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正在舉行,非洲國家的領導人幾乎都來到中國,這一盛況給中外輿論都留下深刻印象,引來諸多解讀。
中國不僅自己實現(xiàn)了工業(yè)化,而且成為推動非洲走向工業(yè)化的最大力量。任何大的地區(qū),工業(yè)化是現(xiàn)代化的根基,是實現(xiàn)發(fā)展的必由之路。西方之前在非洲推動的事情有些本末倒置,它們強調(diào)非洲的政治治理,忽視了工業(yè)化,西方的非政府組織在非洲很活躍,但非洲最需要的是交通線、發(fā)電廠和制造業(yè)。
中非合作把好鋼用在了刀刃上,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平等互利之路,大獲成功,這讓總想“領導”非洲但又效果很差的西方不舒服。西方一些力量集中輿論火力攻擊中國對非洲的援助和在非投資,利用其輿論優(yōu)勢彌補它們對非經(jīng)濟合作眼下所處的下風,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然而世界上的事終究是干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中非合作的巨大成就就擺在非洲大地上,并且轉化成雙方的利益,積蓄了不斷發(fā)展下去的強大勢能。
中國已成這個世界上重要的大國之一,這個國家有遠見,行動力強,但是至少在現(xiàn)階段顯得“不夠雄辯”。這不是因為中國理虧,我們的表述力跟不上,而是世界輿論的大部分資源控制在西方手里,西方占有辯論的天然優(yōu)勢,導致我們有時做得很好,說得也對,但就是音量比不過西方。
隨著中國崛起引起美國和西方一些精英越來越多的警覺,中國與他們主導的對華戰(zhàn)略必將有更多摩擦。這是中國崛起繞不開的經(jīng)歷,無論化解還是承受這些摩擦,前提都是中國社會需要有更多寵辱不驚的豁達及定力,換句話說,中國社會的集體心理要跟上國家前進的腳步,及時“大國化”。
我們要相信,中國的國家道路是對的,而這種信心應首先來源于中國這些年成就與世界其他國家平均成就的橫向對比,以及與中國自身近代史以來國家命運的縱向對比。我們不能接受某種價值觀對我們評估中國根本性問題的空降,我們的實事求是原則必須牢不可破。
中國人還要清楚,大國一定要盡大國的義務,否則我們就不能在今天的位置上久留,更指望不了繼續(xù)往前走。因為中國還有窮人,所以對外援助就是不道德的,這種思維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邏輯,根本指導不了中國今天的宏大實踐。發(fā)展中國的民生只能在中國經(jīng)濟和綜合實力不斷進步的大潮流中實現(xiàn),而不可能是靠小算計孤立完成的。
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西方對華輿論還有較多客觀性的話,今天中國崛起帶給它們的危機感成為它們評價中國的基本價值線索。西方的對華輿論越來越扭曲,偏離客觀性,我們今天需要有更多理性和道德力量擺脫西方“第三只眼”的影響力,帶著批判的警惕性審視它們。
過去我們既缺少戰(zhàn)略判斷的經(jīng)驗,也缺少在國際上走出一條獨特道路的現(xiàn)實能力,因此很多時候只好模仿、參照著走。但是今天的情況已經(jīng)截然不同,中國今后的大國之路已很難再有外部樣板可循,我們走到了必須獨立探索、甚至一邊被議論紛紛一邊要獨立摸索下去的位置上。
做大國很累的,面臨的選擇越來越復雜,承受的批評和指責也越來越花哨,有時還會帶上一些讓我們莫名其妙的敵意。但是想想看,和幾十年前、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之前這個國家積貧積弱的時代相比,我們的今天是否曾經(jīng)是當時國人夢寐以求的?今天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甚至是當時思想者們不敢想的。
所以說,中國人必須珍惜國家好不容易得來的這一切。中國沒有退路,我們必須通過“自學”,在21世紀如何與世界相處的問題上做到“無師自通”,實現(xiàn)不斷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