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梅,高亞敏,姚 拓,段淇斌,趙冬青,李政璇,李海云,楊曉玫,張建貴
(1.草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甘肅省草業(yè)工程實驗室中-美草地畜牧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2.甘肅省農(nóng)牧廳外資項目管理辦公室,甘肅 蘭州 730070)
近年來,土壤污染已成為全球性問題,特別是在我國,為使作物快速生長和高產(chǎn),長期過量施用化肥、農(nóng)藥,并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造成農(nóng)產(chǎn)品品質(zhì)下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本增加、土壤和環(huán)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并逐漸影響到食品安全[1]。因此,研制新型肥料以部分替代化肥來實現(xiàn)農(nóng)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變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微生物肥料是最具替代化肥潛力的一類環(huán)境友好和低能耗型肥料,從菌種角度主要包括植物根際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類、根瘤菌(Root Nodule Bacteria)類和叢枝菌根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類3種[2]。微生物菌肥較大的一個分支是促生菌肥類,植物根際促生菌指生存于植物根際、根表,并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或調(diào)節(jié)植物生長的微生物,它們通過定殖于植物根系,優(yōu)先占領根際,具有固氮、溶解有機磷和無機磷、分泌植物激素和抗生素類物質(zhì)的功能,從而促進植物生長發(fā)育,抑制病原菌生長,且能明顯改善多年生植物連作障礙[2-7]。微生物肥料施用理念為“菌株來源于該植物,受益于該植物”,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施用菌肥的植物生長效果[4],研究表明PGPR菌肥對宿主植物的株高、莖粗、植物量、葉綠素含量、根系形態(tài)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8]。然而,PGPR菌肥也能促進非宿主植物的生長。如:從小麥(Treiticumaestivum)、紅三葉(Trifoliumpratense)、苜蓿(Medicagosativa)根際篩選出的優(yōu)良PGPR制成的菌肥可顯著促進油菜生長[9];從小麥、垂穗披堿草(Elymusnatans)、苜蓿、燕麥(Avenasativa)根際篩選出優(yōu)良PGPR制成菌肥,PGPR菌肥+半量化肥能夠顯著提高燕麥不同生育時期株高、生物量,改善根系形態(tài)特征[10];從油菜(Brassicacampestris)、小麥、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根際土壤中篩選出14株PGPR,所得菌株可定殖于豇豆(Vignaunguiculata)和番茄(Lycopersicnesculentun)根際,且促生效果較好[11]。然而,PGPR菌肥對非宿主植物的促進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以小黑麥(×TriticaleWittmack)和貓尾草(Urariacrinita)為研究對象,用盆栽試驗來探究根際促生菌對非宿主植物生長的影響,以期為擴大PGPR適用范圍提供基礎數(shù)據(jù)和理論依據(jù)。
小黑麥品種為石大一號,貓尾草品種為岷山貓尾草,種子均由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杜文華教授提供。
供試菌株由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微生物實驗室提供,從多種植物根系及根際土壤中分離篩選出10株PGPR菌,菌株編號分別為NYRS2、NCRS1、PYRS1、NCRP2、PPRS3、MCRP1、G、ZKRP1、ZKRP2、ZNHP2[12-13](表1)。
菌株組合篩選采用平板對峙法[14-15]。
1.4.1載體配方 菌肥載體具體配方詳見參考文獻[4]。
1.4.2菌懸液制備 根據(jù)菌株間拮抗反應、菌株促生特性及菌株生長速度等特性,篩選獲得最佳菌株組合,分別將菌株接種至LB液體培養(yǎng)基中,置于搖床上振蕩48 h(180 r·min-1),備用。
1.4.3菌肥制作 菌肥載體具體配方詳見參考文獻[4]。本試驗菌肥栽體(泥炭∶木炭∶花土=2∶2∶1)施用量為每110 g土中17 g。
表1 供試菌株特性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ested strains
