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平
摘要:由于家庭環(huán)境及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許多小學生對于父母的辛勞一無所知,卻追求享受,追求奢華,羨慕虛榮。加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忽略了對學生的“三觀”培養(yǎng)和人格教育,造成學生在學校里不知道尊重他人、不會禮讓,在社會上不講禮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長輩。因此,對小學生進行“傳承禮儀懂得感恩”的培養(yǎng)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生 德育教育 傳承禮儀 感恩
我們所在學校,學生多是獨生子女。由于家庭環(huán)境及教養(yǎng)方式的影響,大部分小學生“以自己為中心,不懂關愛他人”的心理問題十分突出。許多學生對于父母的辛勞一無所知,卻追求安逸享受,推崇社會上追求奢華、羨慕虛榮等不良之風。加之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忽略了對學生的“三觀”培養(yǎng)和人格教育,造成學生在學校里不知道尊重他人、不會禮讓,在社會上不講禮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長輩。鑒于此,自2015年第一學期,結合我校德育課題,我們把德育教育的著重點放在了對學生進行“傳承禮儀懂得感恩”的培養(yǎng)教育上。
在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初,我們曾在低、中、高年級各選一個班做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家里來了客人是否會主動讓座?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平時是否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成績不好,是否會覺得對不起父母?……結果只有15%的孩子作了肯定的回答。究其原因,是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愛”太容易了。他們還沒有來得及體味什么是愛,愛就把他們淹沒了。正因如此,在他們身上出現(xiàn)“只知索取,不懂付出,不愿付出”的現(xiàn)象就很自然了。
(一)突出自我教育意識
道德教育不是簡單的說教就可以奏效的,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學會自己對自己提出要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我們給學生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使學生能有一個自我反思的機會,注意學生內心的自省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發(fā)展,在體驗、感受中升華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認識。
(二)突出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此,應確立教師與學生平等參與的理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充分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體會,一改傳統(tǒng)的教師高高在上的說教模式和簡單粗暴的作法。我們深知:任何一個學生的不良習慣或不良心理的形成,都不是他們的過錯,也不是他們所情愿的,而是由于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外界不同的因素影響所致,孩子是無辜的。因此,我們在活動中,盡量貼進學生思想實際,走進學生的心靈,用更加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對待每一個學生。
(一)強化文明禮儀教育
文明禮儀是每個人道德水平的外在形式,是美好心靈的外衣,是調整和規(guī)范人際關系的一種規(guī)則,是交流思想的窗口,也是打開人的心扉的一枚鑰匙。中華民族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講文明、懂禮貌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在文明禮儀教育方面,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1.禮儀教育陣地化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努力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良好禮儀行為的養(yǎng)成需要充分發(fā)揮各類教育資源的作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作為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室,更是重要的禮儀教育陣地,濃厚的、優(yōu)雅的人文氣息,對人言行的規(guī)范作用、導向作用及個性發(fā)展的塑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在教室的布置上,分別設立了“禮儀評比欄、禮儀展示欄、禮儀評價欄、禮儀論談欄、禮儀讀書欄”等。經過精心設計和布置,教室的每一塊墻壁都是禮儀教育的生動畫面、每一個角落都具有禮儀教育的內涵。它時時提醒學生:“我很美麗,請愛護我!”“我很整潔,請保持!”“我很高雅,不要粗俗!”這種無時不在的教育猶如一位循循善誘的無聲老師,引導著每一位學生向傳統(tǒng)禮儀文明一步一步邁進,養(yǎng)成教育也就是這樣逐步地完成的。
2.禮儀教育制度化
只有明理于心,才能行禮于人。班級禮儀常規(guī)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是班級學生活動的行動指南。我們通過讓同學們上網、查資料、借閱圖書等方式,師生共同商訂了“禮”字的班風口號。同時制訂出班級的文明班規(guī)。全班學生一起簽名,共同踐行,努力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爭戴禮儀之章。由于班規(guī)是學生們共同制定的,得到了學生的心理認同,從而內化成他們追求的目標,使他們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執(zhí)行,促使學生進行自主管理。學生們對自己制定的班規(guī)極感興趣,它好似一艘載德之舟,悄然駛進學生的心靈港灣,又好似一顆“愛”的種子,播撒進學生的心田。同學們從中受到禮儀的熏陶,明白了應該如何做人做事。
3.禮儀教育活動化
我們以每個教學班為單位,以“爭做合格小公民”為主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如班級建立禮儀箱,反映班級好人好事、批評與建議,發(fā)動學生收集禮儀故事,創(chuàng)編禮儀歌,繪制禮儀兒童畫;舉辦禮儀教育成果展,說說或寫寫身邊的禮儀故事;組織學生開展“禮儀在我心中”的活動,舉辦禮儀常規(guī)知識競賽、禮儀常規(guī)表演賽等。除此之外,我們還進行了多種形式的文明禮儀訓練,從書本的擺放、敬隊禮的姿勢到上下樓應走的正確方向,逐一進行訓練;從升旗儀式、集體集會、課堂紀律、早操列隊、上學放學、課余活動等一系列禮儀教育,毫不松懈。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即興表演等形式,進行反復訓練。使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從他律到自律,從“要我做”到“我要做”。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對文明禮儀形成清晰的概念,明確的認知,從而起到了明理導行的作用。
