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世波,吳敏,黃淑玉,鄒毅,朱釗,黃高,李玲,向成
本文創(chuàng)新點:
本研究采用多項式擬合法對2型糖尿?。═2DM)患者胰島素釋放試驗(IRT)5點胰島素實測結(jié)果進行曲線擬合和峰值分析,從而找出75 g葡萄糖負荷后胰島素分泌峰值,使研究T2DM患者胰島β細胞最大儲備功能的影響因素成為可能。既往未見有通過曲線擬合法分析IRT胰島素分泌峰值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的報道。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葡萄糖負荷后高血糖(GLU)(30 min GLU、60 min GLU、120 min GLU)對T2DM患者胰島素分泌峰值(胰島β細胞最大儲備功能)無明顯影響,反而是基礎(chǔ)血糖〔空腹血糖(FPG)、180 min GLU〕對T2DM患者胰島素分泌峰值(胰島β細胞最大儲備功能)有顯著影響,與以往研究的結(jié)果不一致,顯示了控制FPG對于改善T2DM患者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重要意義。
中國是糖尿病患病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最新的全國性橫斷面調(diào)查顯示,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0.9%,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35.7%[1]。2型糖尿?。═2DM)約占糖尿病總?cè)藬?shù)的90%[2],發(fā)病機制主要為胰島素抵抗(IR)或分泌相對不足。2008年WENG等[3]提出早期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改善初診T2DM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大量研究進一步證實胰島素強化治療可以改善初診T2DM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4-5],而且有研究認為胰島素強化治療也可以改善非初診T2DM患者胰島β細胞功能[6-7]。但目前絕大多數(shù)研究通過間接指標〔血糖(GLU)改善[4]、血脂改善[4]、糖化血紅蛋白(HbA1c)降低[5]、GLU波動減?。?]等〕說明患者使用胰島素后胰島β細胞功能得到改善,通過直接評估患者胰島素(INS)水平來證明胰島β細胞功能恢復(fù)的研究尚不多見,亦未見胰島素治療分別對T2DM患者基礎(chǔ)INS分泌功能和葡萄糖負荷后INS分泌功能改善程度的研究報道。本團隊前期研究已證實使用外源性胰島素(EIns)可以促進T2DM患者基礎(chǔ)INS水平的提高[8];本研究探討EIns的使用對T2DM葡萄糖負荷后胰島素峰值(INSmax)水平的影響及影響程度,以期為T2DM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9];(2)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1型糖尿?。═1DM)、分型不明確的糖尿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2)近期服用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水楊酸制劑、甲狀腺激素、糖皮質(zhì)激素、避孕藥等對GLU有明顯影響藥物的患者;(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大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4)既往明確診斷為酒精性肝病或有大量飲酒史的患者;(5)急、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患者;(6)甲狀腺功能異常的患者;(7)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8)存在急、慢性感染的患者;(9)痛風(fēng)性關(guān)節(jié)炎急性發(fā)作期患者。選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于武漢科技大學(xué)附屬孝感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548例。本研究經(jīng)武漢科技大學(xué)附屬孝感醫(yī)院醫(yī)學(xué)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均接受統(tǒng)一的問診和查體,收集性別、年齡、糖尿病病程、是否初治、近3個月EIns使用情況、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病史、高尿酸血癥(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男性尿酸>420 μmol/L,女性尿酸>360 μmol/L[10])/痛風(fēng)病史、高血脂病史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病史(NAFLD參照中華醫(yī)學(xué)會肝臟病學(xué)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xué)組2010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中的超聲診斷標準[11],腹部超聲由2名專業(yè)超聲科醫(yī)師采用美國通用電氣Voluson E8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完成)等一般資料;測量身高、體質(zhì)量,計算體質(zhì)指數(shù)(BMI);采用Bio-Rad D-10TM全自動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檢測HbA1c;采用Precision