2016年11月在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溫室中進行盆栽試驗。選用顆粒飽滿且大小一致的小黑麥、貓尾草種子,用1%的NaClO溶液滅菌10 min后,用無菌水清洗3次,然后種植于一次性塑料杯中(規(guī)格:外徑9.5 cm×內(nèi)徑8.5 cm×高12 cm),每杯裝110 g無菌花土,種植小黑麥10株·杯-1,貓尾草30株·杯-1,每種植物種植20杯。試驗共設置4個處理:不施肥(CK);施宿主植物生物菌肥(NF1),宿主植物菌肥由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草業(yè)學院微生物實驗室提供,施肥量為每個塑料杯17 g菌肥載體(有效活菌數(shù)2×109cfu·g-1);施非宿主植物生物菌肥(NF2),由1.2中篩選最佳菌株制作的菌肥,施肥量同NF1;施化肥(磷酸二銨),施肥量為每杯0.15 g磷酸二銨+17 g空白載體。每個處理重復5次,并將5次重復放在27 cm(長)×18.5 cm(寬)×8.5 cm(高)的白色保鮮盒中,用保鮮膜對塑料杯口密封,待種子長出兩片葉子時,將保鮮膜取掉,在每個白色保鮮盒中每2 d澆300 mL無菌水,一周澆300 mL營養(yǎng)液,待植物生長50 d左右,測定各項指標。
1.5.1指標測定及方法 株高(cm):每個塑料杯中隨機選取5株,用直尺測定自然高度[16];莖粗(mm):每個塑料杯中隨機選取3株,用游標卡尺測量莖粗[17];葉綠素含量(%):每個塑料杯中隨機選取5個植物葉片,用葉綠素儀(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 502,SPAD-502)進行測定;生物量(g):每個塑料杯中隨機選取10株,將植株地上、地下部分分開采集,裝入自封袋,用電子天平分別稱量地上、地下植物鮮重,后裝入信封中置于烘箱10 h(105 ℃),待植物完全烘干后分別稱取地上、地下干重[18];根系形態(tài):采用根系掃描儀(LA2400 Scanner,Epson Expression 1000XL)對植物根系進行掃描,獲得總根長、根表面積、根平均直徑、根體積及不同根直徑下的總根長等參數(shù)[19]。
采用SPSS 19.0和Excel 20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和作圖(數(shù)據(jù)均以平均值或平均值加標準誤表示),并通過One-Way ANOVA和Duncan法進行顯著性分析(P<0.05)。
2.1.1供試菌株之間的拮抗反應 已選擇的10株優(yōu)良PGPR菌株,綜合固氮、溶磷、分泌激素、生防等特性,采用平板對峙法測定菌株間拮抗性,各菌株間兩兩進行組合,每個組合重復3次,所得結果如表2列。
2.1.2菌株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 從10株供試菌株中篩選出6株拮抗菌(表3),所篩選的拮抗菌株對不同病原菌防治效果不同,其中對病原菌抑菌率大于50%的菌株有NCRP2、NYRS2,其余菌株對病原菌的抑菌率均小于50%。其中,NCRP2菌株對小麥長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tritici-vulgaris)、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solani)、黃瓜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n)、馬鈴薯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油菜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和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maydis)抑制效果較好,可見NCRP2對病原菌防治具有廣譜性。
根據(jù)PGPR菌株特性(表1)、菌株間的拮抗反應及其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表2、表3),從中篩選出最佳菌株組合為NCRP2+PPRS3+G+ZKRP2,按照1.4操作步驟制作菌肥,并進行盆栽試驗。
與不施肥(CK)相比,NF1處理能夠促進小黑麥生長,提高小黑麥的株高,但影響不顯著(P>0.05),化肥可以增加小黑麥株高,經(jīng)NF2處理的小黑麥株高最低,但NF2和化肥處理對小黑麥株高無顯著影響(P>0.05)。與不施肥(CK)相比,不同施肥處理不增加貓尾草株高,除NF2對貓尾草的株高有顯著負影響(P<0.05)外,其他不同施肥處理對貓尾草株高影響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NF2生物菌肥對非宿主小黑麥株高沒有顯著影響,但對貓尾草株高有顯著負影響(圖1)。
不同處理間小黑麥莖粗均表現(xiàn)無顯著性差異(P>0.05),各處理對小黑麥莖粗影響總體表現(xiàn)為NF2>NF1>化肥>CK,且NF2與NF1相比,NF2處理使小黑麥莖粗增加了6.79%(圖2)。與CK相比,其余處理均顯著增加貓尾草莖粗(P<0.05),其中NF2和化肥處理影響最大,兩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與其余處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各處理對貓尾草莖粗總體表現(xiàn)為NF2=化肥>NF1>CK,且NF2與NF1相比使莖粗增加33.74%。由此可見,化肥、NF2、NF1處理均具有促進貓尾草莖粗的作用。
表2 菌株組合篩選結果Table 2 Result of strain combination screening
“+”表示菌株間無拮抗關系。
“+”means that there is noantagon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strains.
