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旭輝 冷瑜
山羊絨被稱為“軟黃金”,是一種非常昂貴又珍稀的紡織材料,它具有細、輕、柔軟、順滑、保暖性好等優(yōu)良特性,制成的羊絨衫、羊絨圍巾、羊絨大衣等高檔貴重紡織品深受消費者喜愛。山羊絨根據(jù)天然色澤可分為白絨、青絨、紫絨,其中白絨因其用途廣泛,易于染制目標顏色而應用價值最高。但是白絨產(chǎn)量有限,高品質(zhì)的白絨更是稀少,因此企業(yè)為降低成本,將青絨、紫絨進行脫色處理,去除天然色澤,得到近似潔白的脫色絨。由于脫色絨纖維性能方面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著重探究青絨、紫絨纖維經(jīng)微懸浮體脫色處理前后的性能變化,以期為后續(xù)紡紗織造過程纖維原料的選擇搭配提供參考。
樣品:任選30批寧夏中銀絨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的青分梳山羊絨、紫分梳山羊絨。采用西安工程大學研發(fā)的微懸浮體脫色工藝,通過預處理、氧化脫色、還原脫色三步工藝,對有色山羊絨進行脫色處理。
儀器:采用奧林巴斯公司的BX35生態(tài)顯微鏡觀察纖維形態(tài)變化,用瑞士USTER公司生產(chǎn)的OFDA2000光學掃描儀測試纖維細度、用國產(chǎn)YG004單纖維強力儀測試纖維強力、用國產(chǎn)WSB-3A白度儀測試脫色絨白度。
按照GB/T 16988—2013《特種動物纖維與綿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測定》,使用投影顯微鏡,觀察纖維形態(tài)的變化。參照GB 18267—2013《山羊絨》中的手排長度方法,使用黑絲絨板、鋼尺,測試纖維手排長度。依據(jù)IWTO-47-00《用OFDA測量羊毛纖維直徑的平均值及其分布》,使用OFDA 2000光學分析儀,測定纖維直徑。采用GB 4711—1984《羊毛單纖維斷裂強力和伸長試驗方法》,使用單纖維強力儀,測量單根纖維強力。按照GB/T 17644—2008《紡織纖維白度色度試驗方法》,使用白度儀,每個樣品在白度儀下取不同點分別測試5次,取平均值作為脫色后樣品的白度。根據(jù)GB 18267—2013《山羊絨》中,白分梳山羊絨中異色纖維含量試驗方法,檢測脫色后樣品的異色纖維含量,以N根/5g的形式表示,以兩份試樣異色纖維含量的平均值為最終結(jié)果。
觀測青山羊絨、紫山羊絨天然纖維及其經(jīng)微懸浮體脫色后的顯微投影照片,放大倍數(shù)500倍,表觀形態(tài)如圖1所示。
圖1 山羊絨表觀形態(tài)
從圖1(a)、(c)可知,有色山羊絨鱗片比較薄、翹角小且包覆整個毛干,鱗片表面平整光滑、暴露部分大、密度小,邊緣線細且清晰;但是脫色山羊絨的部分纖維鱗片受損甚至脫落,鱗片表面不再平整光滑;這勢必會增大定向摩擦系數(shù),不利于后續(xù)梳紡環(huán)節(jié)。這是因為有色山羊絨脫色處理雖然在近中性條件,但H2O2用量較高可能使鱗片層部分二硫鍵被破壞,使鱗片層呈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
測試青山羊絨、紫山羊絨天然纖維及其經(jīng)微懸浮體脫色后的纖維長度,具體情況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表2可知,有色山羊絨纖維經(jīng)脫色處理后纖維的長度變短,青絨脫色后長度平均縮短1.37mm,短絨率增加0.91%。紫絨脫色后長度平均縮短1.46mm,短絨率增加0.74%。這是因為脫色過程濕熱加工使纖維內(nèi)部α-構(gòu)象發(fā)生收縮從而長度收縮,具體表現(xiàn)為纖維平均長度縮短;加之脫色過程中高溫液流的沖擊及脫水轉(zhuǎn)運過程也有可能使得脫色山羊絨在潛在弱點處發(fā)生斷裂脫落;此外,脫色是在H2O2用量較高的條件下進行,氧化劑可能使部分肽鏈發(fā)生斷鏈反應。脫色山羊絨平均長度的縮短及短絨率的增加不利于高品質(zhì)羊絨制品的開發(fā)。
表1 青絨脫色前后纖維長度及其變化值
表2 紫絨脫色前后纖維長度及其變化值
測試青山羊絨、紫山羊絨天然纖維及其經(jīng)微懸浮體脫色后的纖維直徑,具體結(jié)果如表3、表4所示。
