其他關鍵零部件組合而成,其中LCD裝配線的作業(yè)有序關系及標準作業(yè)時間如圖7所示。該產品生產線全部采用固定工位組織形式,其生產效率及穩(wěn)定性受市場波動及人員流動的影響較大,因此現在需要基于NSBBAL-E模型對LCD裝配線進行斗鏈生產的示范性規(guī)劃。目前,LCD裝配線由6個工位S={s1,s2,…,s6}組成,作業(yè)分配情況及工位作業(yè)時間st為:s1(1,2,3,4,5),st1=23;s2(6,7,8,9),st2=23;s3(10,11,12),st3=21;s4(13,14,15,16),st4=22;s5(17,18),st5=19;s6(19,20,21),st6=17。其生產節(jié)拍C=max(st)=23。 基于實際生產數據,建立LCD斗鏈裝配線的Witness模型,如圖8a所示。根據標準作業(yè)工時,將裝配線長度定義為125(st1+st2+st3+st4+st5+st6),并采用6名同質員工作業(yè),以滿足原生產節(jié)拍要求。LCD斗鏈裝配線的正常運行如圖8b所示,其具有從任意狀態(tài)收斂的自平衡性,此時生產節(jié)拍C=125/6≈21,生產效率顯著提高;在需要調整生產效率,或由于發(fā)生動態(tài)干擾,工人數量變化時,它也可以通過自平衡性重新收斂至平衡狀態(tài),以保證最大人均效率,如圖8c和圖8d所示。 本文在NBBAL的基礎上,對NSBBAL進行了建模及數值仿真研究,分析了其平衡點特性和向平衡狀態(tài)收斂的能力,并提出NSBBAL-C的平衡點存在定理,繼而給出NSBBAL-E的運行規(guī)則,實現了其有效運行,為斗鏈在實際裝配生產中的應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思路。 本文對BBAL的模型分析和Witness仿真,是基于約束③“作業(yè)均勻連續(xù)分布,交接可在任意位置進行”,但在實際生產中,有些工序是不宜中斷的,如圖7中的作業(yè)16(撕除導電布背膠,貼于螺絲孔上)。此時若中斷作業(yè)進行任務交接,則會增加工時;若讓下游工人等待,則影響生產效率。因此,BBAL雖然不存在平衡問題,但仍需考慮作業(yè)分配順序問題,以保證交接耗時最小,這將是下一步的研究內容。3 NSBBAL自平衡性的建模分析及數值仿真
3.1 NSBBAL-E模型
3.2 NSBBAL-C模型
0,假設q個“<”分別位于λd1<λd1+1,λd2<λd2+1,…,λdq<λdq+1處,其中1≤d1
3.3 數值仿真
4 NSBBAL-E的自平衡方法
4.1 自平衡中的負反饋控制
4.2 NSBBAL-E的新規(guī)則
5 生產實例的Witness仿真
6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