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詣深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
府兵制創(chuàng)立于西魏北周時期,隋煬帝時期建立了中央十二衛(wèi)統(tǒng)鷹揚府,左右備身府統(tǒng)雄武府較為整齊的組織結構。而據《隋書?高祖紀下》:“開皇十七年冬十月丁未,頒銅獸符于驃騎府、車騎府?!闭f明隋代鷹揚府均頒發(fā)銅虎符為信,將軍領授府兵亦須持虎符為憑方可用事[1]。而唐朝因避李淵之父李虎諱而改虎符為魚符,后又用龜符。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4件隋代虎符上均有銘文,其中有2件被定為一級文物。這幾件虎符為隋代府兵制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新資料,填補了部分史料的空白。這里將幾件虎符作以初步的考釋,以供相關研究者討論。
甘泉府銅虎符,高4.7、長6.9厘米,重47克。1979年長慶油田任慶珍交。虎符正面陰刻小篆“甘泉府”(圖一、二),背面陰刻楷書“右武衛(wèi)”和“甘泉四”兩行各三字(圖五),背脊合縫處刻小篆“右武衛(wèi)銅虎符之四”八字之半側,可與右符上另刻半側合符方得全文。所刻銘文清晰,字口深峻。胸部飾“十”字形凸榫,于另半凹榫可做扣合驗證,耳下穿有細圓孔,便于系帶。
甘泉府,史料記載較明確而豐富。由蘇颋《唐章懷太子良悌張氏碑》:“隋上儀同、甘泉府別將嚴之曾孫?!笨芍?,甘泉府在隋時已置。而羅振玉據《唐彭城劉府君夫人志》云“祖游擊將軍、京兆府甘泉府折沖悌”等史料認為唐朝亦續(xù)置甘泉府,并屬于京兆府。此府疑在今陜西淳化縣西北漢甘泉宮遺址處[2]。
據《史記?孝文帝本紀第十》裴骃注:“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可知,此虎符背面“甘泉四”及其他3件虎符兵府名之后的數(shù)字皆為此類。
隋煬帝在大業(yè)年間對府兵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革,將掌控軍府的衛(wèi)府數(shù)量增加,并且對許多衛(wèi)府的名稱作了改動。但是,此符中所體現(xiàn)的左右武衛(wèi)則未經大規(guī)模改動,職能是領外軍宿衛(wèi)[3]。但是,在現(xiàn)有研究中,鮮有學者發(fā)現(xiàn)隋甘泉府的所屬軍衛(wèi)的信息;在唐代甘泉府得以續(xù)置,據唐《施寶墓志》的資料,甘泉府在唐代屬左領軍衛(wèi)[4]。這枚甘泉府銅虎符為甘泉府的所屬軍衛(wèi)問題提供了新證據。
圖一 甘泉府銅虎符正面
圖二 甘泉府銅虎符背面
圖三 常樂府銅虎符正面
圖四 常樂府銅虎符背面
圖五 甘泉府銅虎符正背面文字拓片
圖六 常樂府銅虎符正背面拓片
常樂府銅虎符,高4.3、長6.6厘米,重46克。1964年陜西省供銷社廢品站揀選。虎符正面為陰刻小篆“常樂府”(圖三、四),背面陰刻楷書“右御衛(wèi)”和“常樂五”兩行各三字(圖六),背脊合縫處刻小篆“右御衛(wèi)銅虎符之五”八字之半側,與左符上另刻半側合符方得全文。所刻銘文清晰,字口深峻。胸部飾“十”字形凸榫,于另半凹榫,可做扣合驗證,耳下穿有細圓孔,便于系帶。
常樂府,在現(xiàn)有對隋代兵府的統(tǒng)計資料中難覓蹤跡,但在唐代的資料中卻有記載。唐《執(zhí)失奉節(jié)墓志》題署:“大唐右領軍衛(wèi)常樂府果毅執(zhí)失府君”,墓志文中亦有“又轉授常樂府左果毅都尉”。有學者認為,“常樂府”即為《新唐書?地理志》所載易州長樂府[5]。