Optium血酮測試儀及配套試紙通過β-羥丁酸脫氫酶法測定血酮體(酮癥判斷標準:>0.30 mmol/L);采用XE-21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血常規(guī);研究對象均空腹12 h以上(使用預(yù)混胰島素、中效胰島素者,前1 d停用;使用長效胰島素或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者,停用相應(yīng)胰島素并待超過其作用持續(xù)時間后;使用胰島素促泌劑者,根據(jù)t1/2待其在體內(nèi)的作用消失后)收集靜脈血3 ml,采用75 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胰島素釋放試驗(IRT)測量葡萄糖負荷,于試驗后30、60、120、180 min各抽取靜脈血3 ml,溫度為4 ℃,離心半徑為4.5 cm,以3 300 r/min離心10 min,留取血漿,采用Beckman CX9.ALX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GLU〔空腹血糖(FPG)及試驗后30、60、120、180 min GLU〕;采用Elecsys 2010電化學(xué)發(fā)光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檢測INS〔空腹胰島素(FIns)及試驗后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為FIns和30、60、120、180 min INS中的最大值;胰島功能:穩(wěn)態(tài)模型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HOMA-β)=20×FIns/(FPG-3.5),IR評估:穩(wěn)態(tài)模型IR指數(shù)(HOMA-IR)=(FPG×FIns)/22.5。
采用Origin 8.0軟件根據(jù)多項式擬合法分別對患者INS和GLU測量結(jié)果進行曲線擬合和峰值分析,記錄INS峰值(INSmax)及達峰時間(tmax)、GLU峰值(GLUmax)及達峰時間(Tmax)(見圖1、2);tmax與Tmax的差值(ΔT)=tmax-Tmax。根據(jù)INSmax水平將患者分 為 低 INSmax組(INSmax≤ 30.0 mU/L,n=183)、 中INSmax組(30.0 mU/L<INSmax≤ 62.5 mU/L,n=182)和高INSmax組(INSmax>62.5 mU/L,n=183)。
1.3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 24.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xué)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分析采用χ2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guān)性分析或Spearman相關(guān)性分析INSmax與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guān)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2DM患者INSmax的影響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圖1 IRT結(jié)果的多項式擬合曲線Figure 1 Polynomial fitting curve of IRT
圖2 OGTT結(jié)果的多項式擬合曲線Figure 2 Polynomial fitting curve of OGTT
2.1 各組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指標比較 3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初治比例、糖尿病家族史、白細胞計數(shù)(WBC)、紅細胞計數(shù)(RBC)、紅細胞平均體積(MCV)、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血小板計數(shù)(PLT)、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Neu)、淋巴細胞計數(shù)(Lymph)、單核細胞計數(shù)(Mon)、嗜酸粒細胞計數(shù)(Eos)、嗜堿粒細胞計數(shù)(Bas)、血小板分布寬度(PDW)、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LR)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3組患者的性別、EIns使用史、高血壓病史、高尿酸血癥/痛風(fēng)病史、高血脂病史、NAFLD病史、BMI、HbA1c、酮癥發(fā)生率、血紅蛋白(Hb)、紅細胞分布寬度(RDW-SD)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其中,中INSmax組、高INSmax組的男性比例、HbA1c、酮癥發(fā)生率均低于低INSmax組,EIns使用史、高血壓病史、高尿酸血癥/痛風(fēng)病史、高血脂病史、NAFLD病史、BMI均高于低INSmax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1);高INSmax組的RDW-SD高于低INSmax組,HbA1c、Hb均低于中INSmax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1)。
