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文 /劉方志
◎壽山·竹枯不失節(jié)
七,是一個數(shù)字,也是一個人。
七的大名叫楊大鵬,河北人氏。多年前我泡國石沙龍,發(fā)現(xiàn)一個叫“nanmoo007”的網(wǎng)友發(fā)言發(fā)貼挺勤,這名字很“007”。他就是楊大鵬。
在印石雕刻江湖中,人家一般喊他老七。我喊他七兄,即使知道了他的年齡比我小上不少,我也沒打算改過來。七自稱以前也算是一個九流采編,純?yōu)榱斯ぷ鞫ぷ?。既是采編中人,倒與我有了更多的交集。
七很善于雕刻動物類題材。取巧色、追古意之間,形神兼?zhèn)淠墙幸粋€明白。
在七的雕刻題材中,知了也即俗稱的知了猴是一個亮點。雕得多,雕得好,自不在話下,關鍵在于,知了是喚醒很多人內(nèi)心某種情結的活物。當它在一塊石頭上復活的時候,刀工筆意之外,更多的還是鄉(xiāng)村記憶的寄托。
七的老母親出身貧農(nóng)。七少時家貧,生活清苦,平日肉食無著,年節(jié)才有葷腥。兒時記憶中,七喜歡盛夏,因為盛夏不僅有果實,還有隨處可見的知了猴。這可是上佳的高蛋白美食,管夠。
◎壽山·蝸牛
搬入市里,遠離鄉(xiāng)野,這道美食就難得一吃了。偶然識得一朋友有果園,夏日里知了猴甚多。七托朋友抓來好些知了,凍入冰箱,老母口中無味想家念舊時,便腌炸幾只解解口饞和鄉(xiāng)愁。
知了入嘴亦入心。
在文人騷客那里,知了具有高潔的形象特征。而在七看來,知了成器則“可握”可把玩。把知了雕出來,成為案頭之物,或許是對昔日情愫的一種追趕。
七早年于昌化購得一塊俏色石。半黃半黑,香瓜大小。溫潤細膩,質色誘人。近黑處有拇指大一團深栗黃俏色。做一只大金蟾都足夠,不過,若做金蟾,栗黃巧色無法完美體現(xiàn),做其他的話,又須舍去大團土黃俏色,不忍不舍,一置多年。
某天,七見老母做知了猴。頓悟:石色正是天然栗黃蟬蛻的不二之選。分分鐘下刀,妙物成。
老娘一句“真像”,讓七欣欣然多日。
七堅持這樣的藝術觀:藝術也好,工藝也罷,不論是商品還是藝術,最基本一條,要經(jīng)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任何一個門類,從初入到深知,皆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食蟬,品蟬,讀蟬,雕蟬,玩蟬,幾許柳梢,幾分明月,都在時間的長河里存放著。
七的知了世界,留痕,留志。
七雕刻的動物題材,多為尋??梢姷?。除了知了,壁虎和蝸牛也雕刻了不少。這些雕件,不乏化腐朽為神奇的例子。
當年昌化尋石,在一石農(nóng)家門后偶見,一層灰土,黑呼呼“大甜瓜”一個,上面薄薄一層黃皮俏色,質地稍遜靈度,就像失寵多年的冷宮女子。
七的同行朋友皆是尋晶凍通透美石,可七偏偏看上了這塊“粗石”。
七翻來一問,不貴,拿下。被同行朋友笑話一番,買回壓咸菜缸么?
一語成讖,七把這塊石頭抱回家,好幾年之間,都被老母親用來燉肉壓鍋、腌菜壓缸,十分趁手。
有日得閑,七從廚間拿來摸。薄黃皮斑駁一片,似正有壁虎蜿蜒其上,于是下刀??钤唬鹤栽讵毿小?/p>
某次,七去了青田,緣遇一龍蛋,小西瓜大,價不菲。青田多裂,石商皆以蠟封,賭性很大。但七不肯放過,請回家去。
到家一磨,七的一顆心涼了七分半,完完完。裂似蛛網(wǎng),雜似病斑。
還能怎么辦呢,總得出一個東西啊。療傷了幾天后,開始雕琢。
九成棄之,西瓜變雞蛋。最后去雜去裂只得一拇指大筆架,只余一小團俏色的龍蛋皮殼,只能雕一蝸牛。好在最終得一無格無裂無砂無雜的完美小玩意兒,也算欣慰。
七感慨萬千,人生,處處取舍,何嘗不是如此——來者莫忙去者莫忙,且坐坐,光陰不為人留,功也休急,利也休急,再行行,得失無非天定。此物得成,款曰:蝸牛角上爭何事?
同樣的題材雕的多了,如何避免審美疲勞呢?
