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水承, 孔維靜, 況 云, 張德桃, 張 帥
(1.西安科技大學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2.西安科技大學 教育部西部礦山開采及災害治理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54;3.重慶三峰科技有限公司,重慶 400000)
事故的發(fā)生是人、機、環(huán)、管4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tài)被認為是導致事故發(fā)生的直接原因。據統(tǒng)計,人因事故占我國煤礦事故總數的90%以上[1],煤礦事故的發(fā)生絕大部分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導致的。在導致事故發(fā)生的間接原因中,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又占了相當大的比例[2]。同時,采煤行業(yè)屬于高危行業(yè),從業(yè)人員承受著不同于普通白領,甚至藍領工人的巨大壓力。例如,牛莉霞通過了解中國煤礦井下員工群體的工作壓力狀況和表現(xiàn),探索具有礦工職業(yè)特色的工作壓力源結構[3]。由于其職業(yè)的特殊性[4],研究煤礦工人中人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具體來講,研究人的因素就是研究煤礦作業(yè)中人的不安全行為以及作業(yè)人員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能力因素等對他們不安全行為的影響。
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者針對個人因素對作業(yè)人員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做了較為全面的研究。1982年,NAS通過對生理因素與煤礦事故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年齡與煤礦事故的發(fā)生有關[5]。國外學者Jafari也曾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研究個人因素對礦工不安全行為的影響[6],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礦工的心理因素對作業(yè)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安全行為有著顯著的聯(lián)系。而在之后研究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人的心理因素,如不良情緒[7]和工作態(tài)度[8]等,對不安全行為有著重要影響。此外,實驗方法也被應用于個體生理或心理因素與不安全行為關系的研究中,有學者通過測試相關生理指標的變化和被試者行為的異常,判斷礦工的個體因素(生理或心理因素)與作業(yè)過程中的不安全行為是否存在聯(lián)系,例如,通過測試被試者的腦電,研究疲勞對不安全行為的影響[9],還有通過測試心率、脈壓、體溫等生理指標,判斷這些生理指標所隱含的心理因素對不安全行為是否有影響[10]。
此外,根據國內外學者對礦工工作壓力與不安全行為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礦工面臨的工作壓力會影響礦工的不安全行為。Browm將礦工感知的工作壓力作為中介變量,研究其對不安全行為的影響[11]。Peter Nixen繪制的人類績效曲線同樣證明了工作壓力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如果長期承受過大的工作壓力,會導致身體的各種不適和工作能力的下降,從而引發(fā)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12]。
總結以往學者關于個體因素、工作壓力和不安全行為的研究,多是關于個體因素對不安全行為影響或是工作壓力對不安全行為影響的研究,而很少有關于心理因素對礦工壓力反應的研究。本文研究對象為壓力反應,與工作壓力不同,它不是客觀存在的壓力源,如工作壓力、就業(yè)壓力等,它表示的是礦工感受到外部工作壓力后體現(xiàn)在生理、心理方面的一系列反應,它受個體因素的直接影響,與礦工的心理因素有很大關系。例如,面對同樣的負荷,有的員工可以不驕不躁、坦然面對,而有的員工則容易感覺到焦躁不安,承受著過大的壓力。所以說,礦工的個體差異導致對同樣的工作壓力的感受不同,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因此,研究心理因素與礦工工作壓力反應和不安全行為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此,本文以我國現(xiàn)階段煤礦工人面臨減薪、裁員以及惡劣工作環(huán)境等的巨大工作壓力為背景,研究礦工心理因素與工作壓力反應和不安全行為之間的關系。通過相關心理因素的確定,構建礦工心理因素、壓力反應和不安全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不安全行為的控制措施;此外,以Lezarus的認知交互模型為基礎,以心理因素為外生變量,壓力反應為中介變量,不安全行為為內生變量,研究它們之間的影響關系模型,從礦工群體出發(fā),了解不安全行為的成因,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減壓措施,為不安全行為的干預提供視角。