由表3、表4可知:有色山羊絨纖維經(jīng)脫色處理后纖維變細。其中,青絨脫色后纖維直徑變小0.15μm,直徑CV值增加0.01%;紫絨脫色后纖維直徑變小0.14μm,直徑CV值降低0.29%。這可能是因為有色山羊絨在脫色及后續(xù)凈洗環(huán)節(jié),纖維表面的油脂與污物被洗除,使得纖維直徑略有降低。
測試青山羊絨、紫山羊絨天然纖維及其經(jīng)微懸浮體脫色后的纖維強力,具體結(jié)果見表5、表6。
由表5、表6可知:有色山羊絨經(jīng)脫色處理后纖維強力降低,青絨脫色后纖維強力降低0.24cN,伸長平均下降0.21%;紫絨脫色后纖維強力下降0.19cN,伸長平均下降0.31%。這是因為山羊絨纖維對氧化劑、還原劑比較敏感,兩者都能使肽鏈間的交聯(lián)被破壞,在有色山羊絨的脫色過程使肽鏈發(fā)生水解進而形成潛在損傷,在拉伸測試時羊絨纖維易在潛在損傷處發(fā)生斷裂,具體表現(xiàn)為強力略有下降。
測試青山羊絨、紫山羊絨天然纖維及其經(jīng)微懸浮體脫色后的纖維白度,計算異色纖維含量,結(jié)果如表7、表8所示。由表7、表8可知:有色山羊絨脫色后纖維白度達到白度指標要求。青絨脫色后纖維白度平均值為71.5%,較標準值高21.5%;紫絨脫色后纖維白度平均值為70.5%,較標準值高20.5%,符合生產(chǎn)所需白度要求。這是由于脫色處理時H2O2分解產(chǎn)生自由基HO2-破壞山羊絨內(nèi)部天然色素的共軛雙鍵,達到漂白的目的。
表3 青絨脫色前后纖維直徑及其變化值
表4 紫絨脫色前后纖維直徑及其變化值
表5 青絨脫色前后纖維強力及其變化值
表6 紫絨脫色前后纖維強力及其變化值
表7 青絨脫色后纖維白度及異色纖維含量
表8 紫絨脫色后纖維白度及異色纖維含量
由表7、表8可知:有色山羊絨脫色后,異色纖維含量符合白絨異色纖維含量指標要求。青絨脫色后異色纖維含量平均為6根/5g,紫絨脫色后異色纖維含量平均為7根/5g,均低于要求值15根/5g,這為保證純白色或淺色產(chǎn)品的品質(zhì)奠定基礎。
(1)脫色過程是通過氧化與還原破壞了羊絨固有的色素基團,達到提高纖維白度目的。脫色處理對羊絨纖維的表面形態(tài)、長度、細度、單纖維強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脫色山羊絨纖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
(2)針對20.8×2tex~12.5×2tex等精紡紗,不建議使用脫色絨或者脫色絨染色。精紡紗對原料的長度和強力要求較高且精紡產(chǎn)品的制成率均在80%左右,因此大量短絨會被梳理去除。由于脫色處理使山羊絨的強力降低且短絨率增加,因此大量的脫色絨或者脫色絨染色的纖維會被梳理掉,導致產(chǎn)品顏色不易控制,此時紗線條干均一度難以控制。
(3)針對27.8×2tex粗紡紗,也不建議使用脫色絨或脫色絨染色。該規(guī)格紗線對原料長度及強力要求亦較高,脫色絨或者脫色絨染色長度及強力均有所下降,不利于紡紗。
(4)針對粗紡紗線淺色或白色紗,不建議使用脫色絨或者脫色絨染色,因為脫色絨耐日曬色牢度不如白絨,易發(fā)生色變;針對粗紡紗線中色或深色紗線,可以使用脫色絨,脫色后可直接當白絨使用,比例不宜超過30%,因為脫色絨鱗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使得染品的色牢度不穩(wěn)定,具體體現(xiàn)在皂洗之后易色變,生片顏色和洗縮后差異較大不易控制。
(5)針對63tex、71tex圍巾紗,不建議使用脫色絨或者脫色絨染色。因為脫色絨縮絨性較低,如白色和藏青色交織的藍白方格圍巾,由于白色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脫色絨。兩色紗線縮率不一致,導致白色發(fā)生“起泡”現(xiàn)象,給后道圍巾整理帶來很大困擾。
山羊絨作為昂貴而又珍稀的纖維原料,有色山羊絨經(jīng)微懸浮體脫色后再合理地應用于不同的加工品種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實際生產(chǎn)中必須使用脫色絨染色,建議比例控制在1/3左右。上述觀點是對紫絨、青絨脫色后使用范圍的一點淺見,參照建議配絨,對產(chǎn)品品質(zhì)必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