表3 PGPR菌株對病原菌的抑制效果Table 3 Inhibition effect of bio-control PGPR against pathogen
圖1 生物菌肥對小黑麥、貓尾草株高的影響Fig. 1 Effect of biological fertilizer on plant height of ×Triticale Wittmack and Uraria crinita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施肥處理間差異顯著(P<0.05)。NF1,宿主植物菌肥;NF2,非宿主復合菌肥。下同。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at at the 0.05 levels; NF1, host plant bio-fertilizer; NF2, Non-host compound bio-fertilizer; similarly for the following figures and tables.
圖2 生物菌肥對小黑麥、貓尾草莖粗的影響Fig. 2 Effect of biological fertilizer on stem diameter of ×Triticale Wittmack and Uraria crinita
與不施肥(CK)相比,各施肥處理對小黑麥、貓尾草葉綠素含量沒有顯著性影響(P>0.05),試驗處理并沒有引起小黑麥葉綠素含量的顯著改變。各施肥處理對貓尾草葉綠素含量的影響總體表現(xiàn)為NF2>CK>化肥>NF1,與NF1相比NF2可使貓尾草葉綠素含量增加13.72%(圖3)。
與不施肥(CK)相比,生物菌肥及化肥處理均能提高小黑麥地上生物量鮮重(圖4),NF1處理對小黑麥地上鮮重具有顯著性影響(P<0.05),與其余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黑麥地上鮮重間沒有顯著性影響(P>0.05),總體表現(xiàn)為NF1>NF2>化肥>CK,且NF1與NF2相比小黑麥地上生物量鮮重增加0.89%;與不施肥(CK)相比,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黑麥地上生物量干重、地下生物量鮮重和干鮮重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不同施肥處理間也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施肥處理對貓尾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干鮮重的影響與小黑麥基本保持一致。
圖3 生物菌肥對小黑麥、貓尾草葉綠素含量的影響Fig. 3 Effect of biological fertilizer on chlorophyll content of ×Triticale Wittmack and Uraria crinita
圖4 生物菌肥對小黑麥、貓尾草生物量的影響Fig. 4 Effect of biological fertilizer on the biomass of ×Triticale Wittmack and Uraria crinita
不同施肥處理對小黑麥根系形態(tài)的影響總體表現(xiàn)為NF2>化肥>NF1>CK,對根平均直徑和根體積影響除外(表4)。與不施肥(CK)相比,NF1、NF2和化肥處理對小黑麥總根長、根表面積均沒有顯著影響(P>0.05),NF2處理和化肥對根平均直徑和根體積影響顯著(P<0.05),其中NF2處理的總根長、根表面積、根體積最大,分別為217.94 cm、11.78 cm2、0.35 cm3,與CK相比分別增加了27.54%、8.97%、118.75%。
與不施肥(CK)相比,NF1、NF2和化肥處理對貓尾草根系總根長、根表面積、根體積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NF1處理對根平均直徑影響顯著(P<0.05),即生物菌肥NF1對貓尾草根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影響根的平均直徑(表5)。
與不施肥(CK)相比,NF2和化肥處理對小黑麥根直徑0.5~1.0、1.0~1.5 mm的根長有顯著影響(P<0.05),NF1、NF2和化肥處理對>1.5 mm根長沒有顯著影響(P>0.05);NF1處理對0~0.5 mm根長具有抑制作用。綜上可見,NF2處理與NF1處理相比,NF2處理對小黑麥細根的總根長影響較大(表6)。
表4 生物菌肥對小黑麥根系形態(tài)的影響Table 4 Effect of biofertilizer on root morphology of ×Triticale Wittmack