影響人的行為的心理因素被稱為事物發(fā)展的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內在根據。人的心理因素由認識過程、情緒過程、意志過程和個性所構成,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氣質、能力和性格。
2008年,趙志軍研究導致員工誤操作的不安全心理因素發(fā)現(xiàn),良好的注意品質對誤操作有正面影響,如注意的范圍、穩(wěn)定性、分配和轉移等方面[13];2010年,劉琦、孔琪等研究礦工的心理與安全生產的關系,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安全生產的礦工個人心理因素主要是傾訴穩(wěn)定性、注意力分散、意志力、僥幸心理、性格因素[14];2012年,蔡娟提出影響人的行為的心理因素有態(tài)度、情緒、動機和其他異常心理,如盲從心理、僥幸心理和冒險心理等[15];2012年,薛明月研究礦工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機理,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調查發(fā)現(xiàn),心理因素會影響不安全行為,可以概括為安全認知、工作態(tài)度、情緒、性格等因素[16];2013年,張東從安全動機、安全心理過程和安全心理特性3個維度,建立包括心理狀態(tài)穩(wěn)定性在內的不安全心理要素模型,得出缺陷型不安全心理要素影響礦工的安全行為[17];2015年,李煥通過實驗研究了情緒與不安全行為的關系,通過對被試者在不同情緒下的眼動實驗,評估被試者的不安全行為能力,研究結果表明,礦工的行動力和反應力受到了情緒的影響,負性情緒中的人反應慢,更容易發(fā)生不安全行為[18]。
1984年,Lezarus和Folkman 提出工作壓力的認知交互模型,把壓力看作是1個動態(tài)過程,而與傳統(tǒng)的工作壓力理論將個體和環(huán)境看作是靜態(tài)不變和互相分離不同,壓力的交互理論認為人和環(huán)境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他們之間存在1種交互的過程,是動態(tài)關聯(lián)的[19]。此外,Ivancevich和Matteson等強調了不同個體對壓力感知的影響,把生理條件歸結為5個壓力源的其中之一[20]。
在國內,石林總結了工作壓力相關研究,認為工作壓力的影響因素不僅包括組織環(huán)境等外部因素,還包括個體因素[21];某個壓力源對一個人可能構不成壓力,但對另一個人就足以構成壓力[22];時雨總結工作壓力相關研究的經典理論,包括幾種典型的工作壓力模型、壓力源,并分析了壓力反應涉及的3個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行為因素[23];張冠男研究情緒管理能力和壓力反應的關系,結果表明,情緒管理能力與壓力反應呈負向相關關系[24];韓圣璽結合空中交通管制員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對其在工作中面臨的壓力問題以及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進行了分析和討論[25];寧維衛(wèi)通過鐵路交通一線員工安全心理素質評估,研究員工所面對高壓對他們工作狀態(tài)的影響[26]。因此,本文認為需要引入工作壓力反映這個變量,以便更好地說明個體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差異,影響個體在壓力環(huán)境中的不同反應。
綜上,人的心理因素不僅會影響一個人面對外部工作壓力產生不同的壓力反應,還會對其不安全行為產生影響。根據以上研究成果的分析與總結,考慮到相關心理因素較多和不同因素的測量難易程度和準確性,為最大限度地提高對實際安全生產的意義,本文選取以下4個變量作為心理因素變量:性格因素、心理素質、注意力、工作態(tài)度。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引入壓力反應變量來表示個體感受到外在工作壓力而帶來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然后將礦工的壓力反應作為中介變量,研究礦工個人的心理因素對個人壓力反應和不安全行為的影響。通過梳理,本文確定心理因素變量的4個維度:性格因素、心理素質、注意力和工作態(tài)度,具體假設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心理因素、壓力反應和不安全行為的關系假設Fig.1 psychological factors, stress response and unsafe behavior hypothesis