2.2 各組OGTT、IRT指標比較 3組患者的FPG、30、60、120、180 min GLU、FIns、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tmax、GLUmax、Tmax、ΔT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其中,低INSmax組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Tmax均高于中INSmax組和高 INSmax組,F(xiàn)Ins和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ΔT均低 于中 INSmax組 和 高 INSmax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中INSmax組FPG和30、60、120、180 min GLU、GLUmax均 高 于 高 INSmax組,F(xiàn)Ins、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ΔT均低于高INSmax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見表2)。
2.3 INSmax與其他指標的相關(guān)性分析 INSmax與年齡、病程、WBC、RBC、MCV、MCH、PLT、Neu、Lymph、Mon、Bas、RDW-SD、PDW、MPV、P-LCR、NLR、tmax無直線相關(guān)性(P>0.05);INSmax與 BMI、Eos、FIns、30、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HOMA-β、HOMA-IR和 ΔT呈 正 相 關(guān)(p<0.05);INSmax與HbA1c、Hb、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Tmax呈負相關(guān)(p<0.05,見表 3)。
2.4 T2DM患者INSmax的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以 INSmax(≤ 30.0 mU/L=1,>30.0~62.5 mU/L=2,>62.5 mU/L=3)為因變量,以性別(男=1,女=2)、EIns使用史(無=1,有=2)、高血壓病史(無=1,有=2)、高尿酸血癥/痛風(fēng)病史(無=1,有=2)、高血脂病史(無=1,有=2)、NAFLD病史(無=1,有=2)、HbA1c、酮癥(無=1,有=2)、FPG、30、60、120、180 min GLU、HOMA-β、HOMA-IR、GLUmax、ΔT 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高FPG、高180 min GLU是T2DM患者INSmax的危險因素,高HOMA-IR是T2DM患者INSmax的保護因素(p<0.001,見表4)。
表4 T2DM患者INSmax的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4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ed factors for INSmax level in T2DM patients
表1 各組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data and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among low,medium and high INSmax groups
表2 各組OGTT、IRT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GTT and IRT parameters between low,medium and high INSmax groups
表3 INSmax與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指標的相關(guān)性分析Table 3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INSmax level with clinical data and laboratory test parameters
T2DM患者在早期階段FIns水平常發(fā)生改變(偏低或偏高),但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尚無明顯下降[12],故該階段治療不依賴EIns;隨著病程進展,胰島β細胞功能逐漸衰退,從而導(dǎo)致一部分患者對口服降糖藥失效,需用胰島素控制GLU。葡萄糖負荷后INSmax是反映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指標。臨床上常將葡萄糖負荷后INS水平作為糖尿病患者制定降糖方案的重要參考指標。
INSmax反映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INSmax越大,表明胰島β細胞分泌功能越強,直接表現(xiàn)為葡萄糖負荷前后INS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隨著INSmax增大,T2DM 患 者 FIns、30 、60、120、180 min INS、INSmeasuremax和HOMA-β隨之升高。葡萄糖負荷后,INS的分泌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fā)生在GLU急劇升高后的15 min內(nèi),在GLU升高后的最初3~5 min內(nèi),INS產(chǎn)生脈沖式分泌峰,INS分泌量可以達到基礎(chǔ)分泌水平的10倍,該階段INS分泌是由于胰島β細胞內(nèi)近質(zhì)膜處的INS儲存顆??焖籴尫诺慕Y(jié)果[13];第二階段發(fā)生在第一階段結(jié)束后的2~3 h內(nèi),INS分泌量大,持續(xù)時間長,分泌速率可快于第一階段,該階段INS分泌是由于胰島β細胞內(nèi)遠離質(zhì)膜處的INS儲存顆粒和新合成的INS共同釋放所致[14]。對于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尚可的患者,INS分泌的兩個階段基本正常,葡萄糖負荷后INS分泌峰位置偏向INS分泌量大的第二階段,即偏離葡萄糖刺激點(GLUmax點);對于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下降的患者,INS分泌第二階段新合成的INS量減少,INS分泌量隨之減少,葡萄糖負荷后INS分泌峰位置將偏向INS分泌的第一階段,即靠近葡萄糖刺激點。故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著INSmax增大,T2DM患者ΔT逐漸增大。