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鮮有證據表明長樂府是唐續(xù)置隋的兵府設置。據《執(zhí)失奉節(jié)墓志》,常樂府在唐代所屬軍衛(wèi)是右領軍衛(wèi);唐《高如泉墓志》僅提到長樂府之名而未言其所屬軍衛(wèi)。而這枚虎符銘文顯示了隋代常樂府所屬軍衛(wèi)為右御衛(wèi),左右御衛(wèi)乃隋煬帝大業(yè)三年置十二衛(wèi)時加置的軍衛(wèi)[6]。由此可見,常樂府在隋代就已經設置,屬于右御衛(wèi);唐常樂府應當也是承隋之制,所屬軍衛(wèi)發(fā)生了變化。而唐代“長樂府”是否即“常樂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連云府銅虎符,高4.6、長6.9厘米,重41克。1979年長慶油田任慶珍交。虎符正面陰刻小篆“連云府”(圖七、八),背面陰刻楷書“左屯衛(wèi)”和“連云五”(圖一一)兩行各三字,背脊合縫處刻小篆“左屯衛(wèi)銅虎符之五”八字之半側,可與右符上另刻半側合符方得全文,所刻銘文清晰,字口深峻,胸部飾“十”字形凸榫,于另半凹榫可做扣合驗證,耳下穿有細圓孔,便于系帶。
圖七 連云府銅虎符正面
圖八 連云府銅虎符背面
圖九 平等府銅虎符正面
圖一〇 平等府銅虎符背面
連云府,在隋代和唐代的資料中均難覓蹤跡,應當是目前史料中未載的兵府。
左右屯衛(wèi)是隋煬帝改革府兵制時由左右領軍府改動而來,應當仍然保留著文帝時期左右領軍府的宿衛(wèi)職責[7]。這枚兵符體現(xiàn)了連云府在當時應當屬于左屯衛(wèi)。
圖一一 連云府銅虎符正背面拓片
圖一二 平等府銅虎符正背面拓片
平等府銅虎符,高4.7、長7.2厘米,重44克。1979年長慶油田任慶珍送交,虎符正面均為陰刻小篆“平等府”(圖九、一〇),背面陰刻楷書“右武衛(wèi)”和“平等五”(圖一二)兩行各三字,背脊合縫處刻小篆“右武衛(wèi)銅虎符之五”八字之半側,可與右符上另刻半側合符方得全文。所刻銘文清晰,字口深峻,胸部飾“十”字形凸榫,于另半凹榫可做扣合驗證,耳下穿有細圓孔,便于系帶。
平等府在現(xiàn)有史料中亦無載。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的這四件銅虎符,對隋代府兵制研究有著重要意義:甘泉府銅虎符揭示了甘泉府所屬軍衛(wèi)在隋唐間的變遷,為研究隋代甘泉府的情況和隋唐軍衛(wèi)的演變提供了資料;常樂府銅虎符則顯示了唐代常樂府可能也是由隋代續(xù)置,且所屬軍衛(wèi)也發(fā)生了變化,同時引發(fā)我們對“長樂府”及“常樂府”的關系進行新的思考;而連云府、平等府銅虎符則是為我們提供了兩個新的隋代兵府存在的可能性和證據。我們希望這四枚虎符,可以使得我們對隋唐府兵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幫助。
[1]張小永.隋代鷹揚府新考訂[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6.
[2]張沛.隋兵府考[J].文博,2003(6):37-43.
[3]朱俊.隋代衛(wèi)府官考論[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4-15
[4]張沛.唐折沖府匯考[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8):36.
[5]]同[4]:207.
[6]熊偉.隋代府兵軍府機構設置與沿革釋證[J].陰山學刊,2015(2):70-111.
[7]同[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