1)性格因素。性格是人對現(xiàn)實的穩(wěn)定態(tài)度以及習慣化的人格特征,是相對穩(wěn)定的?!掇o?!分嘘P于性格的結構解釋是:性格包括對現(xiàn)實和自己的態(tài)度特征,有的人誠實,有的人虛偽、有人謙遜也有人驕傲;意志特征,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果斷也有人優(yōu)柔寡斷;情緒特征,有人開朗也有人抑郁;情緒的理智特征,有的人思維敏捷、邏輯性強,也有人思維遲緩、沒有邏輯性等。不同性格的人,在壓力面前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反應。由以往學者的相關研究提出假設:①H1a表示性格因素與壓力反應顯著相關;②H1b表示性格因素與不安全行為顯著相關。
2)心理素質。人的心理素質是人整體素質的組成部分,受先天因素和后天經歷的影響。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良好的個性、正常的智力、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積極的內在動力、健康的心態(tài)等。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面對壓力時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根據以往學者關于不同領域工作人員心理素質和工作壓力、不安全行為的相關研究提出假設:①H2a表示心理素質與壓力反應顯著相關;②H2b表示心理素質與不安全行為顯著相關。
3)注意力。注意力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關注能力,衡量人注意力品質的優(yōu)劣,需要從其注意的廣度、穩(wěn)定性和注意力轉移等方面進行評價。人對客觀事物的注意力品質會影響其面對客觀事物的生理、心理反應和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谝酝P于注意力與壓力和不安全行為的研究形成以下假設:①H3a表示注意力與壓力反應顯著相關;②H3b表示注意力與不安全行為顯著相關。
4)工作態(tài)度。工作態(tài)度是對工作所持有的評價和行為傾向,可以從是否認真負責,是否足夠努力等方面評價。有的人面對工作認真負責,就不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而出差錯或導致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根據以往學者關于工作態(tài)度等的研究形成以下假設:①H4a表示工作態(tài)度與壓力反應顯著相關;②H4b表示工作態(tài)度與不安全行為顯著相關。
在煤礦的實際生產中,由于心理因素的影響產生的壓力反應,會對煤礦工人的不安全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據此假設:H5表示壓力反應與不安全行為顯著相關。
結合本文研究目標的特點和目的,在相關文獻研究和量表設計文獻[27-28]的基礎上,參考煤礦工人工作的特點以及本行業(yè)專家的意見,設計測量量表。通過意志特征(a1)、情緒特征(a2)、理智特征(a3)3項測度性格因素;通過內在動力(b1)、適應能力(b2)、心態(tài)(b3)3項測度心理素質;通過注意的廣度(c1)、注意的分配(c2)、注意的轉移(c3)3項測度注意力;通過認真程度(d1)、負責程度(d2)、努力程度(d3)3項測度工作態(tài)度。另外,使用生理反應(e1)和心理反應(e2)2項測度壓力反應。對不安全行為的測度參考以往學者關于不安全行為的問卷調查表[28]。
總體來說,本次問卷調查除包括年齡、工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所在地等基本信息外,還包括心理因素相關的項目12項,壓力反應相關的項目4項,不安全行為相關的項目8項。問卷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用1-5分分別表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一定”、“符合”、“非常符合”。
選取陜西省2家具有代表性煤礦井下作業(yè)人員作為研究對象,涉及采煤工、運料工、機電工等若干工種。本次調研共發(fā)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符合數據分析的要求。
首先用SPSS22.0對問卷調查所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信度分析。該測量問卷的總體信度系數Cronbach’a為0.912;性格因素、心理素質、注意力和工作態(tài)度的信度系數Cronbach’a分別為0.796,0.763,0.814,0.826;壓力反應的信度系數Cronbach’a為0.831;不安全行為的信度系數Cronbach’a為0.762,具體如表1所示。根據信度的區(qū)分標準,信度只要達到0.70就可接受,大于0.8為信度較好,因此本問卷信度較好。