4.禮儀教育方法化
學生階段是人生讀書的黃金時光,讀書是為了明理,讀書與做人是一致的,“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禮儀教育活動中,我們以“讀好書、習美德、立良行”為座右銘,開展課外親子閱讀活動。早上,利用晨讀的時間,全班一起誦讀《弟子規(guī)》等國學經典,明白立身處世、接人待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孝親尊師的智慧思想中。中午,“讀書讀報”時間里,把讀書的心得體會,通過手抄報、小書簽或讀后感等形式進行交流。晚上,學生與父母一起“親子共讀”,使書香氛圍家校合一。學生們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充分得到中國五千年的文化熏染。
同時,學生還將在學校所學的禮儀知識和行為帶回家,大大提高了家庭的文明程度。早晨一句“我上學去了,再見”,晚上一句“我回來了”,讓父母感受到孩子懂事,給父母帶來一份甜甜的溫馨。有一位思想家曾經說過:“我們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獲一個品格。”通過禮儀教育,學生學會了以誠待人、以禮待人,懂得了尊重別人的同時獲得自尊,禮敬別人的同時獲得自信,遵守學校、家庭、社會禮儀規(guī)范的同時獲得自重,從而形成了健康的人格。
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為學生架起一座通向文明溝通的橋梁,有效促進了校風的轉變,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開展感恩活動,讓學生體味他人的付出與辛勞
1.回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愛,我們是永遠報答不完的,但孩子可以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實實在在的事情,作為對父母深情厚愛的點滴回報。為此,我們每學期都開展親情回報活動。具體內容包括:
(1)布置愛心家庭作業(yè)。要求學生記住父母的生日或者父親節(jié)和母親節(jié)畫一幅畫,寫上祝福語送給父母。減輕父母勞累,主動做家務,包括倒垃圾,拖地,洗衣服,洗碗,做飯,做菜,端茶等。給父母剪手、腳趾甲,洗腳等等。
(2)寫一封“寫給爸爸媽媽的知心話”的信。期中考試后,讓學生在成長檔案袋的成長記錄冊上寫上一段對父母的知心話,在父母來開學校家長會的時候給父母看。同時對家長提出要求:如果你的孩子的話感動了你,你就回復你的孩子一段話。
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感悟到了關愛父母要體現(xiàn)在平時的一言一行中,應該從小事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從而體會愛的真諦。
2.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
(1)讓學生仔細觀察老師上課的情況;人人當一天小老師,管紀律,教生字。
(2)每學期開一次批評與表揚的辯論會,正確理解老師的批評與表揚。
(3)召開主題班會《老師,我愛您!》,組織詩朗誦《頌園丁》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感受老師的奉獻與無私。
通過以上活動的開展,學生們體會到了老師的辛苦,理解了老師批評的用意,增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
3.感激同學問的相助之恩
每個學期我們都開展以“心連心、手拉手”“共同進步”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為同學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為班級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的開展,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情。體會到集體的關愛以及收獲和付出的快樂。
4.感謝祖國培育之恩
(1)我們認真組織學生參加升旗儀式,要求學生每學期學唱一首歌頌祖國的歌曲。
(2)結合教材內容,讓學生收集祖國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國的自然風貌、人文景觀、經濟發(fā)展、科技進步、軍事強大、文化繁榮等方面的有關文字、圖片資料。
(3)開展“傳承中華文化,共筑精神家園”講故事比賽等系列活動。
(一)中華民族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是我們極為重要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基,是我們在解決隨著時代發(fā)展所產生的各種思想教育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二)思想教育工作必須以生動、活潑和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單純的說教收效甚微。
(三)教師必須用全身心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學生,這是教育成功的基礎。我們付出愛的同時,還必須努力在孩子們的心中植下愛的種子,讓他們學會愛身邊的人或事物,這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我們以傳承禮儀為出發(fā)點,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為主要手段,一年多以來,我們實施的系列探索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和參與中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實,道德心境得到了凈化。在孩子們的心中播灑下了愛的陽光。使他們學會了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學會了感激身邊為他們付出的人和事,自我組織和管理能力明顯增強。還讓學生們懂得了回報不僅僅是物質的,還包括感情世界的回報。回報從學會感謝做起,說一句感謝的話,打一個感謝的電話,用一句禮貌用語等等。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樹成長的養(yǎng)料,落實到學生的具體生活中,可以是對父母的點滴體貼,對師長、同學、朋友看似微不足道,實則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熱愛等。
“傳承禮儀,懂得感恩”活動的開展,極大帶動了校風和學風的轉變,多數(shù)同學能夠相互體諒、相互幫助、和睦相處,學生文明禮儀修養(yǎng)不斷提高,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好評。
(責任編輯: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