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涵 陳典
摘 要:本文首先通過對比有限元方法和基本梁理論結果,分析Euler-Bernoulli梁元素和Timoshenko梁元素分別適合應用在細長梁和深梁,同時為深梁建立2D模型,比較不同元素類型與梁理論計算值的差異。
關鍵詞:有限元,2D模型,細長梁,深梁
1 對比有限元分析法與基本梁理論結果
1.1基本梁理論
假設梁的彈性參數:楊氏模量E =2.1*1011N/m2和泊松比v= 0.3,通過基本梁理論繪制兩種梁在加載力條件下的剪切力和彎矩,并計算考慮剪切變形和不考慮剪切變形的兩種情況下計算最大撓度。利用公式:細長梁考慮剪切變形的情況下,
1.2有限元分析及理論值對比分析結果
使用有限元方法用Euler-Bernoulli(B23)和兩種Timoshenko元素(B21和B22)對深梁和細長梁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和理論值的差值判斷哪種元素適合用在于細長梁,哪種元素更適用于深梁,同時,為了說明梁元素個數對有限元結果的影響,在這兩種梁元素情況下,均對梁進行網格化,分為2個元素和10個元素。其中B23:平面中的雙節(jié)點立方梁,B21:平面中的雙節(jié)點線性梁,B22:三節(jié)點二次梁。根據有限元分析結果,與細長梁、深梁的撓度理論值進行比較,計算分析結果與理論偏差之間的百分比差異,對于Euler-Bernoulli元素(B23,2元素個數),撓度與細長梁理論值百分比差異:在考慮剪切變形的情況下為-0.41%,不考慮剪切變形則無差異,然而與深梁理論值差異在考慮剪切變形時卻為-9.71%,不考慮情況下為0%。對于Timoshenko元素(B21,2元素個數)情況下,與細長梁在考慮剪切變形的情況下差異是24.64%,不考慮情況下為24.33%,與深梁在考慮剪切變形的情況下差異是1.055%,不考慮情況下為8.82%。通過對比可以得出,Euler-Bernoulli更適合用于細長梁。對于細長梁,當 且 情況下,通常忽略梁內部的剪切變形,與Euler-Bernoulli梁單元的理論相符,且在Euler-Bernoulli梁元素理論中,橫截面總是垂直于中性軸,偏轉即為 。對于Timoshenko元素,“剪切變形的百分比差異”明顯小于“無剪切變形的百分比差異”偏差,這與Euler Bernoulli梁元素的結論相反,這意味著針對于Timoshenko梁元素,需要考慮剪切偏轉,其次,Euler Bernoulli元素對深梁的偏差百分比差異小于細長梁的偏差百分比差異,這意味著Timoshenko元素理論更適合深梁。為了說明梁元素個數對結果的影響,對不同元素(Euler-Bernoulli元素和Timoshenko元素)下的撓度和彎矩也行了偏差百分比計算,結果得到了相同的結論,不論哪種元素,10個梁元素與2個梁元素相比,彎矩曲線更接近理論彎矩曲線,與理論值更相近、更準確。對于比如前面提到的Timoshenko運用了B21和B22進行分析,通過比較彎矩的偏差值,得到B22元素能夠比B21元素提供更準確的數據。
2深梁2D模型分析
為深梁重新創(chuàng)建2D模型,并將其與400(20×20)平面應力元素進行網格劃分,CPS4,CPS4I和CPS4R元素類型,以及用100(10×10)個二次CPS8元素類型進行分析,比較四種2D元素類型的變形形狀和最大位移,并與深梁的B22和B21偏轉分析結果進行比較。圖1 為在四種元素分析下的偏轉形狀,從左到右依次是CPS4、CPS4I、CPS4R和CPS8,從變形的形狀可以看出,CPS4R圖形與其他三種圖形相比,存在巨大差異,這是由于CPS4R是4節(jié)點雙線平面應變元素,其可以產生'沙漏'變形模式,減少了與沙漏控制的集成度,消除剪切鎖定,并且在質心處只有一個積分點,這與其他三個元素不同。通過減少積分元素,積分點位于中心垂直平面(在CPS4R元素中),該元素可以從矩形形狀彎曲成梯形形狀,并且積分點平面將不會經歷任何應力,因此它需要是應用于該元件的“人造或外來剛度”以限制這些“無應力”的節(jié)點位移,因此變形是零能量模式,它具有變形但沒有應變。對于CPS8元素,垂直等參線不改變其長度,水平線和垂直線之間的角度始終保持等于90,厚度應變?yōu)?,剪切應變?yōu)?。將2D 深梁模型與B21,B22元素類型進行比較,由于上述所提到的,梁單元中的更多元素可以提供更準確的結果,因此,在分析此問題中,只使用梁元素模型的(B21和B22)10個元素的分析結果。與梁單元相比,2D單元模型更大更昂貴,且對于偏轉,比較梁模型與理論結果之間的百分比差異后,發(fā)現用梁單元的百分比差異小于任何2D模型,且B22給出的結果比B21更準確,毫無疑問,結構元素模型贏使用經濟準確的解決方案,因此針對此問題,推薦B2210元素的分析方法。
參考文獻
[1] Loula,A.,Correa,M.,Guerreiro,J.and Toledo,E.(2008).On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heterogeneous elliptic probl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45(25-26),pp.6436-6450.
[2] Pankaj,P.(2016).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Solids and Structures.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pp.1-30
作者簡介
李涵,女,河南省南陽市人民,民族:漢 職稱:在讀博士,學歷: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橋梁破壞監(jiān)測,建筑結構防火。單位:愛丁堡大學工程學院,Scotland第二作者:陳典。
(作者單位:1.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工程系;
2.英國格拉斯哥大學機械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