下面運用KMO和Bartlett球形檢驗來檢驗各個測量指標的有效性,檢驗結果中的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4 003.596,顯著性水平為0.000<0.005,說明問卷中的變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KMO值為0.879>0.8,適宜做因子分析。
表1 問卷信度統(tǒng)計Table 1 questionnaire reliability statistics
上文已對模型進行了初步的信效度分析,下面根據上文的研究假設,采用AMOS17.0建立心理因素與壓力反應、不安全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該模型的外生變量為礦工的心理因素,包括性格因素、心理素質、注意力、工作態(tài)度4項,測量指標12項;中介變量和內生變量為工作壓力反應和作業(yè)過程中的不安全行為,包括測量指標12項。模型的主要擬合指標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該模型整體的擬合程度較為理想。
表2 心理因素、壓力反應和不安全行為的結構方程模型擬合度分析Table 2 Psychological factors, stress response and unsafe behavi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fitting analysis
表3是模型的路徑系數、臨界比例值和顯著性水平,其中的路徑系數反映出各潛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在判斷結構方程模型的顯著性時,需要觀察臨界比例值的大小,當C.R.的絕對值大于1.96時,回歸系數數值即可認為在顯著性水平0.05下、與零存在顯著性差異。由表3可知,結構方程模型中的影響路徑有8條路徑的C.R.的絕對值>1.96,且P<0.05,說明通過顯著性檢驗。而影響路徑H2b的C.R.的絕對值<1.96,且P>0.05,表明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根據表2和表3的檢驗結果,去掉不顯著的路徑H4a后,得到修正后的模型,再次對修正后的模型進行驗證,結果如表4所示??梢钥闯觯拚蟮哪P偷臄M合度較好,并通過了最終顯著性檢驗。
由表3可以看出,內生變量不安全行為的影響方式有2種,第1種是由外生變量心理因素先影響礦工的壓力反應,然后不良壓力反應再影響不安全行為,即間接影響方式;第2種影響方式是礦工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由此提出3種可能的競爭模型:①M1,直接作用模型,即心理因素和壓力反應分別直接影響不安全行為;②M2,部分中介作用模型,即心理因素既可直接影響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又可以通過影響壓力反應,間接影響不安全行為;③M3,完全中介作用模型,即心理因素完全通過礦工的壓力反應間接影響不安全行為。利用中介效應的分析方法[29]得出3個模型修正后的擬合指標,如表5所示。
表3 結構方程模型各影響路徑的指標Table 3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mpact Path Indicators
表4 修正后的擬合結果Table 4 the model after the correction results
表5 競爭模型修正后的擬合指數Table 5 Competition Model Modified Fitting Index
通過對以上3個模型的擬合結果的觀察,可以看出M2的各項指標較為良好,而M1和M3的擬合結果不滿足要求,所以M2為最佳模型,即壓力反應在心理因素與不安全行為之間有著部分中介作用。
1)礦工的性格因素、心理素質、注意力、工作態(tài)度等心理因素對礦工在工作壓力下的壓力反應和不安全行為有著顯著的影響。心理因素一方面直接導致礦工產生不良壓力反應和不安全行為;另一方面,心理因素通過影響礦工產生不良壓力反應而間接的影響生產中的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
2)將內因和外因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研究壓力反應與心理因素、不安全行為的關系,能更有效地說明工作壓力對人產生影響的差異性,從而與實際中需要控制的對象,即不安全行為,結合起來。
3)礦工的心理因素,如性格、心理素質、注意力等,會顯著影響其面對壓力時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應。研究結果可為實際的煤礦生產提供有效參考,管理者可根據不同性格的員工,有針對性的關注他們不安全行為發(fā)生的頻率,從而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4)進一步圍繞不安全行為的傳播性及其影響因素、礦工對工作壓力感知的過程開展研究將是下一步的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