高胰島素血癥(hyperinsulinemia,HI)與IR的相互因果關(guān)系一直是糖尿病研究領(lǐng)域討論的熱點[15]。在發(fā)展為糖尿病的早期階段會經(jīng)歷“GLU升高→INS分泌增加→GLU恢復(fù)正?!鶪LU再升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部分患者呈現(xiàn)INS水平正常甚至INS水平偏高而GLU升高的現(xiàn)象,即機體組織對INS不敏感導(dǎo)致高GLU,這一階段內(nèi)源性INS代償性增加導(dǎo)致機體出現(xiàn)IR;在糖尿病早期階段,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尚存,IR導(dǎo)致機體生理量的INS不能使GLU恢復(fù)正常,需借助INS促泌劑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潛能,使其INS分泌達極限,從而導(dǎo)致患者體內(nèi)的INS分泌總量超過生理量,出現(xiàn)HI。因此,可以認為HI導(dǎo)致IR,IR又進一步促進HI。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HOMA-IR隨著INSmax的升高而升高,也進一步說明INS水平升高是導(dǎo)致IR的主要原因。
GLU是刺激INS分泌最重要的物質(zhì),GLU水平對INS分泌起決定性作用[16]。有研究顯示,當FPG在正常高值時,INS早相分泌已明顯受損;當FPG在5.6~6.1 mmol/L時,INS早相分泌已降至最大值的50%[17]。對于T2DM患者,當FPG<7.8 mmol/L時,INS晚相分泌的絕對值高于正常,但對于相應(yīng)的GLU水平而言,仍屬降低;當FPG<7.8 mmol/L時,隨著GLU水平的升高,INS晚相分泌的量逐漸降低;當FPG達10.0~11.0 mmol/L時,INS晚相分泌顯著缺乏[18]。IRT曲線為INS早相和晚相分泌的綜合呈現(xiàn)。實際上,不論是FPG,還是葡萄糖負荷后GLU(30、60、120 、180 min GLU),只要達到或超過上述范圍,即可導(dǎo)致INS早相分泌及晚相分泌功能減低,葡萄糖負荷后INSmax水平即降低。對于T2DM患者,葡萄糖負荷后INSmax水平與葡萄糖負荷前、后的GLU水平呈負相關(guān)。本研究顯示,隨 著 INSmax升 高,T2DM 患 者 FPG、30、60、120、180 min GLU、GLUmax逐漸降低。HbA1c反映GLU的平均水平,其與GLU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故隨著INSmax升高,T2DM患者HbA1c亦逐漸降低。
對于絕大多數(shù)T2DM患者(葡萄糖負荷后INS不適當分泌導(dǎo)致低GLU者除外)而言,餐后GLU總體水平高于基礎(chǔ)GLU。故相對于FPG,餐后GLU(>7.8 mmol/L)對INS分泌功能的損害程度更大,尤其是在OGTT中葡萄糖迅速由小腸吸收入血,短時間內(nèi)GLU攀升至10.0~11.0 mmol/L甚至更高,導(dǎo)致INS分泌功能完全被抑制,當GLU進一步升高時,胰島β細胞對葡萄糖刺激無反應(yīng)。故在葡萄糖負荷后GLU的可能范圍內(nèi),INS釋放量與GLU變化趨勢的相關(guān)性具有不確定性。T2DM患者在OGTT試驗后3~4 h GLU可降至基礎(chǔ)水平,故180 min GLU與FPG最接近。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高FPG和高180 min GLU為INSmax的危險因素,表明在通常情況下(基礎(chǔ)GLU可能范圍內(nèi)),相對于葡萄糖負荷后GLU,基礎(chǔ)GLU與INSmax具有更穩(wěn)定的相關(guān)性。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EIns的使用對INSmax無明顯影響,考慮原因可能為:(1)EIns的使用對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改善程度有限,相對于胰島β細胞尚存的儲備功能而言可以忽略不計;(2)病程較長的T2DM患者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已受損明顯,故很難有所恢復(fù),即使使用EIns也不會有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F(xiàn)PG、180 min GLU與T2DM患者INSmax水平呈負相關(guān)。FPG和180 min GLU代表基礎(chǔ)GLU,即基礎(chǔ)GLU水平與INSmax水平呈負相關(guān)。故對于T2DM患者來說,優(yōu)先控制基礎(chǔ)GLU比控制餐后GLU可能更有利于胰島β細胞儲備功能的恢復(fù)。HOMA-IR與T2DM患者INSmax水平呈正相關(guān),進一步說明IR與高胰島素血癥相互促進,最終導(dǎo)致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因此,T2DM患者可以通過適當方法減輕IR,使INS水平保持在正常的范圍內(nèi),延緩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
作者貢獻:廖世波進行文章的構(gòu)思與設(shè)計,統(tǒng)計學(xué)處理,撰寫與修訂論文;廖世波、吳敏進行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朱釗、黃高、李玲、向成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朱釗、黃高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廖世波、黃淑玉、鄒毅進行結(jié)果的分析與解釋;吳敏負責(zé)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及審校,對文章整體負責(zé),監(jiān)督管理。
本文無利益沖突。