表5 生物菌肥對貓尾草根系形態(tài)的影響Table 5 Effect of biofertilizer on root morphology of Uraria crinita
表6 生物菌肥對小黑麥不同根直徑下的總根長影響Table 6 Effect of biofertilizer on total root length of different root diameter of ×Triticale Wittmack cm
4個處理對貓尾草根直徑0~0.5、0.5~1.0、0.5~1.0、>1.5 mm的根長均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NF2處理對>1.5 mm根長影響最大。故生物菌肥對根系的生長具有明顯影響(表7)。
表7 生物菌肥對貓尾草不同根直徑下的總根長影響Table 7 Effect of biofertilizer on total root length of different root diameter of Uraria crinita cm
在農(nóng)牧業(yè)生產(chǎn)中,施用生物菌肥對不同植物株高、莖粗、生物量、葉綠素含量、根系形態(tài)、抗病性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影響,且表現(xiàn)出化學肥料所沒有的優(yōu)勢。有研究表明,PGPR菌株接種宿主植物黃瓜(Cuoumissativus)、玉米(Zeamays)的株高和鮮重可分別提高8.63%~11.39%和6.3%~10.1%[20-21]。而將PGPR菌接種到非宿主植物,紫花苜蓿和蠶豆(Viciafaba)株高可提高65.37%~65.50%[22-23],馬鈴薯(Solamumtubenxum)和蠶豆植物量提高17.91%~37.69%,蠶豆側根和毛根分別提高22.54%~23.77%和0.96%~5.87%[23],桂花(Osmanthusfragrans)苗葉綠素含量增加9.85%[24]。本研究結果表明,施用非宿主植物菌肥(NF2)后,小黑麥毛細根、貓尾草莖粗均有增加,小黑麥、貓尾草地上生物量鮮重增加33.4%和38.41%。黃瓜施用PGPR菌肥后株高和鮮重分別提高11.39%和8.63%[20],本研究結果與秦士嬌等[20]研究相比效果較好。然而植物養(yǎng)分吸收更依賴根長和根表面積而不是總根生物量[25],可能是因為菌肥(NF2)中含有巴西固氮螺菌(Azopsirillumbrasilense)和短小芽胞桿菌(Bacilluspumilus),能夠快速定殖且分泌植物激素,刺激禾本科毛細根生長,分蘗數(shù)增加,而根的增加可使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營養(yǎng),以支持植株生長,增加植物量[26]。本研究表明,施用菌肥NF2后,小黑麥葉綠素含量NF2比CK低1.29%,貓尾草葉綠素含量比CK提高9.60%。葉綠素含量與氮素營養(yǎng)吸收有關,豆科植物貓尾草自身特性決定吸收氮素較多,且NF2中的乙酸鈣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calcoaceticus)定殖能力在貓尾草上較差,而在小黑麥上較強,因此貓尾草葉綠素含量上升而小黑麥葉綠素含量下降[27]。然而施用NF2后會顯著減小貓尾草的株高,使其減少24.86%。韓光等[22]施用復合型PGPR菌肥后,發(fā)現(xiàn)紫花苜蓿(非宿主植物)株高可提高65.37%~65.50%,其結果與本研究相反,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貓尾草根系分泌物影響到PGPR菌的定殖,從而影響植株對養(yǎng)分的吸收,造成貓尾草株高的減小。
總之,本研究結果表明,PGPR菌肥能夠促進非宿主植物的生長,影響植物的株高、莖粗、植物量、葉綠素含量、根系形態(tài),但具體促生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篩選出的適合小黑麥和貓尾草的菌株最佳組合為NCRP2+PPRS3+G+ZKRP2。小黑麥、貓尾草地上生物量鮮重在NF2處理、NF1處理、化肥處理下差異不顯著,但與CK處理相比差異顯著(P<0.05),且NF2處理與CK相比分別增加22.35%和52.52%。與對照CK相比,施用菌肥NF2,小黑麥根平均直徑、根體積分別增加22.54%和118.75%,且差異顯著(P<0.05);且NF2處理對直徑0.5~1.0和1.0~1.5 mm小黑麥根長影響顯著(P<0.05)。新制作的非宿主植物菌肥對小黑麥和貓尾草生長具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