七有巧心思。
有人說,他雕的龜都黑乎乎,四肢伏地,似乎大同小異。但當七把一只半成品龜與一只成品龜并列擱置,你會頓時發(fā)現(xiàn),其頭部,一向左一向右,一微微上揚,一低頭。各種情趣耐人尋味。
“我不介意雕重復的題材,但會刻意讓每一件作品都有變化?!逼哒f過這樣的話。
七對黑色石頭情有獨鐘。七偶然在昌化與一批黑石結緣,發(fā)現(xiàn)潤度很好,非常細膩,正好看到動物世界上有亞達伯拉象龜和加拉帕戈斯的象龜也是純黑的,就試著參照提煉幾種象龜素材雕了一個,沒想效果非常好。就大膽下手把那批純黑的昌化石基本全收了。
有一段時間,我出過一些石頭。七買過幾次我的長白墨寶石,這種石頭產(chǎn)自東北,黑乎乎的,光水很好,適合雕龜。他隔一段總問我還有沒有墨寶,還得是尺寸夠大石質夠純的,這可把我難住了。這幾年,別說品質好的墨寶市面上難尋,作為一個石種,簡直就像人間蒸發(fā)一樣。
◎昌化·蟾
七倒也不急,囑我有了料子就告訴他。言語中感覺這人和我一樣有散漫的一面?!捌咄茫呱习讼戮哦嗍疂M?!逼叩乃囆g世界里,有大自在。
在七看來,黑色厚重,低調而內(nèi)斂。黑色的材質更能分毫畢現(xiàn)的體現(xiàn)出雕刻的細節(jié),適宜寫實。
七走入雕刻領域完全是“賭”出來的。
年輕時,他喜歡上了篆刻。18歲那年,去地攤上買章料。普通青田一兩塊錢,雕上龜鈕的要25塊。
七年輕氣盛,說這龜鈕雕得這么爛也敢要25元。老板也算相熟,開玩笑來了句,你要是雕的比這個好,以后石頭白送你。
這話激起了七的雄心。篆刻刀,青田石,當天回家就干。一天加半夜,手上起了好幾個血泡,雕出一龜鈕。感覺還行。自此走上“賊船”,至今下不來。
◎壽山·河蟹
但自學成才哪有那么容易。有一天,七在一家石店里結識了一位大師,在雕刻上得到了很多指點。
2004年,偶然接觸互聯(lián)網(wǎng),各種所需的專業(yè)信息隨手可得。天天在玉雕、石雕專業(yè)論壇上浸泡,各種發(fā)圖請教、遍閱各門派精華作品。如魚得水如虎入林……
從發(fā)圖請教作品開始,結交眾多石雕愛好者及專業(yè)大咖,從最初的愛好,至以工換原料,繼而放些作品至網(wǎng)絡平臺換石換米,七漸漸雕出了名堂,也玩出了名堂。
此前,在北京工作的七偶然聽朋友說石家莊在建一個古玩城,商鋪出售和招商崗位正在招聘。馬上辭職回去應聘。后來干脆以雕石為生。這個邊玩邊謀生計的經(jīng)歷,讓七很受用。
同時期,他還認識了一位壽山石雕刻大家。這位名頭很響亮的老師對七這樣的外地石雕票友,各種耐心指教,熱心鼓勵,送原料,教知識,鼓勵參賽。七多年來以師父相稱。
師父數(shù)次相邀赴工作室學習,可惜七家中瑣事纏身,未能成行。
七把師父們的名字告訴了我,卻一再強調別公開?!芭聛G師父的人,也不想拉大旗扯虎皮”,其實在眾多粉絲看來,他已經(jīng)雕出了自己的風格。想必師父也欣然。
◎硯石·守宮
七從草根里脫穎而出,這些年頗有聲名。請工者不少,但七保留著自己的底線,獨守清歡,從不為銅臭而雕。
七告訴我:只有精品,經(jīng)得住多重考驗的藝術作品,才會留下。為圖一時利,論件論量趕工批制拙劣之作,難以入廟堂不說。也不會入行家眼。這與錢有關,與藝術無關。
倒是恣意垂釣,是七的大樂趣,可以沉醉。
玩石久了,我時常為各地結交的淡薄良友而自豪。和七暢聊,竟然也有同感。
當年初入此行時,七收入尚低,生活稍有壓力。已有盛名的天工每每賣掉一件作品,都來電話問他要不要用錢,有需要馬上打錢來,當時是尚未謀面的網(wǎng)友而已,怎能不感激莫名?
杭州大象是七的玩友,未謀面時,用錢借錢,不論多少也是分分鐘。平日常一起閑談,喜歡的玩意兒隨手相贈,年年約一起昌化山上尋料,每每盛情相待。
七感慨:這些朋友未占一絲便宜未得一點好處,也未有買賣來往,有友如此,怎能不讓人暖徹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